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方法研究
试论学习与“四个尊重”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全体公民要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并“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语)。报告同时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唯有不断学习进取、劳动创造,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才能弘扬时代正气,加快发展步伐。
在新世纪、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春风已扑面而来,其典型特征是知识分子将成为社会的主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因而学习,不论对个人还是企业,甚至对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个人的就业和命运,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国家的繁荣和国际竞争力。因而,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素质与能力。在新世纪,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六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劳动是财富之母,不劳动一无所有,不劳动会坐吃山空。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劳动的效率会更高,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尊重劳动也就是尊重学习。所以,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应得到尊重,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学习可以获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通过学习,我们不但可以承接前人创造的知识,而且可以用前人的知识去创造新知识。所以,尊重知识也就是尊重学习。一个勤于学习并善于思考的人必定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人才是新时代最可贵的资源和财富,人才拥有量的大小,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和发展后劲大小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通过全体公民的不懈学习,若把人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中国将强大无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期望的。因而,尊重人才也就是尊重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劳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是财富之父,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不学习,人们就会知识匮乏,知识匮乏创造就没有基础、没有后劲。因而尊重创造也就是尊重学习。
综上所述,学习与“四个尊重”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绘制“全面小康”蓝图时所设计的未来社会要构建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与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的高度来坚持学习、学会学习,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3年1月21日符合高质量专业课教学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共同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最基本特征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符合高质量专业课教学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无私奉献的品德和健全高尚的人格
教育事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无私性,没有一个教师忌妒学生成才的,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说是一个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本人也应该按无私的标准要求自己,甘于平凡且清贫的生活,乐于兢兢业业地工作,倾毕生心血精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
强烈的责任感是无私奉献品德的基础,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才能面对诱惑不动心;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才能立场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才能脚踏实地教书育人;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才能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教育学生具有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意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处理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人格是综合心理素质的反映,它直接制约着人的思维行为及后果,是渗透着人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高尚健全的人格品质包括诚实、勤奋、踏实、认真、宽容、谦虚谨慎、豁达开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等。作为培养人的教师,更应该具有献身真理,笃信科学的信念。人格具有很大的价值,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也是一个人最高的学位。予人以好感并获得别人的尊敬,这都是人格的力量。譬如你的课讲得好,你又谦虚诚恳,当轮到你的课,学生都翘首等待,当你出现时,他们打心眼里高兴,当你有事不来上课,借故请假的人便很多……当你具有了这种人格,其魅力无穷,你也会其乐陶陶。人生的真谛便是追求伟大的人格。
教师健全的人格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奉献精神,这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二是自我完善的主体积极性,就是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不断修炼,努力实现自身的完美;三是敢于创造的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
二、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个成功的教师需要非常宽广的知识视野,正如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摘自《给教师的建议》)这个事业的宽广,一是信息的宽广,二是书本知识的运用。要善于从现实中汲取信息,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要勤读书、勤研讨、勤总结,成为知识渊博的教师。善教者的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行动。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以“能力本位”作为价值观念来衡量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教师应该放弃那种拥有一技之长而轻视其他学科的心理,而要在人文知识交叉融合中形成自己一专多能、通科授课的技能品质,才能说是具备了现代教师应有的根本素质。
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因此,新型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教师来说,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结构应由单一型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转变。
充实知识结构必须坚持自觉学习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兼收并蓄,达到宽广厚实的程度;还要学习创造力原理和方法,掌握开展创造活动的方法和技术,学会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逐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论的素养。
为了有效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还须做到四个转变。
一是由以知识单科加深为主向单科加深与多科拓展并重,使教师的知识达到“博”与“专”的统一。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另一面是终身学习,在未来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因此,合格的教师必然要终身学习。未来的师生关系也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知交往。加之现在知识拥有量呈现迅速扩张的态势,贫乏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求教师知识的拥有量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而且它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
二是由以知识更新为主向知识更新与能力增长并重转变。以知识更新为基础,以能力增长为切入点,切实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型结构(即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长期不变,知识的陈旧老化成为这种封闭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成为开放型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能对新知识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仍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知识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个人头脑中接受知识程度和类型不同,其创造性程度和方向也不同。在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属于被动型结构,即这样的结构在时间创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能在创造活动中起到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究其原因乃是现在教师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被动接纳而来的,没有主动选择那些与创造力紧密相连的因素和材料,这就要求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由被动型转为创造型,增加能力方面的知识及方法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在被动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是分离的,而在创造型结构中,知识和能力是统一的。
三是由以知识进修为主向知识进修与教研实践并重转变,形成以教研为导,进修为主,研修结合的模式。改变研修脱节的现象,从而使教师既学到知识又学会科研的方法。
四是在理论讲授上由以传道为主向传道性与超越性并重转变,从而培养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所谓传道就是在理论讲授上只讲是什么或怎么样;所谓超越性则是重点讲为什么以及对其分析、评价、比较、批判,以形成新观念。
三、永不衰竭的创新精神
民族创新能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从小培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开发。教育在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教师则是关键所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素质包括:
(一)创新的知识结构
作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博学精深,要掌握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态势,跟上教育发展步伐,了解最新的教研信息;能够熟练地操作微机,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
(二)创新的思维能力
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观念和意识。
(三)灵活的应变能力
要用最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
(四)丰富的实践能力
要敢想敢干,要针对问题搞实验,确立教改实验课题,带头著书立说,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形成人人开展教学研究,个个从事创造实践活动的局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良好的心理品质、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是其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教师有了较高的创新素质,就会指导学生较好地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也是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疑,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激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是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将思想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巧妙构思、精心设问,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是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这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是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但是不能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教师在讲课时要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四、丰富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只有靠积累、实践、提炼才能逐步形成。丰富的教学艺术包括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自然的态度、灵活的方法、简明的板书等。
(一)丰富的情感
真正的教育能手必须有真正丰富的情感。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二者的关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教师如果对讲课内容不熟悉,他讲课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的内容上,他在讲课时的语言里就缺乏情感,学生就会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记忆(它在学习过程中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在教师的讲课中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知识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记忆就是低效的。
(二)生动的语言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授知识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使自己的语言尽量清晰、准确、生动、简练、诙谐,只有这样才能引人入胜。生动精练的语言一靠训练,二靠丰富的知识。教师有了丰富的知识,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选择恰当的词汇、语句、事例,讲出来的话不仅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而且感到是那么恰当、准确、有味、有水平。
教师的语言修养十分重要。在教学工作中,首先我们要用普通话讲课,其次则要注意锻炼语言,使语言的和谐性、韵律性、节奏感构成一种音乐美,使声音悦耳、和谐,咬文吐字清楚。讲课的语言应和气、高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