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归纳出如下五条有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山景行
能够应付和驾驭复杂局面并顺利推进事业发展的人,除了在专业上有过人的才能和创造力之外,人才的身心修养目标乃是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曾子的修身养性之道。《大学》所谓“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强调了修身养性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意大利诗人但丁(Alighièri Dante,1265~1321)的一句话很深刻:“道德常常能填补知识的缺陷,而知识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先要有修养,然后才能有超人的知识。有知识并不仅仅指博学多闻,而是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这里蕴涵着道德和知识的统一。
知识、技术、能力都可能从书本上学得或是从师长的言传身教中吸取,但是一个人的修养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磨炼。厚德载福、积厚流光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道德高尚、高山景行者的称颂。
恪守诚信是人才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是品评人才修身养性的第一条。要想攀登科技高峰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发挥求真务实、恪守诚信的优良作风,才是一个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首先应具备的高尚品德。对于科技精英如此,对于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也是如此。
2.虚怀若谷
一个人的器量大小既反映其学问和品德的高低,也反映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和忍让的限度,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虚怀若谷、襟怀坦荡,乃是成就大器的先决条件。
例4-14唐太宗重用魏征
李世民
唐高祖末年,太子侍从官魏征曾劝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结果太子李建成事败,秦王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599~649)。李世民继位后不计前嫌,不但没有降罪魏征,反而重用了他,官至郑国公。后来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传为不刊之论。唐太宗的弘毅宽厚是他能开创出贞观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科学家来说,虚怀若谷就是谦恭虚己。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说:“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逊志时敏、谦逊好学是成为人才的前奏。《书经》早就告诫过:“满招损,谦受益。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说的也是同一道理。
例4-15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达尔文1825~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1831年在剑桥大学学神学。
1831年经汉斯罗(J。S。Henslow)教授推荐,参加历时5年的贝格尔舰环球考察航行,观察、搜集了大量动植物和地质方面的资料。回国后,通过试验、总结和长期思考,逐步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不但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而且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严厉打击了各种唯心的特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又出版了《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1868年)和《人类起源和性选择》(1871年)等著作,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进化学说。他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2005年美国科学家对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进一步支持了达尔文学说。他一生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科学遗产。
正当年轻的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开始撰写《物种起源》时,另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华莱士(A。B。Wallace,1823~1913)正在马来西亚进行科学考察。华莱士寄给他一篇跟《物种起源》稿论断相同的论文。达尔文准备把优先权让给华莱士,建议发表华莱士的论文。最后生物界把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华莱士谦逊地称: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的建立,完全是达尔文的功劳。而达尔文在荣誉面前,认为“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绝写不出这样的书来,而且也不会在公众的头脑中留下什么印象。因此,光荣是属于他们的。”后来,恩格斯称赞达尔文极为谦逊,十分伟大。
3.成竹在胸
直言之,所谓成竹在胸就是心中有数,就是成熟。成熟的人往往十分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与人关系融洽,能看重别人的优点与特长;言行谨慎,能顾全大局,具有团队精神;责任心强、自制力也强;能耐受挫折,具有抗风险能力;着眼于未来,懂得取舍,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对工作有使命感,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努力使自己在某项工作中做出突出的成绩,从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虽有聪明才智但不成熟的人,往往做学问、做事虎头蛇尾,踟蹰不前,不是半途而废,就是知难而退。
信息和交通手段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是生活现实的一部分。要学会跟世界各国交流的本领,把握一切能跟科技发达和文化先进地区进行沟通的机会,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洋为中用。例如,截至2004年末,跟我国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2个,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的有90多个;加入的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有1000 多个;2001年启动了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计划、欧洲核能研究中心计划、核聚变研究计划等。此外还跟法国、德国等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联合建设了中美、中俄、中国新加坡、中法科技创业园等。很明显,这些国际科技交流活动需要多少知己知彼、剖决如流、老成持重、胸有成竹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啊!
毋庸讳言,人才是在精通母语的前提下进入国际科技交流的。丢掉民族文化精粹而去侈谈国际沟通,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彼而不知己。至于知彼,除练就语言交往的工夫外,还需了解对方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了解文化差异,作到心中有数,求同存异。
GE公司的CEO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说:“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沟通能力是一种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以及团队精神等。
4.热情永驻
一个成才的人,无论对学问、对职守、对他人之托、对后起之秀……总是永葆激情,永存热忱。人才的好学不倦、待人的热情相助、举善荐贤,往往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宝贵品德。这与落落寡合甚至冷酷无情的表现截然不同。热情永驻的人才兼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感染周围的一种魅力,能促进人们也满腔热忱地投入事业,敬业自强。热忱来自对生活的爱,是人才对事业的信念、理想和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推算,人类知识总量在19世纪50年翻一番;20世纪中叶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1倍;现在约2~3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一位化学工程师的知识半衰期约5年左右。进入21世纪,一位计算机工程师的知识半衰期几乎只有半年左右!知识更新造成的客观压力,咄咄逼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大都能坚持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紧跟上国际科技进步步伐。
举善荐贤更是人才高尚品德表现出来的热情所在。
例4-16英籍新西兰裔的原子物理学家、化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卢瑟福曾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1913年,年轻的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针对卢瑟福原子模型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意见,卢瑟福异常高兴,热情地给予指导。卢瑟福所领导的科学实验室,英才辈出,出现了不少著名科学家,其中,他的学生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1877~1956,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玻尔、查德威克(Sir James Chadwick,1891~1974,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克拉夫(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1897~1967,获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瓦耳顿(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1995,获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卡皮查(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1933~,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助手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获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布莱克特(Lord Patrick M。S。Blackett,1897~1974,获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形成获诺贝尔奖的“团队”。卢瑟福的学生玻尔继承了他的传统,对年轻人诚恳谦虚,言传身教。1922年玻尔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讲学,当人们对他报以热烈掌声的时候,21岁的年轻人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却站起来对玻尔的某些结论提出了异议。他听了后,邀海森堡等人一起进行会后讨论,后又请他们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在玻尔的培育下,他的学生也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
例4-17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
华罗庚仅读完初中就失学,通过刻苦自学,写出他平生第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中国数学界的老前辈、早年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从这篇论文中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把只有初中毕业的华罗庚请进了清华大学,并亲自指导他学习数学。在熊庆来的热心提携和华罗庚自己刻苦努力下,华罗庚当上了清华大学的教员、教授,并在熊庆来教授的推荐下,出国留学,在数学界崭露头角,成为数学天地一颗光彩灿烂的明星。1952年,年仅20岁出头的陈景润给华罗庚寄了一篇论文和信,文中对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他利”问题提出了商榷,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看了论文和信后,喜出望外。在全国第一次数学学会研讨会上,华罗庚介绍了陈景润的论文,随后推荐他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并加以指导和培育,从此中国数学界又升起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5.百折不挠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希望成才,取得事业的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锦囊妙计”,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品格,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科学探索的道路荆棘载途,充满艰难险阻,要求有不怕挫折的勇气和精神,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所以经历过人生种种坎坷挫折才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有利于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克服困难和适应环境并战胜艰难险阻的能力。
时下,竞争更处于白热化状态,异常激烈,征途中充满着荆棘、困难、艰险、失意和失败。只有具备正视挫折、善对乖舛,意志坚强、敢于拼搏、有良好顺应逆境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生存能力的人才,才能把握新形势带来的机遇,稳操胜券去迎接新的挑战。
例4-18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
司马迁10岁开始遍读古书,勤恳好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0多岁在朝廷任郎中,管理皇帝出行车骑。35岁派他到滇、黔、川等地。公元前108年接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写划时代的巨著《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征讨匈奴,兵败投敌,司马迁在朝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被捕下狱,按汉朝律例,出钱免去死罪,但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佚。所作散文《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受到这么大挫折和刑罚,仍然坚持在竹简上著作,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诚令后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