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6700000010

第10章 最黯淡的日子

1879年,是尼采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这一年的春天,尼采那幼年时就经常犯的头痛病又开始无情地向他猛袭过来。有时,一次剧烈的头痛可以让尼采十天不得安宁。在头痛的时候,尼采的胃病也开始发作,不管他如何控制自己的饮食,他总是呕吐不断,他的心灵几乎承受不住这种可怕的折磨。他给母亲和妹妹写信说:“我的眼睛糟糕得使我无法再教课,头痛的情况坏得就更无需再提了。”他甚至感到自己能够继续工作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在朋友们的劝告下,他决定去疗养并接受治疗。这一年的3月,尼采来到了美丽的日内瓦。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他想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好起来,心情也能够变得愉快些,遗憾的是,日内瓦湖畔的美丽风光并不能使尼采感到轻松和愉快,相反,他的烦忧变得更厉害了。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的生活与其说是力图恢复健康,还不如说是饱受折磨,我所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是个瞎子’的傻念头,因为我本不该再读书了,可却不能不读下去,正如我现在理应让大脑休息,却总是苦苦思索一样。”由于在日内瓦疗养无效,尼采只好又重新返回到巴塞尔,这时他发现自己的眼睛视力进一步下降了,到医生那里一检查,果然如此,这使尼采十分担忧。为了使自己的身体能尽快恢复过来,他向巴塞尔大学校长辞去了在该校的教授职务。从此,他再没有做过教授。关于这一点,尼采在其自传中曾这样说到:“在我36岁时,我的生命力达到了最低点我仍然活着,但我看不到3步以外的地方,那时候1879年,我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授职务。”

离开了他在那里成名的巴塞尔大学后,尼采的心里充满了落寞的情绪。为了排除心中的苦闷,尼采与妹妹伊莉莎白到了佰尔尼。在那里因妹妹另外有事,他便与妹妹分离了。然后他开始了自己独自在欧洲各地的漫游。从此以后他一直都在欧洲过着漫游的日子。夏天,他就去欧洲的高山地区;冬天,他就回到温暖的地中海地区。这些漫游生活使尼采的心理情绪得到了长期的调整,也帮助了他以后的创作。

1879年6月,尼采到达了海拔1800米的圣马利兹山区,这里人烟稀少,空气新鲜,尼采感到了一种从所未有的清静。在这里他几乎中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过着形同隐居的生活。这时他在给妹妹信中写道:“我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每天只在自己的房间里进食,几乎不能吃什么,只喝大量的牛奶,我认为这样会对我的身体有好处,我打算在这里长住一段时间。”除了大部分时间呆在房间里外,尼采偶尔也到外面去散步。每次散步时,尼采都独自一个人走很长的路。在山间宁静的小道上,尼采可以不受打扰地纵横驰骋自己的思想,独处的生活让他感到了一种思索的快乐,甚至感到了孤独的美好和可爱,这个时候,他的身体也开始有所好转,他又不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了,而是想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你是了解的,我所偏爱的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而现在我愈加渴望这种生活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解除我的痛苦,我需要真正的工作,那种可能慢慢地做,可以不致引起精神紧张并能使人不疲劳的工作。”尼采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就已经按照信里的意思行动了,他开始了写作《人性,太人性的》一书的第3个部分。正当他一个人在写作中自得其乐的时候,他的老朋友欧佛贝克专程赶到了圣马利兹,两个老朋友见面后,彼此都格外高兴,他们一连畅谈了几个小时,尽情地表达了相互的思念之情。在欧佛贝克探望尼采的这段时间,他发现了尼采的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尼采总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似乎在他心中总装着一件放不下来的事情,同时,从尼采的口中,欧佛贝克还了解到尼采有越来越不愿与人群混合的想法,而喜欢过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

1879年9月,尼采完成了《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三部分《漫游者及其影子》。然后他把这篇文章的手稿寄给了朋友彼得·盖斯特,并在信中说:“我的病使我不得不考虑突然死去的可能性……在某些方面我感到自己像个衰弱的老人,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下了我的生命之书……从根本上讲,我已经检查了自己的生活观。”

盖斯特收到尼采的手稿后,就积极为他誊写,并忙着为他找出版社出版。此时尼采也觉得在圣马利兹疗养后,身体已经基本上复原了,于是他从圣马利兹走了出来,然后他又专门到彻尔去看了看妹妹。他的这一次突然来访使妹妹非常高兴,另外她还惊喜地发现哥哥看上去很精神,精力充沛,气血健康,已经恢复了他那刚毅率直的性格。看完妹妹后,尼采又单身一人回到了故乡瑙姆堡,他在那里租下了一座古塔和一块田地,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去自己的田地做做园艺工作,他觉得这种劳动他能胜任,同时也感到特别愉快。不过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他的眼睛又发病了,这迫使尼采不得不放下他心爱的园艺工作。正在这个时候,尼采收到了盖斯特替他抄写好的《漫游者及其影子》的全部稿件,他非常惊喜。在来信中,盖斯特还对尼采的文稿提出了许多建议,希望尼采能予以采纳。看完盖斯特的信后,尼采认为他提的建议都很有价值,于是他接受了盖斯特的意见,对原稿作了不少改动。稿子修改以后,尼采又把稿子重寄给了盖斯特,让他再发表意见,同时,他还在附信中告诉了他关于《漫游者及其影子》一书的写作过程,他说:“除了个别地方以外,这部书都是我在散步时间内完成思考的,并且是用铅笔在六个小记录本上起草的。”

《漫游者及其影子》最后被盖斯特完全抄好了,尼采把它交给了出版商什玛茨奈,让他帮助出版,什玛茨奈愉快地答应了,到年底这本小册了就顺利出版了。

这本书刚刚开始发行时,尼采的头痛病又发作了,同时他的胃也开始痛起来了。他每天不想吃任何东西,剧烈的头痛,使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即使喝一点牛奶,马上就又呕吐出来。一连几天,他的身体得不到任何营养。每天他只有卧躺在床上,静静地看着房顶上的楼板,听外面虫鸟的啼鸣,这位思想上的巨人被疾病折磨得失去了全部的活力。他没有精力思考,体重减了十几镑。这年的圣诞节,尼采的健康情况进一步恶化了。那一天,尼采不仅不能吃任何圣诞食品,而且还总是呕吐不止,这使陪伴他的人心痛不已。尼采就这样过了一个痛苦的圣诞节。他的呕吐持续了半个月,一直到12月底才有所好转,当他不再呕吐时,他的精力已经全部被耗尽了,他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渐渐地他又陷入了昏迷的状态。

当尼采再一次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此时,他发现自己的眼睛比以前更近视了,而且他的脸像是被刀削过一样,骨头都凸现出来了,全身没有一丝儿气力,他好像从死神那里走了一趟,又被抛回到了人间。这一场大病,使他的心灵被一种沉重的哀伤浸透了,以致在他以后生命的日子里,总是感到自己离死亡已经不远了。

尼采在其自传里曾对这些可怕的,如梦魇般的日子作过记录,他说:“那段时候,我就像个影子,在圣马利兹山区过了一个夏天,又到瑙姆堡度过了一个冬天,这是我生命中最黯淡的日子。”

在这个生命最黯淡的时期里,尼采对生命的本身感到了一种从所未有的危机,他对科学的公正、人生的意义、真理的相对性、错觉的必然性等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都觉得虚无缥缈,无从把握,即使他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但他也开始怀疑这种思考的本身究意有没有意义?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回忆说:“当时我第一次学遁世者的说法了……完全没有把听者当作问题,只是不为沉默苦恼而说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生命中最黯淡的日子里,尼采的精神完全消沉了,对人生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观念,根本没有后期的强劲有力的“超人”思想和“冲创意志”。那时他对生命只是一种敷衍,是在苟延残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段时期,我只谈和我无关的事,而且谈得好象永远和我有关系似的”。

从尼采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尼采写作《漫游者的影子》时,他已经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他对人生的一切苦恼已非常清楚,也觉得无能为力,只是他假装不知道这种人生的苦恼,而是用一种假面掩饰了内心的悲哀。这种假面并不是尼采本身的狡猾,而是他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存在不得已的行为,是出于自己保护的需要。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尼采了。

同类推荐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鬼谷子全书(第七卷)

    鬼谷子全书(第七卷)

    鬼谷子,原名王诩,又名王禅,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相传鬼谷即为太上老君的唯一弟子玄都仙人。鬼谷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证得弟子门人无数,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后皆大有作为。鬼谷堪称万圣先师,万圣之祖。
  •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王夫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王夫之的有关内容。
  •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从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再现了牛顿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科学巨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传真实生动的描写刘禹锡积极参加中唐政治革新活动。其后,他在长期贬谪生涯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仍忧念天下,关爱百姓。他善于从历史、现实与民歌中汲取思想一书营养,创作出不少兼具诗人挚情,哲人睿智,气格豪迈、风情郎丽的优秀诗歌,实无愧于中国诗史上“诗豪”之誉。本书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传主刘禹锡的一生,以及他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刘禹锡在艰难困苦的贬谪生活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向读者传达了传主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善于反思,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良好心态,引人深思。
热门推荐
  • 魔主归来

    魔主归来

    我只是不想给别人欺负,我只是想无忧无虑的快乐的活着,没事打劫打劫,没事看看美女,
  • 我是逍遥客

    我是逍遥客

    一切的发生都起源于一个初中教师对他学生的提问,一个再不能普通的问题。“楚小飞,你到底是会不会啊?”执着教鞭的中年老师声色俱历地质问着讲台上的楚小飞...
  • 钦天有鉴我为仙

    钦天有鉴我为仙

    祖上有德,修为地仙。世有恶龙,为祸人间。成仙之日,恶龙遭劫。龙躯为城,是为祖地。王朝太子,地仙后人,诞生之日,百鸟来朝。幼年遭逢大变,随师隐居山野。弱冠入世,救己救人救苍生。看尽人间,出东海,入洪荒,追天道。
  • 寻找轩辕剑

    寻找轩辕剑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紫家少年紫天逃婚至泰山,欲寻得轩辕剑,决定自己婚事,怎料一场风云等着他?奸臣当道少年斩,乱麻情丝谁来理?正邪势不两立,试看正派侠义之士众志成城,力挽狂澜;还是妖邪冷血之徒支配人间?生与死,正与邪,情与义,命运的抗争,寻找中阻扰,阻扰中找寻,是是非非,错错对对。看少年如何在朋友、亲人、长辈、爱人帮助下,寻得轩辕剑,拯救万民于水火。
  • 那时花开,盛夏彼岸

    那时花开,盛夏彼岸

    因为合租,她们成了意料之外的闺蜜。从不相信爱情的她们,遇上了那么几个可以制服她们的男人,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
  • 始之文明

    始之文明

    凝结着人类希望的智能生命,在星际大战中遗失。而在垃圾星长大的主人公,无意得到一块天外飞船中得到稀有的智能装甲。崛起,势不可挡。强者当挥刀向更强者,
  • 国民青春之校草大人我知错了

    国民青春之校草大人我知错了

    “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某男搂着某女的腰说道。“我真的不认识你…”某女心虚道。“哦?是么?那就“吃”的你把我想起来怎么样?”某男邪恶的一笑。“不了不了,宝宝别咬我,我错了”
  • 师姐初长成

    师姐初长成

    忘川边上的梅花林里住着一位年轻的老妖怪,老妖怪收了三个傻徒弟
  • 逆时空V5

    逆时空V5

    逆世霸主V5之后的大汉帝国,其他国家重建!
  • 幻雷神者

    幻雷神者

    萧家家主的儿子--萧辰被秦城百姓视作不详之人,15岁开始修炼一途,从此一生再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