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的又一次扩张,是资本突破地域的限制和障碍,走向世界的又一次高潮。在这次资本扩张中无形资本是对外扩张的主导力量,面对无形资本扩张,发展中国家必须依靠努力培育民族无形资本,以抵御和抗衡发达国家的无形资本,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培育民族无形资本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载体将无可推卸地成为主力军。所以,面对无形资本扩张的新趋势,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无比艰巨。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是第三次。这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与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这些革命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带来的是资本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自身的增殖属性又必然要求突破一切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和增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每一次资本扩张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目前的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实质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的实质。
从其发源和形成来看,所谓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从世界历史的直接表现来说,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拼命开拓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贸易。这主要是由资本的内在本性决定的。“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程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近代以来出现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的全球化,也就是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尽管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也各有不同,但这种全球化的实质并未发生什么改变。当代全球化基本上仍是按着资本的内在逻辑进行着。
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追求利润,正因为如此,它要求商品和货币关系的无限扩大化和深化,从而使自己成为一种无限制的社会力量。正如法国学者吕西安·塞夫所分析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外延的“世界性”表明资本要冲破任何边界,建立世界市场和各民族的相互关系;内涵的“世界性”表明资本追求最高的利润率,无限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是资本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种统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国外,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自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资本的本性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事实上就是这样开创世界市场,进行全球扩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次繁荣的历史前提,乃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又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中才能真正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资本的扩张本性。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只有靠不断地占有剩余价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资本天生所具有的对剩余劳动的追求本性,使资本不断处于扩张状态,从而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和流通也不断处于扩大的运动之中。“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内市场变得越来越小,以致成为资本发展的障碍。要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突破国内市场走向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资本虽然最初是从商品流通领域起步向世界发展的,但随着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渗透和影响,必然会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促使各种经济因素日益向国际化发展,并使各国经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总体。在这里,“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而且“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通过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市场既是资本扩张的结果,也是资本存在的前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的扩张也在世界市场中不断扩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最本质的内容。马克思虽然没有用“全球化”这个概念来形容这一切,但是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所说:“‘全球化’是20世纪末每一个人都在谈论的时髦语词,但150年前马克思就预见到它的许多后果。”日本学者伊藤诚也非常明确地指出,《共产党宣言》中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带来了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在当今资本主义全球化经营中令人再次想起这一预见适用于现代。所以说,对于全球化这种现象,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它的许多后果,即使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马克思的预见性。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实际上都是关于全球化的内容。在马克思的经济写作逻辑中,资本的世界性扩张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其自身存在的一种必然前提。因此,用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全球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的实质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与资本扩张的新特点
在第一章中关于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与资本扩张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每一次经济全球化与每一次产业革命实际上都是一次资本扩张,每一次资本扩张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时代特点不一样,所以,每次资本扩张的特点也不一样。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次资本扩张,历史上同样的资本扩张已经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次是以蒸汽机为动力、以纺织业为中心的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大发展,大量廉价的、过剩的工业产品打破一切国家的樊篱,涌向世界。第二次是在19世纪末叶,当时发生的以电力的发明和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把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把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上两次资本扩张,都是以传统的有形资本为主要力量,精明的资本家还没有注意到无形资本的威力,所以,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等有形资本成为主要的扩张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激光、生物技术等先进科技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论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出前两次,在它的推动和影响下,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资本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它的第三次扩张,而这一次扩张与以往的扩张不同,它不是以有形资本为主,而是充分依靠无形资本进行扩张。无形资本是这次资本扩张的急先锋,紧密配合有形资本进入世界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使资本冲破了本国的局限,在更大范围内为资本家创造利润。无形资本在这次资本扩张中充分发挥了这种新型资本的威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充分认识到无形资本的重要作用,按照自我利益扩张的要求,极力营造统一的世界游戏规则,从20世纪中叶开始,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世界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尤其是1994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的诞生,为发达国家推动对无形资本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国际法参考依据。也为建立世界范围内统一的无形资本保护规则作出了贡献。
三、无形资本扩张的主要方式
无形资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和版权等,为了更形象地了解无形资本的扩张方式和途径,从无形资本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无形资本的扩张方式也是有必要的。结合具体的无形资本,其扩张的方式也会不同,总体来说会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收取专利费的形式,间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获取垄断利润;或者通过收取专利费,增加发展中国家厂商的生产成本,降低其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发达国家自身市场份额。如2002年3月28日日经BP社报道的中国DVD厂商和6C之间的专利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立、东芝、松下、三菱、JVC、美国时代华纳6家管理DVD专利的厂家,对约100家中国DVD厂商发出通牒要求交纳专利费。继6C之后,由飞利浦、索尼、先锋组成的3C联盟也向中国厂商提出了收取专利收费的要求。最后中国DVD生产厂家不得不妥协,向6C和3C支付数量可观的专利费,目前已经支付30亿元人民币,今后还将陆续赔付200亿元人民币之多。缴纳专利费之后的中国DVD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普遍涨价,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价格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而且,通过收取专利费,6C和3C兵不血刃地间接控制和占领了中国DVD市场。
(2)收取特许经营费,获取垄断利润,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扩大有形资本经营规模,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市场份额。如作为快餐业巨头的麦当劳,在全球有3万多家连锁店,其中有1.7万家设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国家,而且大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麦当劳最近几年来一直积极推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特许经营扩张分店的措施,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此经营理念推动下,麦当劳如今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开设了连锁店,平均17个小时就有一家新店诞生。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已经成为麦当劳利润来源的一个主要支撑点。目前,麦当劳在中国70个城市已经拥有500多家快餐连锁店。中国日益成为其迅速扩张的基地,成为其最有利可图的市场。
(3)垄断核心专利、专有技术,利用发展中国家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弱点,输出有形产品,获取垄断利润。如计算机芯片,属于核心技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全掌握该技术的工艺水平,不得不大量从英特尔等公司进口计算机芯片,英特尔也因此而大发横财。在中国市场,英特尔公司卖给中国的台式电脑和个人便携式电脑的芯片每个大约是1500元,而其成本仅120元左右,利润率达到1216.2%。这个家喻户晓的世界芯片巨头垄断着目前世界上90%的高性能通用CPU市场,市场份额大得惊人。
(4)直接投资建厂,吞并或削弱发展中国家同类品牌产品,推广自身品牌产品,实现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同时扩张。如1994年联合利华公司提出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建厂,联合利华公司以1800万美元现金入股,取得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仅占40%的股份。联合利华公司的品牌是“洁诺”,上海牙膏厂是“中华”和“美加净”。这两个品牌是当时上海牙膏厂的主力,英方把这两个品牌进入合资公司作为合资的前提。但是联合利华公司在合资公司成立以后不久对“美加净”采取了一项被人们认为是致命的措施: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并且从1997年开始,联合利华公司停止在各种媒体上投放美加净的广告。美加净是中高档品牌,降价使它低档化了,部分消费者肯定流失,而且大多数从美加净游离出来的顾客成了洁诺的用户,这正是联合利华公司所需要的。在1994年双方合资之初,美加净牙膏在中国可以算得上是威名赫赫,年销量6000万支,出口量全国第一,但到2001年,年销量却只有2000万支,而且市场地位还在下降。这是发展中国家品牌在合资过程中遭受外资企业暗算的典型案例之一。
(5)控制版权,通过收取版税或者独家出版发行而在文化产业领域获取垄断利润。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扩张过程中,文化输出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们不只满足于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且也力图从文化产业的输出过程中获利。发展中国家出版发行西方国家的书籍、音像制品等,都要交付一定的版税,然后才能进行;对于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文化产品,发达国家则倾向于自己垄断出版发行,从而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
(6)控制核心源代码,向发展中国家高价出售计算机软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据行业专家称,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在印度占据着电脑用户的统治地位,印度计算机用户必须为此支付高额费用,购买一套微软个人电脑Windows软件包大约需要150美元,合人民币1200多元,占计算机整机购买成本近1/3.据日经BP社2002年11月27日报道,美国微软的结算报告显示,该公司的主力产品即Windows的利润率高达85%之多!目前发展中国家,除了印度软件业发展较快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使如此,印度消费者也不得不从国外花高价钱进口大量软件,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