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能够成才的人,毫无例外地依靠勤学苦练,宠辱不惊;自励自学,一往无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识人、用人要见其所长,避其所短。下面把中外古今许多大才、奇才、怪才博览一番,也许能获得某种拔犀擢象的概念来。
胡锦涛同志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毋庸讳言,中国知识分子这种殚智竭力、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操恰恰就是祖国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转变为物质财富的万世不拔之基。
历史上有不少成才的人并非科班出身,或是只受过不多的正规教育,而主要是靠孜孜不倦的自我激励、排除万难、努力钻研、不停开拓,最后成为被世人欣羡、瞻仰的伟大人物。下面列举几个较典型的实例,就可见一斑了。
例5-1英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法拉第是19世纪电磁学领域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他生于伦敦附近的纽因格顿,父亲靠打铁为生,家境贫寒。法拉第只在7~9岁间读过两年小学,12岁当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了装订学徒工。法拉第酷爱读书,利用书店务工的有利条件,读了许多科学著作,特别是化学书籍,并且照猫画虎,自己动手做些初等化学实验。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C。Oersted,1777~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取得电磁理论的新突破。次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写一篇评述奥斯特发现对电磁理论贡献的文章,戴维要法拉第帮助完成。法拉第又有机会涉足电磁现象的研究。为此,法拉第做了大量的电磁实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到1831年完成了磁场变化产生电流的实验,找到了变化规律,并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1851年最后确立了电磁感应定律。1833~1834年,法拉第从实验中得出了电解定律,这是电荷微粒性的最早证据。法拉第最早提出“场”的概念,认为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说是站不住脚的。他在1852年引入电力线和磁力线来描述电场和磁场。他把做过的实验整理成《电学实验研究》,书中收集了3000多个条目,详细记述了做过的实验和结论。
法拉第依靠勤奋自学成才,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半个多世纪,不求名利和虚华,亲自动手做过成千累万的实验。例如在1825年参与过冶炼不锈钢和折光性能良好的重冕玻璃工作,不少公司和厂家出重金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可是法拉第却为了紧张的科学实验而婉言谢绝了高报酬的邀约。1851年虽然被推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也坚决辞去这一职务,全身心献给科学研究。
法拉第终生过着清贫的日子。为了纪念他为科学事业拼搏终生,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电容单位“法拉”。
例5-2奥利夫·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1850~1925)
奥利夫·亥维赛的父亲汤马斯·亥维赛(Thomas Heaviside)是木刻匠,收入能维持他完成中学教育。中学毕业后,在他鼎鼎有名的电学大师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姨父鼓励下自学了丹麦文、德文和自然科学,学会了莫尔斯电码,担任了丹麦-挪威-英格兰电报公司的电报员。他接受的第一项工作是测量电报的速度。他发现从英国发来的电报的速度比从丹麦发到英国的电报的速度快40%。1872年,他的处女作《比较电动势》在《英国机械》杂志上发表了。
亥维赛
翌年,他在伦敦皇家学会刊物《哲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讨论了4路多工电报和多路多工电报的可能性。1874年,他跟哥哥(英国邮电总局工程师)阿塞·亥维赛(Arthur Heavislde)在纽卡斯尔和桑德兰之间进行了双工电报实验,为多工电报技术奠定了基础。
1876年,正当亥维赛26岁时,他注意到第一条大西洋商用海底电缆投入运行的10年里,信号总是在传输中发生畸变。亥维赛研究了海底电缆铺设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对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1824~1907,后来被英皇封为开尔文勋爵,即改名为Load Kelvin)提出的电报方程进行了修正,指出电信号无畸变地在海底电缆传输的条件是增加线路自感。亥维赛的理论、观点遭到当时权威们的否定,实业家们甚至咒骂亥维赛是失去常理的“疯子”和“狂人”。迟至1899年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南斯拉夫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布宾(M。I。Pupin)用实验证明了亥维赛的理论预言:在传输线上加载电感线圈可以减小信号的畸变。布宾等人还因此获得发明加载线圈的专利。布宾郑重宣布,他的发明是亥维赛工作的延伸,是他的理论的产物。
早在1865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在《电磁场的一个动力学理论》一文中最先列出了一组电磁场方程。亥维赛深深地被麦克斯韦理论所吸引,并成功地将方程组简化成更易理解和运用的形式。
1901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见例6-2)的跨大西洋无线电通信获得成功,1902年亥维赛即预言在大气上层存在能反射无线电信号的电离层,旧称肯涅利(Arthur E。Kennelly)-亥维赛层(Kennelly-Heaviside layer),即电离层(ionosphere)。
在电学史上,人们曾对欧姆定律有过较长时间的争论,不少人怀疑这个定律是否能适用于交变电流。亥维赛通过反复分析澄清了这个遗留问题。紧接着他发明了处理瞬变量和交流信号的运算微积分法。
亥维赛终生未婚,孑然一身,深居简出,勤奋地钻研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