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5日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六大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都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本身能不能承担任务。介于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党迅速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当前,在广大农村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前进”的“双培双带”工程,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农民党员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高战斗力、扩大影响力和工作覆盖面的有效载体,是引导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着力解决学习活动
是“图形式走过场”还是入脑入心问题在全党迅速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因而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而需要扎扎实实、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了使学习活动入脑入心,富有成效,应由组织部、宣传部牵头,党校负责具体实施,对各类干部分别组织一周时间进行脱产学习,上午听专题讲座,下午讨论发言,结业时每人交一份5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或论文。通过学习讨论,使党员、干部真正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理解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增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的自觉性,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在指导实践上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进展,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倍加珍惜,作为科学的真理认识加以运用,作为根本指导方针长期坚持。
二、切实解决工作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和干部的新形象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它是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集中体现,抓不住这个核心,党就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历史方位,依据科学理论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政策,也就难以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这就要从作风建设入手,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要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革除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独断专行的邪风;摘除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贪图享乐等腐败毒瘤,以健康党的肌体,树立党的威信。二要在实践中培育好作风、锤炼好作风。对作风浮躁,面对实际腿来腰不来,“身入心不入”,胸无大志,思想上懒字当头,工作上得过且过,作风上敷衍塞责;而只喜欢急功近利,热衷于容易显山露水,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着力于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做“出力不讨好”打基础的工作;对长远有利的工作,“只爱摘果子,不想当园丁”的漂浮作风必须煞住。而应在实干、真干上下功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好作风,锤炼好作风。三要切实解决光说不做、说大做小、说多做少、以说代做的问题,牢记“口惠而实不至”以致失去民心的历史教训,而要少说多做,真抓实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应以工作实绩取信于民。只要党员、干部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坚如磐石,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三、从根本解决“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提高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为谁执改”是方向问题,“如何执改”是能力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昭示的是共产党人树立公心、服从民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思路,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执政为民是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离开这个本质要求,党就会从根本上脱离群众,进而丧失执政基础和资格。
明确了为民执政掌权这个核心问题还不够,关键还必须要有为民执政掌权的本领。因而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总体上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对于每一个干部而言,则应在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做文章,要为民谋利,要想方设法让群众增加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四、认真贯彻干部选拔
任用中“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抓好干部这个决定因素毛泽东同志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把那些能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才能出众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并建立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使用机制,使思想作风好、能力出众、深受群众拥戴的干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人民掌权谋利,最大限度地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对那些用权不公、私心重、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平庸干部,则要坚决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从而降低执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公平公正,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彻底解决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问题,真正做到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要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有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和理念。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干部恪守为民之责,履行好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从而不断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广大农村,要落实每个党员联系2~3个农户,每个致富能人联系1~2个农民;使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在观念、信息、技术、生产上进行互动帮扶,带领全体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要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信号”,要从群众最基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就会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与信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
2003年7月18日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逻辑继承关系,其历史地位十分突出。
科学发展观积极借鉴现代西方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成败得失,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自觉回应,是对世界上各种发展观的一次新概括,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它汲取了20世纪西方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中的合理内核,继承了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有关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片面追求GDP,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浪费了太多的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可用五句话概括: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理论,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发展观的历史超越。
一、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有非常鲜明的层次结构,即:一个逻辑起点、四大理论支柱、三大逻辑层次和十个理论范畴。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系统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具有自己鲜明的理论特征:一是包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内涵上进一步扩大容量,外延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包容性越来越强,成为囊括党的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体系,覆盖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二是求实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整体性。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通过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四是人文性。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纳入了发展观范畴,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指导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方法(统筹兼顾)、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中国、和谐周边、和谐世界)等在内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用这些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成为一个比较完备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只有从理论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不会把科学发展观仅仅理解为“观点”。
三、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的重要历史功绩,就是把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第一次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报告强调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四、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了发展的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地位,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科学发展观把坚持改革创新放在重要地位,明确了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强调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将推动人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努力建设和谐世界,必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将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这三大成果在理论渊源上,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基点上,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品质上,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理论主题上,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理论目标上,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归宿。
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理论思路、基本概念、丰富内涵和语言表述中,科学发展观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当代中国,只有科学发展观而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发展观,能够解决我们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发展观的历史超越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观念也在不断地调整。科学发展观积极借鉴现代西方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成败得失,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自觉回应,是对世界上各种发展观的一次新概括,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但就其发展本质、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及发展所依托的制度和体制而言,蕴涵着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属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追求,与西方发展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所回答和解决的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必将越出一国范围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