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大多数孩子,都已经经历了幼儿园阶段的磨练。幼儿园期间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学前积累,健康、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无疑有助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幼儿园与小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少人以为孩子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幼儿园生活,以及学习的经验,跨入小学,无非是换个地方而已,不存在适应的问题,这个观念大错大错,且不说小学与幼儿园的重点有着天壤之别,单就孩子自身来说,从幼儿进入儿童阶段,其生理、心理,也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如果没有相应的引导,孩子必然陷入茫然之境。
考察孩子在这个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估量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
注意力的困惑。所谓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又称为不随意注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经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初产生的都是无意注意,而后才逐渐产生有意注意。动物也具有无意注意的能力。而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人要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某种事物或完成某种任务。有意注意常常服从于活动的任务,人会自觉地提出任务,并在进行活动时有意识地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些什么。一个人能否做成事,做好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不能自觉有效地把自己的注意集中于关注的对象之上。
心理学研究发现,七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弄清楚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进入学习时,难以进入状态,常常走神、分心了。
思维水平的局限。思维同样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婴儿时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而到了学前期,幼儿的思维开始呈现两大特点,即思维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具体的形象性思维,同时,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而进入童年期,也就是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的逻辑思维会迅速发展,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而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
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主要靠逻辑思维来实现。孩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到孩子思维水平的局限和发展规律,可以使我们有针对地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次过渡。
情感波动。孩子的可爱之处,就是你向他微笑,他就一定会还你一个灿烂的笑脸。但孩子又是喜怒无常的,稍有不如意,就会哭闹不止。这是孩子的天性。进入学龄期的孩子,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也就是我们成人常说的开始懂事了。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情感依赖性依然特别强烈,凡事依赖成人监督。没有成人的监督和管束,孩子爱玩爱闹的天性,就会暴露出来。
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表现出对老师极大的信任、敬仰和依赖,甚至超过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影响极大,很多人一辈子忘不掉自己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的情感波动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了解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适时打好感情这张牌。
求知欲的雏形。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特别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的特征,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求知欲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天性,它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儿童在5、6岁时,初步的求知欲就开始出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特别是在入学后系统地学习知识的进程中,求知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孩子的求知欲也并非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它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无数的经验表明,父母和老师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助长孩子求知欲的发展。作为内在精神需要的求知欲一经形成,就又成为构成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从这一点说,求知欲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外,这一时期的孩子,还可能呈现出其他个别的心理特征和因素,如性格、人际交往、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变化和困惑。这些问题,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予以剖析。总之,弄清楚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第一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