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可用五句话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赋予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新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为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式;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新成果;“又好又快”地发展反映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轨迹逐步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赋予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新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秉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定义的首要问题。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则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是以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作大前提,在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虽然通过我们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生产力较快发展的成果,但是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必须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为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式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的方式绝对不是软海绵。正确的发展方式是具有强烈的刚性约束的。如果发展手段不合理,或者欠科学,那么,要么达不到目的,要么达到目的的道路十分曲折漫长,要么实现目的的成本代价过大,要么目的已经走样或者变异。符合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客观实际的、符合特定目标要求的发展方式就是科学的正确的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确地也是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如何逐步使社会主义完善成熟的发展方式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为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式。
三、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认知成果,科学地回答了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说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历史进步的话,那么,认识到“怎样发展”就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如果说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话,那么,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尤为关键。
四、“又好又快”地发展反映了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轨迹
逐步科学社会主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发展得比资本主义快,还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就是我们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毛泽东曾说过:“如果你搞了几十年还不如人家,那么,人家就要开除你的球籍。”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体现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上。如果说我们过去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有重点的、倾斜式的、不平衡发展方略是不可避免的,是符合历史条件的合理选择的话,那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在“建大桥过河阶段”适时地提出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略就是一个历史贡献。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要快,而且要好。从“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反映了我们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轨迹逐步科学。
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最具有创新意义的理念,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我们说以人为本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一个执政理念,其含义十分广泛。通俗地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为人”;社会组织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要真正体现“把人实现为人”,通过教育、培训把能力低的实现为能力高的,把综合素质差的实现为综合素质好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努力的,这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奋斗的归宿。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既要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也需要良好合理的社会条件,还要有适宜的自然环境。
2009年2月15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实现目标上各有侧重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全球发展的大背景而创立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借鉴现代西方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成败得失,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自觉回应,是对世界上各种发展观的一次新概括,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解决各类问题与预防各类问题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牢固树立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的观念,在实现目标上各有侧重,让科学发展观绽放出真理的光芒。
一、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在思想解放中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共识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些成就与巨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把占全部人口四分之一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全部人口的2%;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30倍;三是2008年一周内中国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所创造社会财富,2008年是1978年的2800倍;四是中国用短短三十年时间实现了一个从落后到中兴的跨时代飞跃,迅速踏上现代化道路;五是中国用三十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保持年均9.8%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三十年间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
现在,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新的经济奇迹,必须依靠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发展观念的更新、思路的转变、难题的破解、体制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所以,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在“要不要”、“能不能”、“怎么样”科学发展上形成新共识,从而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要向潜规则挑战,营造讲真话、办实事的氛围,尊重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
所谓潜规则,是指拿不上台面,只能悄悄做,不能公开说,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和行为方式,如办事送礼等。改革开放的伴生物是一些负面现象的开始出现,一些人的正义感和价值观逐渐迷失,开始奉行没有对错、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炒作的原则。再加上目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于是潜规则日益大行其道,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潜规则,人们最初是坚决排斥的,但渐渐地随波逐流,再就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最后竟然是运用自如。精于此道的人,会被认为是“有人缘”、“会办事”、“识时务”、“能应变”。反之,坚持原则和道德底线,拒绝潜规则的人,则可能被视为“另类”、“不合群”、“犯傻”、“认死理”。
如果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是“聪明人”得利、“老实人”吃亏,那么,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持久。反之,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法治和公平正义的精神,具有崇高的人文追求,如果一个老老实实做事、有气节有操守的人能够“有付出必有回报”,那么,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步入高效良性的轨道,因此必须向潜规则挑战。
如何向潜规则挑战呢?
首先,让“显规则”硬起来,用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人们的思想行为;再次,在全社会营造讲真话、办实事的氛围;最后,进行制度创新,对权力进行制衡和监督。
三、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要着力提高能力与水平,做到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的形成,一要靠理性、智慧、世界眼光、大局意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二要找准适合地域特点的发展方式、模式;要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力报效社会的人生观,有为经济建设不遗余力、为地方发展鞠躬尽瘁的抱负与实干精神。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顾现实条件、不按现实条件、不按客观规律办事,重近期、短期效果,轻长期、远期目标,片面追求GDP,重显绩、轻潜绩,心浮气躁,追名逐利,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不正确的政绩观。
如何具有以上要素?
一靠学习。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向书本、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的人永远不会落后,永远会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来引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二靠思考并形成思想。学习的知识经过思考并沉淀后会变成十分有用、管用的东西,进一步深化之后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想。做一个思想者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但社会前进必须依靠有思想的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一大批有思想的人。三靠实践。实践出真知,勇于、勤于实践的人,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如何做到科学决策?总体而言,提高决策者的能力与水平是根本措施。具体而言,一要深入调查研究,用“实情”决策。要沉到基层,倾听群众意见,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又在群众的实践中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二要把握战略统筹为制高点,用“科学”决策。领导在做决策时要留有余地,让职能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加强沟通,克服武断、刚愎自用的作风。三要以发展集体智慧为突破点,用“智囊”决策。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政研室和党校“思想库”的作用。四要以提高理论水平为支撑点,用“上情”决策。要吃透党的方针政策、掌握改革动向。
四、对于个人而言,要认真学习,使学习实践活动“入心、入脑”
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学习上下工夫,使学习实践活动“入心、入脑”。要入心,就是用心学习,独立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产生新知识,甚至独到的见解。针对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适合、不完全符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种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问题,必须用心学习,触动思想灵魂。
要入脑,就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科学发展观在头脑里牢牢扎下根,形成习惯、形成风格。要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头脑里去,彻底杜绝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发生。
五、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而言,要克服不良作风、提升思想境界
当前,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良作风主要是胸无大志、缺乏思想、观念陈旧;不敢创新、不会创新、自甘平庸。故要通过提升思想境界,克服畏难情绪,摒弃思想杂念,彻底打破“娇骄”二气,树立不甘落后的志气,夯实攻坚克难的底气,全力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思想境界是可以提升的,主要途径是学习与实践。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过程中,许多志愿者通过生与死的考验、亲历亲践,提升了思想境界。认为人活着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他人多做奉献。故有四川成都的的哥的姐自发联动的救人故事;有民营企业家陈光标在第一时间带着60多架大型机器赶赴汶川救人的感人事迹;更有才下珠峰,又上汶川的央视记者张泉灵把一个灾难而又真实的中国报道给全世界的壮举。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目标追求,境界有多高,目标和层次就有多高。不怕工作不努力,就怕境界有问题。
要提高思想境界首先要树立争创一流的目标;其次要有战略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定位和前瞻意识;再次要有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奉献聪明才智的理想抱负;最后要敢于舍弃私欲,私心杂念(私心重的人思想境界无法提升)。
六、对于每一个单位而言,要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追求卓越与完美,着力提高效率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精准细严”是精细化管理的要义,也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在各领域各行业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效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追求卓越与完美,这是人类进步、社会前进,也是我们这个世界必然会越来越好的基本要求和唯一理由。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体社会成员要齐心协力种下“科学发展观”之树,让其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从而为我们这个社会一再退却的道德底线构筑堤坝,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惟其如此,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民族之荣。
2009年3月1日
四、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只有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一、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