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内部控制工程时要综合系统工程的整体观、工业工程的效率效果(质量)观、价值工程的成本效益观,其中,系统工程是基础,工业工程、价值工程是辅助,同时全面借鉴工程学的经验和成果,特别是软件工程、金融工程、教育工程、社会工程的发展经验和研究成果。
2.2.1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简称SE)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研究、设计、管理与改进,以期达到总体最优效果。系统工程贯穿以下思想:
(1)系统工程属于工程技术。
(2)系统工程是解决工程活动全过程的技术。
(3)系统工程适用于所有需要组织管理的领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4)系统工程强调它在改造世界的作用和效果。
系统工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采用的方法论,以霍尔于1969年提出的“三维结构体系”和切克兰德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切克兰德方法论”为代表。
“三维结构体系”主要是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组成的一个立体跨学科体系,它以问题为起点,以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内容是优化分析,主要强调定量分析的方法,具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过程。时间维(工作阶段)强调一个系统从规划到运行分为规划、制订方案、系统开发、系统生产、安装实验、运行和更新等七个阶段。逻辑维(思维过程)强调在系统开发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分为阐明问题、目标确定、系统方案综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和实施计划等七个步骤。知识维是指实行系统工程的各个工作程序所需要的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法律、医学包括心理学等各种专业知识。三维结构强调目标明确、核心内容最优化,并且主张现实问题大都可以归纳为系统工程问题。该方法论主要具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性(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相结合)、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各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维)、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时间维与逻辑维相结合)以及系统工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导向性(严谨的逻辑推理-逻辑维)等优点。是系统工程比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切克兰德方法论从解决社会问题或软科学问题入手,提出一种软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也以问题为起点,以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等软系统问题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内容是比较与学习,主要强调定性分析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过程。认为软系统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过程包括认识问题、确定关键性因素、建立概念模型、比较与分析、选择、设计与实施、评估与反馈等七个方面。
2.2.2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一门工程技术,是一门通过综合治理旨在提高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工程技术。它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推广,对工业工程的定义,也有多种解释。
(1)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HE)对工业工程所下的定义为:设计、改进和设置由人员、材料和设备构成的综合系统的科学。它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方法来规定、预测并评价这些系统所产生的结果。
(2)《美国大百科全书》:工业工程是对一个组织中的人、物料和设备的使用及其费用做详细分析研究的学科,目的是使组织能够提高生产率、利润和效益。
(3)日本工业工程协会对工业工程的定义为:工业工程是将人、物料和设备视为一体的,对发挥功能的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改革和设置的学科。为了对这一系统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在利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特定知识的同时,采用工程技术的分析综合原理和方法。
(4)英国工业工程视察团对工业工程的定义为:将基础科学、工业知识和一些方法,在工业企业与其他领域中应用的技术。为了提高生产率,为了研究某项政策对其他政策的经济有效性,要对工具的配备建立适当的程序。为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经常将成果和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因此工业工程是经营技术部门的活动。应注意处理下列有关问题:决定产品、设计产品、标准化、成本分析、生产方式、生产管理、选择机械、设备配置、运输管理、工具设计、设备管理、动作与时间研究、奖励工资、合理化建议及人际关系等。
工业工程的目标是尽可能使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以便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来讲,工业工程是运用研究、分析、综合和评估的方法,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改进或改善,进而将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设计出一个系统的整体,以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系统整体的优化与提高,进而保证系统低耗、优质、安全、及时、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
工业工程涉及到的知识范畴也逐步拓展,按美国国家标准(ANSI-Z94),其知识领域包括生物力学、成本管理、数据处理与系统设计、销售与市场、工程经济、设施规划、材料加工、组织规划与理论、应用数学、实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人的因素、工资管理、人体测量、安全、职业卫生与医学、生产规划与控制等17个分支。发展趋势:
研究对象扩大到系统整体。
应用范围遍及生产领域及其他领域。
采用计算器和信息系统(IS)为工具。
重点转向集成制造(IntegratedManufacturing,简称IM)。
更加强调和重视人的因素。
支持生产经营战略决策。
吸收相关学科最新成果以保持现代化水平。
工业工程对内部控制工程的影响:
(1)工业工程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将技术与管理结合,寻求系统的各要素合理配置、协调运行,这与内部控制的实施不谋而合,因此,在建设内部控制项目时,可利用工业工程的经验和技术手段。
(2)工业工程强调从技术的角度解决生产组织中的问题,用知识和技术来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同样应如此分工,理论和制度设计来解决根本性、制度性的缺陷,利用管理和技巧来优化实践问题。
(3)工业工程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美国标准化委员会、日本工业工程协会对工业工程的学科范围的规定都涵盖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等广泛范围,强调多种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这对内部控制工程也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内部控制的知识体系也极为广泛,应充分挖掘工程经济、心理学、应用数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应用可能及价值。
(4)工业工程强调以人为本。在进行系统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创新活动中特别重视人在系统的核心性作用。内部控制也开始注重人的重要性。如COSO中明确阐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责任问题。认为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董事会成员,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同时COSO报告也提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内部控制实施中人的要素,即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工业工程与内部控制工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工业工程通过内部控制来有效地达到提高效率、质量、效益的目标,内部控制工程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必须以工业工程为导向,因此,工业工程是内部控制工程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2.3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又名价值分析,是用来鉴别和处理在产品、工序服务工作中那些不起作用却增加成本或工作量的因素。运用各种现有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效地鉴别对用户的需要和需求并无贡献的成本,来帮助改进产品、工序或服务工作。价值工程中,价值被定义为产品功能与生命周期成本的比值,通常用V表示;功能是指用户得到的商品效用,通常用F表示;生命周期成本是指该产品在社会平均意义上的个别产品生命周期中为构成、保持与获取功能所花费的全部费用,通常用C表示,价值表示为V=F/C,价值工程的实质就是正确地处理产品的技术性和经济性之间的统一。
价值工程对内部控制工程经济性原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实现内部控制工程技术性与经济性的合理配比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内部控制工程参考价值工程的着眼点有:
(1)组织内部人员的通力协作。
(2)着重于产品功能分析。
(3)实现客户的必要功能。
(4)着眼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5)功能与成本并重、技术与经济并重、企业与客户并重。
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商品功能与为完成此功能而所消耗的成本之间的比值。
功能的含义:功能是产品、作业或劳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常指产品的用途或效用。功能的大小,取决于使用者对所需必要功能的偏好程度。因此,内部控制工程在设计时就应确定系统的使用者是谁,谁具有决定性作用,他的偏好是什么等等系统功能定义。
成本的含义:成本是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产品从构思、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直至报废全过程中的一切费用之和,包括建设费用和使用费用。生命周期成本C=建设费用C1 使用成本C2,因此在内部控制项目中,要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费用,特别是常被忽略的使用费用。价值工程常用于项目分析、技术经济设计、新技术、产品的使用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等。
(1)功能系数法。将某项功能或成本按所占总体功能或成本的比重大小进行定量,某项功能占总体功能的比重称为功能系数,实现相应功能的成本占总体成本的比重称为成本系数,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的比值为价值系数。
公式为:价值系数Vi=功能系数Fi÷成本系数Ci
(2)功能成本法。将功能换算成实现这一功能的成本,用实现这一功能的当前成本或现实成本系数与实现这一功能的最优成本或最低成本进行比较,其比值即该功能的价值系数。
公式为:价值系数Vi=最优成本Ca÷成本系数C0
2.2.4 工程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下面主要介绍软件工程、金融工程、教育工程和社会工程。这些工程学应用成果成熟较晚、内容较新,与内部控制工程在学科类属、面临问题的复杂度和发展前景相似度较高,从它们的发展历程来研究它们的工程化方法和成果对内部控制工程本身更有意义。
(1)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的提出与发展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软件危机有关,软件危机的实质是人们难以控制软件的研制和维护。具体表现为:
大型软件系统十分复杂,很难理解和维护。系统不能适应运行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动态需求。
研制周期过长。大型软件系统往往不能按时交付使用,实际所用的时间往往大大超出预计的时间。
大型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差。各种调试程序只能发现错误,但不能保证没有错误。某些系统(如核反应堆控制系统、导弹发射系统)的可靠性又极端重要,一旦失控,后果严重。
软件费用上涨,研制和维护费用一再增加,往往超出预算。面对“软件危机”,人们调查研究了软件生产的实际情况,逐步感到采用工程化的方法从事软件系统的研究和维护的必要性。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软件危机,1968年软件工程应运而生,一系列的方法被提出并且加以广泛应用,比如结构化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开发、CMM、UML等等,这些措施和手段都有效地缓解了软件危机。
1983年,软件工程专家B。Boehm综合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并总结了多年来开发软件的经验,提出了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①。①用分阶段的生存周期计划进行严格的管理。②坚持进行阶段评审。③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④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⑤软件工程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⑥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⑦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尽管软件工程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成果较为丰富,软件危机得到有效缓解,但软件工程仍未停止发展脚步,目前软件工程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有:
①敏捷开发①(AgileDevelopment)被认为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它强调软件开发应当是能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作出全面反应的。
②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简称AOP)被认为是近年来软件工程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这里的方面指的是完成一个功能的对象和函数的集合。在这一方面相关的内容有泛型编程(GenericProgramming)和[模板(C )|模板]。
(2)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公司财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证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工程型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作为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结合了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方法的工程型的新型学科,标志着金融科学走向产品化和工程化。它在实践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现代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包括公司财务、贸易、投资、货币管理和风险管理都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金融工程高级人才。是金融工程的价值在一系列金融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包括:
第一,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需要经过需求分析、产品构件的性质研究、组合优化、小规模试用与调试等过程。
第二,金融活动的安排。根据对市场条件的预测在选择产品币种、赎回或回售条款、承销团的构成、推介会、发行期、上市期、上市地点等进行规划与安排,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对产品进行调整、升级与换代、对相关活动进行优化等,也运用工程学的方法,如线性规划、优化处理、时间计划、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业务流程控制等技术进行处理。
第三,金融机构再造。金融机构随着技术、社会文化、客户需求及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再造方式,包括对金融机构本身进行拆分、重组、购并、业务剥离,也包括对机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的变更等。再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如从综合性经营变成专业性经营等,增强灵活性、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套利领域是金融工程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套利是一个工程项目,是以研究和计划为基础的“科学”行为,不同于纯粹的投机活动,金融工程最基本的目标一是以套利为手段,增强市场的有效性;二是提高资产运作效率、规避或降低可能的风险。
现代金融学科是以资金融通为基点,研究如何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产业经济学科,主要有货币学、金融市场学、银行学、保险学、货币政策学、金融管理学、金融工程学等分支学科组成。金融工程以其明确的研究对象、丰富的理论原理、严密而务实的数量化模型技术方法,使之在现实经济金融生活运用过程中不仅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和财务决策方面的问题,发掘了金融领域中许多机会,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范围,从而为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盈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改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分散和重新配置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成熟化和新市场的开发,从而最终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效率都做出有益的贡献。
(3)教育工程。
教育工程(EducationalEngineering)是系统科学与教育学联姻的产物,也是教育学科学化的产物。它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加以研究。整体而言,国外的研究更多的是采用了从系统方法到教育系统方法的发展取向,重点关注的是系统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开始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育问题,首先是系统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聚焦于微观教学领域,也涉及宏观教育问题,8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教育系统设计和教育系统开发,其主要应用包括微观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及宏观教育管理等。在我国,敢锋于1978年在《光明日报》上首倡“教育工程”的概念。1985年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下成立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教育工程学专业性学科地位的确立;教育工程学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在权威的教育大辞典中,能够检索到有关系统分析、系统管理、工程、教育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学、教育工程等诸多词汇的详细条目。教育工程在实践方面也成绩斐然,除日常教育活动事务以外,若干重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特别关注,例如“985”工程、“211”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教育工程在各个项目的立项、论证、立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与开拓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4)社会工程。
社会工程(SocialEngineering)的概念是由波普尔最先提出,他主张“逐步的社会工程,即对社会进行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造”,“它是试错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就像在自然科学中一样是行之有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工程学研究在日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京工业大学于1966年在首次开设社会工程学专业。社会工程学是反映社会当代发展复杂性程度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其目标是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和解决。它并不是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计划、政策的概念,在重构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整合。社会工程学被认为由理解社会的智慧和实践社会的智慧构成。理解社会的智慧是指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进行思考,其本质是对人自身的理解,包括对人生、人性、人的理想、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实践社会的智慧是指人类活动本身,主要指利用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一系列工程活动,按照人类自身的需求,有特定目的的、集体性的、规模较大的改变自然状况、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活动,以上两种智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工程的内涵。因此,社会工程概念的提出是超越文理科界限的知识综合,是“一种新的知识探险活动”,是一次“范式”革命,是人类自身认识世界的能力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社会工程概念在日本的提出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6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高速成长期,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带来了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社会失范、价值观的紊乱,道德观的坠落,经济增长本身也失去了其持久的动力。使人们生活在更大的不安和风险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价值取向带给人们的苦难,迫使人们进行新的反思。社会工程学概念的提出是这一反思活动的结果,它告诉人们,价值取向必须从单一价值取向向综合价值取向转化,强调综合性、协调性、平衡性。社会工程学围绕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问题,少子老龄化社会中的社会福利问题、教育问题、财政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不景气问题等,通过政策设计、社区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城市、农村等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等,促使社会经济系统得到全方位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