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演急忙道:“我这位族人受了重伤,还请先生搭救。”申屠臣却喝了一口热茶,神态悠闲的答道:“哦,受伤了?不急,每天都有人受伤。”
刘演再次道:“可是他伤得很重,受的是剑伤”申屠臣道:“那也正常,挨这么一剑,搁谁身上都得重伤。”
刘演加重语气道:“先生再不救,我这族人恐怕就要咽气?”申屠臣道:“不忙,不忙。你看,我最近新作了一篇上林赋,来,来,我给你念念。”
申屠臣知道刘演是上过太学的,也算个文人,于是迫不及待的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和刘縯分享。
“听完上林赋,这下总该出手救人了吧!”刘演心想,但申屠臣偏不,只见他再取一篇子虚赋,又是洋洋洒洒数千字,刘縯一边听赋,一边时刻关注着刘骞。申屠臣一赋念罢,刘骞应声而亡。
刘縯怒不可遏,拔剑直指申屠臣咽喉,大吼道,“你号为杏林妙手,为何见死不救?”
申屠臣撒泼道:“谁说我是杏林妙手的?谁说的你找谁去!”
刘縯气极反笑,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是不是名医,剑刺申屠臣,血流如注。刘縯还剑入鞘,看你小子自救否。申屠臣也够硬气,视伤势如无睹,顾自吟唱临路歌,旋即气绝,阖然而逝。
申屠臣不是别人,乃是李通同母异父的兄长。刘縯杀申屠臣,从此也就和宛城李家结下了深仇
朱祜听后一阵唏嘘,但他劝刘秀道:“李家在宛城手眼通天,你这么躲着也不是办法。况且如果他们真的是要寻仇的话,也不会明目张胆的邀请你去赴会。”
刘秀听朱祜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理,也就觉得今晚去李府会一会那李通,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去是的时候,他以短刀藏于袖中,并让朱祜在外面接应。
刘秀到得李府,只见一派安静祥和,看不出丝毫凶兆。仆从也很恭敬礼貌,将刘秀带入一间凉亭等候,然后入内通报。
凉亭依荷塘而建,风景甚是优美,时值初夏,荷花盛开,暗香隐隐;鸟鸣蛙噪,更显幽静。见此美景,刘秀原本烦躁的心也稍微的安定了下来。
不久后,李轶走了出来,看到刘秀后明显送了一口气,他已向李通打保票说刘秀今晚绝对会来,如果他不来的话,他的脸就丢大发了。
且说李轶将刘秀领至一处厅堂,堂内已聚有近十人,清一色壮年男子,见了刘秀,纷纷起立施礼,脸上洋溢着希望和欢喜。
李轶一一引见,这是李倏,这是李宠,这是李松……都是同一辈的李家子弟,刘秀依次还礼不提。独有一人,苍白瘦削,倨傲高坐,冷冷扫了刘秀一眼之后,掉头不顾,与整个欢乐场景极不协调。
李轶尴尬一笑,对刘秀解释道,此乃申徒建,申屠臣之弟,于李家也并非外人。
刘秀也是尴尬一笑,理解理解,毕竟他老哥杀了人家老哥,总不能指望人家还笑脸相迎。
宾主落座,刘秀环视一周后问到:“不知哪位是李通,李次元?”。李轶答道:“家兄抱病在床,已服药歇下,还请文叔稍候。待家兄醒转,自当引见。”
刘秀只得作罢。
不管刘秀自己有没有觉察,他现在在南阳也算是一个人物,不仅因为借了长兄刘縯的光,更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关。
众人皆高谈阔论,或饮酒咏赋,或纵论天下大势,刘秀却想说什么,只能佯装欣赏厅堂的摆设和装潢,楠木的房梁,雕花的门窗……
就在刘秀感到无聊透顶了的时候,李轶向他敬了一杯酒,然后说到:“听说文叔在太学善作政论,不知可否跟我等说一下这天下大势?”
刘秀连忙摆手道:“某在舂陵故里,终日躬耕田亩,此番也是贩谷来宛,于天下事久已淡漠,哪懂得什么天下大势。”
“果然是个粗鄙的村夫,看来次元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说话的是申徒建。
刘秀听人挖苦自己并不为所动,他早就过了冲动的年纪。
“今天下乱兵四起,王莽亡败在即,如此大事,可谓有耳共闻,有目共睹,文叔岂会不知?只是不愿说罢!”李松哈哈笑道。刘秀听后大为诧异,暗道宛城李氏果然是人才辈出,不容小觑。
李轶见刘秀执意回避话题,面露失望之色。他长身而起,大声言道:“刘文叔乃前朝高祖之苗裔,志气何其小也!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雍当更兴。南阳宗室,独阁下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故诚意相邀,欲共举大业,光复雍室,阁下一再回避,是何道理?”
刘秀此前万万没想到宛城李氏找他是为了造反。所以乍听之下,以他此时的心境也是大吃一惊。这事太大,大得当它出现之时,往往让人有一种恍惚的错觉,觉得似梦非真。
刘秀坐在那一时间心思如电,开始思索:以最近大哥的来信来看,他起事的时日应该就在近些日子,宛城李家实力雄厚,如果也有诚意造反,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强大盟友,不过在没有看到一份详尽的计划之前,我还是谨慎小心些为妙。
况且,对于李家的诚意,刘秀还是吃不准。李通之父李守,在王莽朝中官居宗卿师,李氏一门,与新朝可谓是利益相关,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李轶一提到造反,诸李立时情绪激昂,开始各抒己见、沸沸扬扬:
“新朝将亡,人心离弃,正是起兵时机。”
“官军羸弱,不堪一击,反不如贼。咱们可不能让流民捡了便宜。”
“时不我待,一旦群雄纷起,我等将错失首义之功。名既不正,实力再强,也只能附于骥尾。”
“合刘氏和李家之力,远则取长安,定帝业。事有不谐,亦可坐镇南阳,割据一方,如同诸侯。”
刘秀却起身道:“各位,既然次元兄身体有恙,那某下次再来拜访,告辞!”说完他正欲离开,但却见一仆从进入,与李轶耳语。李轶听罢大喜,对刘秀说道:“家兄已醒,欲与文叔一见。”刘秀当然不会拒绝。
刘秀随李轶进入李通卧室,李通还真是卧病在床,形容憔悴,见了刘秀,他难掩欢喜,强自坐起。刘秀急前,道,“李兄抱病,切勿多礼。”
李通不依,勉强坐起之后,道,“久慕文叔之名,今日总算是见着了。”
李通说着便伸手过来,要和刘秀把臂言欢。刘秀躲闪不及,双臂被李通擒住,动弹不得,只能含糊应道,“幸会幸会。”
李通见刘秀神情古怪,不免蹊跷,双手稍一摩挲,触摸到条状硬物,顿时明白过来,大笑道,“怀刀见病夫,文叔一何武也!”
刘秀却面不改色道:“以备不虞罢了!”
李通听后露出欣赏的神色,他轻咳一声直入主题道:“我找文叔来的用意想必我家兄弟已跟你说了,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秀推搪道,“兹事体大,秀愧不敢当。”
李通微微一笑,道,“人道舂陵刘氏兄弟,伯升豪放雄阔,文叔睿智谨慎,今日一见,果非虚言。文叔此时心中一定在想,我李家资财富厚,家父又为朝廷宗卿师,也算是受新朝重恩,薄有权势,为何偏要抛家破产,起兵兴复雍室?”
刘秀被点中心思,只得老实承认道,“正有此疑。”
李通身体前倾,低声道,“文叔想必听说过国师公刘歆。”
刘秀答道,“自是听说过。”
李通又问,“文叔信谶吗?”
刘秀心中一惊,嘴上却不置可否,道,“天意玄远,不敢妄言。”
李通点点头,道,“家父出仕,初事国师公刘歆,学星历谶记,闻得一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某以为,此刘氏便是阁下兄弟,此李氏便是我家兄弟。谶文如此,天意不可违,是以不揣冒昧,特意相邀,欲合力起兵,上应天意,下安社稷!”
李通一口气说完后见刘秀明显意动,但似乎还有什么顾虑,于是继续劝说道:“自王莽篡位以来,天下纷乱不止,近些年又大灾不断,百姓穷苦难活,今年二月,关东竟然发生人相食的事情,而王莽除了教百姓吃木头做的东西,还能做什么?不为功名利禄,就为这全天下的百姓,我们也该起兵反莽!”
刘秀听后一时间思绪万千,他承认,就算他事先没有造反的心思,经李通这么一说,他也会被李通给打动的。
刘秀想,自己现在处处碰壁,就是因为王莽篡了刘氏江山,对刘氏子弟不遗余力的打压。这种世道,自己要混个功名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再加上我大哥迟早都要拉旗子造反,那时候他又跑到哪里去?总不可能一辈子都东躲西藏,现在王莽不得人心,天下大乱,自己与大哥苦等的时间已经到来,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刘秀站了起来,他踱了几步后凝视李通道:“好,我们就反了他丫的!”
李通、李轶听到刘秀的亲口答应后,终于送了一口气,他们还真怕刘秀不答应。
大事谈妥了,屋里的三人也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