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9日。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6年1月9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载《经济日报》2002年11月18日。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06年3月16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新华网,2002年5月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新华网,2003年12月26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新华网,2004年9月26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05年10月18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06年3月16日。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新华网,2006年1月26日。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新华网,2006年2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新华网,2006年2月10日。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年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2006年。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5日。
王飞:《永恒的牛顿》,载《世界科学》2004年第1期。
王达人:《诺贝尔奖得主崔琦二三事》,载《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6期。
王通讯:《科学人才观蕴涵的十个新观念》,载《中国人才》2004年第8期。
卢继传:《一个善于思索的人——达尔文成功之路》,载《自然杂志》1982年第3期。
毕东海:《关于诺贝尔奖》,载《世界科学》2000年第9期。
刘道军(编译):《人生转折点——一次与恩里科·费米的会面》,载《世界科学》2004年第5期。
闵惜琳:《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工程》,载《系统工程》2002年第5期。
闵惜琳:《人力资源开发与广东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研究》,载《系统工程》2004年增刊。
闵惜琳:《人才资源管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载《系统工程》2004年第9期。
闵惜琳:《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人才需求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沈建苗(编译):《约翰·冯·诺伊曼(1903~1957)》,载《世界科学》1998年第12期。
宋大仁:《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载《自然杂志》1983年第12期。
宋德生:《波动力学和薛定谔——纪念薛定谔诞生100周年》,载《自然杂志》1987年第8期。
宋德生:《天才狂人奥利夫·亥维赛》,载《自然杂志》1985年第5期。
宋德生:《安培和他在科学上的贡献》,载《自然杂志》1984年第4期。
宋德生:《从学徒到大科学家——法拉第传略》,载《自然杂志》1983年第6期。
宋克勤:《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杨文衡:《从统计数字中看徐霞客的成就》,载《自然杂志》1988年第9期。
杨振宁:《几个科学家的故事》,载《自然杂志》1991年第1期。
杨凯源、张启人:《“数字鸿沟”的系统反思》,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杨建邺、李竹影:《东方科学界的奇才——喇曼》,载《自然杂志》1991年第2期。
吴德铎:《毕生献身科学的徐光启》,载《自然杂志》1982年第3期。
何法信、高平:《门捷列夫晚年失误的原因》,载《自然杂志》1993年第6期。
陈隽、晓松:《对比中美基础教育》,载《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2期。
陈维平(译):《诺贝尔奖之路》,载《世界科学》1992年第2期。
陆宏年、周焕庚:《遗传学的巨星——摩尔根》,载《自然杂志》1985年第9期。
张力:《高等教育展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005年5月11日。
张玮:《就业歧视——人才不能承受之重》,载《鹏程》2004年第8期。
张传军:《丁肇中与他的中国情结》,载《世界科学》2003年第2期。
张启人:《通俗控制论》,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张启人:《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载《系统工程》2003年第1期。
张启人:《当前我国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领域的热点和焦点》,载《系统工程》2004年第1期。
张启人(主编):《当代高新科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启人:《发展社会系统工程,加速构建和谐社会》,载《系统工程》2006年第1期。
张贵新:《傅里叶及其数学研究》,载《自然杂志》1991年第7期。
林泽炎:《提升人才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载《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18日。
林海仁:《世界人才争夺战的十种形式》,载《中外企业家》2004年第1期。
周济:《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国家教育部社会发展司子站;《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仪式暨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国家教育部网站,2006年4月13日。
祝汉民:《电子时代的奠基人和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丁》,载《自然杂志》1998年第5期。
饶新华(编译):《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后》,载《世界科学》2004年第9期。
段万倜、邓乃恭:《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纪念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逝世20周年》,载《自然杂志》1991年第4期。
秦伯益:《中国需要“诺贝尔”》,载《同舟共进》2003年第11期。
莫利亚:《当代伟大的物理大师——记美国最高科学奖“波尔奖”得主杨振宁》,载《世界科学》1995年第7期。
徐娜(编译):《分子生物学之父——弗朗西斯·克里克》,载《世界科学》2004年第9期。
徐福生:《希尔伯特——现代数学的巨星》,载《自然杂志》1982年第1期。
陶家祥(编译):《诺贝尔其人及其奖金》,载《世界科学》1997年第7期。
谢德秋:《提灯的女郎——近代护理学创始人佛罗伦萨·南丁格尔》,载《自然杂志》1981年第5期。
谢德秋:《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格里戈尔·孟德尔》,载《自然杂志》1984年第2期。
盛根玉:《“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载《自然杂志》1983年第11期。
彭岳:《原子弹在美国诞生》,载《自然杂志》1986年第10期。
彭岳:《奥本海默与美国核计划》,载《自然杂志》1987年第1期。
褚绍唐:《徐霞客在国土考察和地理学上的主要成就》,载《自然杂志》1988年第9期。
蔡景峰:《李时珍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载《自然杂志》1983年第12期。
潘晨光、娄伟:《世界各国吸引IT人才战略》,载《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6期。
潘鼐、盛钧:《郭守敬和他的科学贡献》,载《自然杂志》1981年第11期。
薄树人:《司马迁——我国伟大的天文学家》,载《自然杂志》1981年第9期。
戴青森:《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文化思考》,载《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第12期。
魏进尊译:《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詹姆士·迪威·沃生》,载《世界科学》1992年第9期。
O。Abbott著,刘学礼译:《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大师》,载《世界科学》1992年第6期。
Roger Bridgman著,侯春风译:《马可尼——无线电报之星》,载《世界科学》2002年第10期。
G。B。Kolata著,方能御译:《华罗庚发展了中国的数学》,载《世界科学》1985年第9期。
Abraham Pais著,顾宪文、李宗骥摘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载《世界科学》1984年第5期。
Patrick Tierney著,王峻涛摘译:《赫伯特·西蒙及其朴素的经济学观点》,载《世界科学》1985年第8期。
Geoffrey Tweedale著,钱天舒译:《超人的天才》,载《世界科学》1991年第9期。
Patrick Young著,吴其毅译:《力排众议的发明家》,载《世界科学》1984年第9期。
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et al。:World Resources 1996-9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Coates,J。F。:Innovation in the Future of Engineering Design,Technological For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64,June(2000),121-132.
Conceicao,P。et al。:The emerging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policy and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8,July(1998),181-202.
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Penguin Books Ltd。Londo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