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68400000004

第4章 尽公忘私,伟大的改革者卫鞅

有人说,秦国的强大,是中国历史上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短短20年间,这个遭人蔑视的偏远小邦,居然一跃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而我认为,秦国的强大,固然有偶然的因素,但却是改革的必然。

徙木可以取信,杀人可以立威,但这都只不过是前提和保证;你要达成的,只是那个最初时就曾立下的目标。

一、初次变法,从确立方针制度开始

卫鞅在秦国执政20年,期间一共进行了两轮变法。公元前356年,卫鞅颁布了第一轮变法的法令。这一轮变法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套完整的企业方针、监督、激励体系:

1.颁布法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要求秦国官吏学法、明法,还要指导百姓学习法律,大力贯彻有罪必罚、轻罪重罚,决不宽恕的执法原则。这是卫鞅在给秦国这家老牌企业确立总的方针路线,没有纲领,就无以成事。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为国杀敌有功,私自斗殴有罪;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每级爵位的田宅、奴婢的数量和服饰标准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确立方针和纲领后,还要用具体的奖惩制度让员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宗室子弟没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这就有效削弱了企业当中小团体和裙带关系的力量,遏制了管理层的腐败。

4.重农抑商,奖励垦荒。严厉打击游手好闲者和游侠刺客人;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推行小家庭政策,促进人口和赋税的增长。打击游手好闲、人浮于事之风,鼓励员工努力生产和工作。秦国俭朴务实的社会风气,实际上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5.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告奸。实行连坐法,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入册,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还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最后,还要制定监督审查和考核机制。

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卫鞅的第一轮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史记·商君列传》是这样描写变法后的秦国的: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可见,变法让秦国风气好了,老百姓富了,为国打仗的积极性高了,打架斗殴游侠刺客都会遭到鄙视,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景象。卫鞅在推行新法的同时,也着手组建了一支足以与魏武卒相抗衡的精锐大军,并积极筹划夺回河西要地。这一系列的措施,实际上都只有一个目的:让秦国在最短时间内凝聚国力、提升战力。

在第一轮变法取得积极成效后,秦孝公与魏惠王于公元前355年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当中的地位。

可见,企业的市场地位是由其本身的实力所决定的。实力越强,获得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就越高。

二、二次变法,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二年,魏国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齐军围魏救赵,在桂陵大败回师救援大梁的庞涓主力。秦国看准机会,东渡黄河包围了魏的故都安邑,迫降守军。第二年,卫鞅再次率军包围了固阳(今河南陕县),迫降守军,魏惠王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在固阳东面修筑长城防范秦军。

卫鞅也通过这两次战斗的胜利,提高了秦国军民的士气,发泄了秦人对魏国的仇恨,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也是政治的保障。一个只会在企业内部搞整改,而不懂得为企业赚钱的领导,是不会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可的。

公元前350年,借着两胜魏国的余威,卫鞅开始了第二轮的变法。这次变法涉及的内容更广,改革的幅度更深:

1.开阡陌,除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改为240步为一亩,打破了奴隶制时代的井田制,破坏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极大的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可见,只有改进了生产方式,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推行县制。凡境内村镇,悉并为县,原本没有设县的地方,就把乡、邑合并成县,共社里31个新县,每县设令、丞各一人,均由国君任免。县令和县丞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实行新法,不称职者,或罢免,或论罪。深化机构和部门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内部运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进一步推行清廉高效的风气。

3.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有利于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活动的交流。统一的生产标准和企业文化,不让让秦国上下有机的成为一体,也为秦始皇实行天下度量衡统一奠定了基础。

4.迁都咸阳。秦国原来有两个国都,一个是西面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一个是为了抵抗魏国而修建的栎阳。卫鞅认为,雍城太偏、栎阳太小,都不足以与秦国的强盛相匹配,于是建议在关中新建一座新的都城,并起名为“咸阳”。定都咸阳,是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秦国从一个二流诸侯国正式步入强国行列。

现在有很多大企业也非常看重风水运数一说,兴建新的厂区和新的办公大楼,很多时候确实能够改变企业整体风貌,给人一种大气、欣欣向荣的气象。我们不鼓吹密信,但是比起那些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来,又有谁愿意在阴暗狭小的地方干一辈子呢?

秦国第二轮变法后的第九年,庞涓率魏军进攻韩国。当时,韩国正由丞相申不害主持变法,但因国力有限,最后被魏军围困在都城新郑,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再次派田忌和孙膑搭档出征,在马陵道打破魏军,射杀庞涓、擒获太子申,全歼魏军精锐,一举将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子上掀了下来。

此时,秦国变法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国力大大增强,但是,秦人最大的心结――被魏国占据河西和函谷关――尚未化解,举国上下都弥漫着复仇的情绪。

对手新败,本方气盛,卫鞅敏锐的觉察到,从魏国手里夺回丢掉的市场的时机已经到了!

三、收复河西,抢占市场制高点

为了发动这场战争,卫鞅还对秦孝公进行了一番可行性分析: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

首先,指出秦国与魏国是世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其次,指出魏国曾经拥有的优势:占据河西,就能封锁住秦国东进的去路――实力强大时就向西侵略秦国,势力衰落时也能据河而守、向中原谋求利益,秦国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再次,指出秦国实力大增,魏国恰好被齐国击败,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好可以趁机发起进攻;

最后,指出此战的好处――魏国一旦后撤,秦国就能夺得失去的市场,继而向东威慑其它竞争对手。

一番话,从敌到我,有理有据,清楚分明。

秦孝公当即拍板――打!

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除了要学会取信员工、树立威信、增加利润外,还要懂得把握时机,果断出手,为企业抢夺市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场仗打得相当有意思。魏惠王一听秦军东来,连忙任命公子?为大将,率大军迎击秦军。谁知魏军刚刚扎下营垒,卫鞅就给公子?摆下了一道鸿门宴。他给公子?写了一封信:

“吾始与公子?,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叙旧情、套交情、拉关系,见面、喝酒、讲和,不打了。

公子?一看就乐了,心想卫鞅拉着大军到边境,一仗不打就求和,摆明了是要给自己做形象工程、捞政绩,拿和平去换更大的封赏。这一招,当年秦孝公就使过。另外,卫鞅这封信也正合了公子?的本意。桂陵、马陵两次败给齐国后,魏军精锐基本损失殆尽,大将庞涓也战死了。公子?原本就没多大带兵的本事,硬着头皮上来,正愁没法交差,现在卫鞅来求和,正好顺水推舟,留下点儿军队回头收拾齐国去。实际上,公子?与卫鞅在魏国时就认识,公子?觉得卫鞅有才华,因此经常请他去饮酒聊天,两人相处的还算不错。有了这层关系,公子?才没有多疑,只带了几名随身卫士就依约前往秦军大营。

卫鞅盛情款待了公子?,谁知酒过三巡,公子?正要把话题往议和上引,卫鞅却突然将酒杯往地上一摔,大队秦军甲士从两旁幕帐中从出,一举将公子?活捉。与此同时,早已集结待命的秦军立刻呼啸着向魏军营地冲去。毫无准备的魏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几乎全军覆没。

看到这里,有人就觉得,这次诈骗公子?,是卫鞅光彩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污点。秦军的战力原本就比魏军强,你又何必使这等手段来算计对手呢?

正所谓兵不厌诈,带兵打仗乃是国家大事,卫鞅当然可以与公子?公平较量一次,以秦军的战力和士气,取胜不在话下,可那样一来,秦军的损失就会更多,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胜利,为什么要去跟对手硬拼呢?

身为管理者,企业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减少损失,也是一种盈利。为了给企业减少损失,牺牲一点个人的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呢?

商场如战场,我们不但要学会把握大势,也要懂得处理细节,细节问题处理好了,就能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子?被俘,魏军大败的消息传回安邑后,魏惠王惊恐万分,只好派人向秦国求和。魏惠王也清楚秦国想要什么,因此主动提出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同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以示退让。此时此刻,魏惠王才猛然想起公叔痤去世前对自己说过的话:这个卫鞅,如果不用,就得杀了他,以免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

收回河西之地后,秦孝公为了奖赏卫鞅的大功,就把商地(今陕西商洛东南)封给了卫鞅。从那以后,人们便称卫鞅为“商君”,卫鞅成了商鞅,也达到了他个人功业的顶峰。

四、赵良谏言,不要忽视人际关系的作用

卫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也把他推向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绝不仅仅是治国方略的调整与改变,从更深层次看,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旧的奴隶主和贵族阶级在变法中失去以往的权势,新兴地主阶级和士人阶层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受益,更多平民也因耕战有功而获得富贵和荣誉。也就是说,卫鞅推行的新法,对秦国好,对老百姓好,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好,却对那些坐享其成的权贵不好。那些在变法中失去爵位和利益的旧贵族,那些因改革派当政而被罢免论罪的官员,无一不把怨恨的矛头对准了卫鞅,这才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史记·商君列传》这样写道: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他们亲眼目睹的秦国的强大,经历了秦国朝野的巨变,但是在切身利益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怨恨卫鞅。可见,荀子提出的“人性恶”论,并不是标新立异,没有事实根据的。

那么,卫鞅清楚自己的处境吗?

我想,他是清楚的。因为这样的局面正是他用铁血严刑一手造就的。

那么,卫鞅害怕吗?

我想,他是无惧的。因为从一开始他就知道,法家的捍卫者,走得必定是一条以身殉道的不归之路。

俗话说,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切不可灰心丧气,只要你敢于坚持,勇于奋斗,迟早都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同样,一个人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也不可志得意满、忘乎所以,因为想把你从成功的顶峰拉下来的人一定不会比跟随你的人少。聪明的人往往在一开始就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很多人只有到了退无可退时,才发现原来把自己逼进绝路的,正是他自己。

此时不久,一个名叫赵良的士子来见卫鞅,两人就卫鞅的施政路线和卫鞅本人的前途命运进行了一番长谈。《史记·商君列传》详细记录了两人的这次谈话,洋洋洒洒近千字,可以说是整个商君列传中最重要的一段文字。

赵良的话,概括起来说就是两点:

其一,劝卫鞅效仿秦穆公时代的名臣百里奚,行仁政、宽刑罚,教化民众;

其二,劝卫鞅及时隐退,好自为之,以免身败名裂;

《史记》为什么要把这段话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其一,司马迁认为,这是挽救卫鞅命运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卫鞅听从了赵良的建议,改变执政方针,实行仁政,以王道教化民众,那么就不会落得一个“秦人不怜”的下场;

其二,这段话,实际上涉及了儒家王道治国与法家以法治国两种理念的冲突。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儒家正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所以他对法家的态度,始终是带有批判的。然而卫鞅没有听进去,最后被惠文王下令车裂,也就是咎由自取了。

但我认为,卫鞅既不可能改变执政方针,也无法飘然隐退:

其一,根基不稳。此时变法尚未满20年,国家面貌虽焕然一新,但变法根基还不稳固,若他隐退,新法的推行很可能会出现反复波折;

其二,仇敌众多。变法以来,卫鞅铁腕施政、无情执法,得罪了一大批人,此时隐退,这些人就会卷土重来,毁掉辛苦建立的变法大计;

其三,知遇之恩。秦孝公对卫鞅有知遇之恩,此时秦孝公尚且在位,卫鞅断不可能抛下秦孝公去做一名逍遥名士;

其四,自身安全。身居高位,卫鞅尚能有军队保护;一旦退隐,那些潜在的敌人定会千方百计置他于死地;

其五,后继乏人。卫鞅之下的改革派大臣执行具体事务可以,统筹全局的能力却不够,即便是秦惠文君时期的能臣樗里疾,此时也还未进入权力中枢,卫鞅若走,秦国便无人能担起继续变法的重任。

企业改革需要持之以恒,一旦半途而废,之前所做的一切就会化为泡影。不论在哪里改革,一定会得罪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会躲在暗处,像幽灵一样寻找你的一丁点过错。对付这些人,就需要牢牢把握住权力,用高压手段加以镇压。身在职场,也要有感恩之心,对曾经给予你巨大帮助的人,不能说走就走,撒手不管。放弃权力,也会使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事在人为,改革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强有力的接班人。

有此五条,卫鞅空有退隐之心,也难下决心飘然离去。因此,还是曹操说得好:

“若国家无我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然而就在五个月后,44岁的秦孝公突然间一病不起,很快便撒手人寰,在外磨练多年的太子嬴驷回到咸阳即位。卫鞅一生的运气,也随着秦孝公的病逝而烟消云散。

五、五马分尸,职业生涯的悲剧

秦孝公去世,秦惠文君即位,是秦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卫鞅的命运,秦国新法的命运,改革派的命运,反对派的命运,都将在这个十字路口发生转折。

就在这时,公子虔的一个门人突然告发卫鞅谋反。秦惠文君立刻下令逮捕卫鞅。

卫鞅一看形势不妙――当政的都是在自己手上吃过苦头的人,于是决定逃亡避难。逃到函谷关后,卫鞅本想找个旅馆休息一下,谁知店老板居然要他出示照身帖(相当于身份证),卫鞅找遍全身,才发现仓惶之间竟然没有把身份证带在身边。于是,奉公守法的店老板严辞拒绝他入内,还说商君的法令有明确规定,凡是收留没带证件的旅客,就会以连坐罪论处。

此时的卫鞅,只能长叹一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

既觉得作茧自缚,欲哭无泪,又为秦国百姓知法守法而感慨万分,自己多年来在秦国的心血没有白费。卫鞅本打算经由魏国前往别国,谁知魏国人痛恨他吃里爬外,又把他赶回了秦国。卫鞅没有办法,只好回到封邑商邑,发动部属与家丁向北攻击郑国,寻找出路。

秦惠文君听说卫鞅叛出秦国,立即发兵追击,在黾池抓住了卫鞅,然后处以车裂之刑,还杀了卫鞅全家,并告诫群臣说不要再像商鞅那样谋反。

卫鞅一死,有两伙人最高兴。一伙是以公子虔为首的王族势力,他们觉得卫鞅死得好,终于能够为公子虔出一口恶气;一伙是以太师甘龙为首的反对变法势力,他们觉得卫鞅死了,即位的秦惠文君又吃过卫鞅的苦,卫鞅的新法一定会被全部废除,他们重新出山执政的时候马上就会来到。

不过,公子虔与甘龙又不同:公子虔对卫鞅是私怨,他恨卫鞅铁面无情,却真心实意的佩服卫鞅,支持变法;甘龙等人却是既要卫鞅死,又要废新法。然而,他们都低估了秦惠文君的胸襟,也低估了新法在秦国上下的影响力。

秦惠文君为什么一定要卫鞅死?是因为少年时的那次惩罚吗?秦惠文君的气量可没有那么小。要卫鞅死,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私怨。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你的父亲生前是个出色的董事长,任命了极有才华的人来当企业的总经理,你父亲去世前,觉得别的人都不足以继承他未完的事业,于是就想把董事长的位子让给总经理。但是这个想法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就去世了,于是你成了新的董事长。试问,你愿意一个威望高、强势、且权力过大的总经理碍手碍脚吗?

因此,卫鞅必须死。但卫鞅不能白死,更不能由秦惠文君来担杀人的恶名。于是,聪明的秦惠文君决定借势。借谁的势?借公子虔和甘龙两伙人的势。

首先,利用公子虔门人告发卫鞅的机会,下令逮捕卫鞅,先去其权势,将其定罪。卫鞅如果伏法,甘龙等人自然会落井下石,要求从重处置,“杀人”的恶名自然由公子虔和甘龙来担;卫鞅如果逃走,那就是畏罪潜逃,或击杀、或抓捕归案,甘龙等人恨不得他死,到时候的罪名只会更重。

其次,暗示和纵容以甘龙为代表的反对新法的权贵势力攻击卫鞅――攻击的越狠,对卫鞅的论罪就会越重,他们对卫鞅之死的责任也就越大。

最后,激化民众对卫鞅的思念,煽动民众对请杀卫鞅者的仇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把谋害卫鞅的责任全部推到甘龙等权贵身上去;激发民众对新法的热爱和支持,继续推行变法。

也就是说,年轻的秦惠文君虽然在反新法势力的压力下“无奈”的车裂了卫鞅,可他的真实目的却是杀卫鞅而不废变法。毕竟,新法的好处摆在面前,秦国的强大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卫鞅之死,足以给后世人们以警示:身在职场,究竟如何才能既把事情做好,又不至于落得惨淡收场。

实际上,在这场变法大戏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我们都能在职场中找到对应,也能从他们的身上获取一些借鉴:

秦孝公:一个出色的董事长,既有变法图强的决心,也有慧眼识才的眼光与坚持改革的毅力。他有大智慧,却深沉寡言,始终站在卫鞅的身后,替他排除一切暗中的困难,把成功的荣耀与光环让给卫鞅。这样的老板,哪一个员工不会为他卖命?如果你是老板,你能做到秦孝公这般放手信任属下,始终坚持如一吗?

卫鞅:一个天才的改革家,一个杰出的实践家。他成功的完成了从一个职场新手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在他的带领下,嬴氏集团破茧重生,在困境中发展壮大。然而,卫鞅却是一个为国有才,为己无能之人;换句话说,他是那种智商财商极高,但情商极低之人,类似于后世的王安石。他可以做到“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却不懂得权谋之术。领导喜欢用这样的人才,但这样的人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很可能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公子虔:公子虔是一员干将――上阵冲锋在前,变法护卫在旁,外刚而内明,也是性情中人。你可以伤他的心,但在大局面前,他仍能做到公私分明。这类人是最需要好好笼络的,因为他们忠心耿耿,执着信念,而又简单的像个孩子。

甘龙:从设计太子杀人事件,到隐忍20年不出最后向卫鞅发难,这类人,是那种智商财商情商都极高的全才。他们往往是元老功臣、中流砥柱,在企业里的势力盘根错节,又能隐忍退让。这样的人,往往在背后捅你一刀,是最难对付的,也是最危险的敌人。对付他们,要么雷厉风行扫地出门,要么比他们还能忍,还能活,看谁熬得过谁。

公叔痤:如果把庞涓看成魏国的激进派,那么他与甘龙是同一类人。公叔痤既有识人之明,又有为国公心;敢于破格举荐人才,也敢大胆请杀不用之人。只可惜他活得不如甘龙久,因此也就没能挽救魏国的衰亡。

秦惠文君:关于秦惠文君嬴驷,《史记》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是从他只杀卫鞅却不废新法,借力打力除去政敌的手段来看,和扼杀惠施变法来看,可以判定,嬴驷这小子相当厉害。他的厉害,一是缘于早年公子虔和公孙贾的教导,二是因为亲身经历了杀人――受罚的事件,三是有了多年游历民间的经验。因此,身为一个大企业的接班人,光有高学历和各种各样的证书是不够的,还需经过实战的磨练和风浪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有权力斗争的直觉和敏锐性,有战略眼光,出手要稳、准、狠,还要懂得借势――借反对派除掉集权者;借群众的压力除掉反对派;继而扫清一切障碍,为继续改革做准备。

这些人物当中,对我们最有借鉴意义的当属卫鞅。卫鞅与大多数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一样,都有过跳槽和找工作的经历,他的经历,完全就是一部出色的个人奋斗史,我们可以简单的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下总结:

1.游学列国,学习各种知识;然后在魏国宰相公叔痤府中实习,锻炼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为将来的跳槽做准备。

2.看准时机,选择最需要人才、最有发展潜力的秦国充当自己的舞台。

3.在进入企业前先进行市场调查,用几个月时间走遍秦国,了解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情况,并且很快有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执行方案。(现在,这个步骤一般是放在面试成功的试用期。)

4.在进入企业前也经历了几轮面试:秦国发出的《求贤令》相当于招聘广告,与卫鞅一同应聘的有100多人。卫鞅经过几轮面试,成功的脱颖而出。

5、在企业考察自己的同时也在考察老板,试探老板,与老板进行了一番开诚布公的长谈,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双向选择。在确定老板的脾性与决心足以成大事后,卫鞅才决定留下来大展拳脚。

6、不务虚名,讲究实际。卫鞅既懂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又精通商战策略,每一件事都以企业的实际利益出发,做事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术策略,还有不畏艰难、敢于决战的勇气,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的特质。

7、注重团队建设。网络一大批秦国新一代的杰出人才,确保新法的顺利实施。

8、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强调法治的重要性,首先治本,然后治标,循序渐进,与现代科学管理改革体现相吻合。

9、拥有“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品质,在工作过程中树立极高的威望,获得了绝大多数员工的支持。

10、当改革遭遇各种阻力时,不怕困难,敢于下狠手,下重手排除一切困难。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位新君登基,都不可避免的要表现出与前任不同的地方:前任宽仁,则实行峻法;前任肃杀,则布施仁政。大政方针一朝一改。

秦国及其执政者(当中既包括君主,也包括宰相等执政者)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对既定政策的坚持。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如果像魏国那般朝令夕改、政出多头,既不能摆平上层关系,又不能激发员工斗志,等待他们的,必将是衰败的宿命。

卫鞅死后不久,秦惠文君就将甘龙等一般反对新法的元老贵族杀了一干二净,公子虔则继续着隐居的生活。卫鞅虽死,但新法犹在,秦国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纵横时代!

同类推荐
  • 北大领导课

    北大领导课

    《北大领导课》结合北大实践经验,探讨了决策、战略、沟通、激励、实践、授权、目标管理、创新、情感领导、团队精神等领导过程中必须涉及的重大课题,总结出了一套被北大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领导实践方案。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北大领导课》,探索北大领导艺术的精髓,感悟北大领先的领导力水平,也可以学到简单而实用的领导方法,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为日后的领导工作做准备。
  • 别让制度毁了你的团队

    别让制度毁了你的团队

    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成长,一靠团队,二靠制度。制度建立的过程,是企业文化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过程。就制度本身而言,只有最适用,没有最优秀。管理企业,不仅要靠智慧、靠手段、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用制度管人,是所有成功企业发展的秘诀。但制度不是一切,合理建立和使用制度才是关键。本书聚焦管理中各个关键环节,用朴素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制度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引导作用,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普遍涉及的问题具体化、清晰化,并提供与之相关的小例子和应对方法,娓娓道来,让你在阅读中得到启发,思路明朗,从而在实际管理中实现用制度管人的目的,让你的团队更有战斗力,让你的企业更有竞争力。
  • 你的企业为什么不长久

    你的企业为什么不长久

    本书介绍了企业管理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膨胀心理与规模扩张陷阱、赢家通吃心理与多元化陷阱、攻击性心理与对手陷阱、西方的保守死VS东方的冒进死等十二章。
  •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本书分析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并力求从中为你挖掘出最多的经济学信息,探测到最多的经济学秘密!它将在最贴近你的生活小事中为你进行经济思维的超级解密;它将带你透过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看经济学的力量有多么不可思议;它将传授给你与众不同的智慧,教你懂得如何抉择才更能让自己游刃有余!
  • 世界顶级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模式

    世界顶级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模式

    本书对指导企业具体实践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展示各大成功企业的总体战略、企业经营单位战略、企业职能战略模式并进行解析。
热门推荐
  • 驰骋之帝都雨夜

    驰骋之帝都雨夜

    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他是名将之后,他的祖先曾是开国元勋,他是否能成为股肱之臣?我想是的。当面对无可抗拒的命运时,慨叹悠悠苍天何薄与我,还是拔剑大吼去他妈的命运?由你自己决定。作品以史实为原型,加入笔者自己的幻想,力求塑造一个具有现代自由风气的历史故事。也许这些故事有些离奇有些夸张,但是时光的洪流终会汇入本该汇入的大海。只是,为什么要抗拒命运?是否应该抗拒命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超神学院27.5

    超神学院27.5

    作品《超神学院》第三季7集以后8集以前的同人故事。
  • 倾心一世:妃你不可

    倾心一世:妃你不可

    白衣轻尘的凌紫惜,在重生不久后便下嫁与那世人唯恐不及的邪王风绝寒。白衣翩然的风绝尘,是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他为人冷漠冷血手段狠辣,却独独如痴如狂的爱上了那身为别人之妻的她。“为什么?你明明爱着我却又不肯嫁给我和我在一起”风绝尘眼里透着疯狂的火焰怒吼着。凌紫惜面色苍白的看着这样的他,胸口的抽痛阵阵袭来“我...”“不管因为什么,我只要你嫁我就好,只要你嫁我...”风绝尘扯过凌紫惜狠狠地把她圈在怀中,好似要把她融进自身的血骨里。一曲琴声入心骨,弦上何曾惹情牵。
  • 末启天神

    末启天神

    大战过后的废墟世界中,天界派下女神救赎众生。所有的生命都在寻求生存之路。但是如果生命仅仅只剩下了生存下去,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 神女修灵记

    神女修灵记

    慕雨沫和慕离愁两姐妹本为女娲神女,因与一众太子少爷大家闺秀的契约,共同离开天魇大陆,在修仙界,他们是否能修仙渡劫,成为神仙眷侣。我是你的劫,你是我的命中注定,如果强者才能自由无忧,那我愿守在你的身后,为你绸缪。
  • 武当俞莲舟

    武当俞莲舟

    三尺青锋,仗剑江湖,快意恩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江湖儿女埋骨他乡,又有多少英雄豪杰沉迷在权力与欲望之中不能自拔。现代人士穿越古代江湖,无心功名利禄,拜师武当,行走江湖,追求武道的故事。
  • 重生庶长女

    重生庶长女

    文案一:现代小孤女重生在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王朝,成长于赫赫有名的勋贵之家,却是一个不受宠的庶长女!上有一朝长公主之尊的祖母冷眼相待,下有嫡兄嫡妹虎视眈眈,中间高官父亲忽视、贵女嫡母不容,且看小孤女如何在这四面楚歌的家族中步步为营,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小生活!文案二:孤儿出身拥有萝莉身女汉子心的墨微微一向自觉心脏强壮,所以面对自己刚刚活了28岁就戛然而止的生命无比坦然。可是重生到这么个架空朝代算是什么鬼?!好,就当是重活一回了。可是重生的人都是事故体质。升级、宅斗、打小怪兽······墨微微为自己点蜡······这是一个现代孤女重生到高门之家被迫奋斗成人生赢家的故事······
  • 梦幻之乡

    梦幻之乡

    梦幻之乡,天地之乡!萧枫为了回到梦幻家乡,在人间界一步步成为盖世强者,汇聚天下群雄,共度完美梦幻。
  • 总论

    总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