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况关于撤回中央军的建议当然是不可能批准的,中央军业已开始聚集,粮草民夫已运作起来,动静之大,天下皆知,岂可说撤就撤。
再说了,不仅王莽不忍自食其言,主帅们也不肯同意。田况想要名垂青史,王匡和廉丹二人何尝不想?在他们看来,东征一战,有如以石击卵,轻松愉快。兜一圈回来之后,添些油,加点醋,便可直接宣付国史馆立传。如此大好的不朽机会,他们又怎肯让它轻易从嘴边溜走。
王匡和廉丹二人见了田况上书,力劝王莽调离田况,理由是田况顽固,只怕难以配合。王莽对二人言听计从,于是下诏命田况西诣长安,拜为师尉大夫,美其名曰为剿贼有功,特令入京高升。
田况接诏大哭,向长安跪泣,“许臣一年,反贼足以减半;许臣三年,可还太平世界。恩诏何太急矣!”然而君命难违,田况只能即日启程西行,带走他未尽的宏愿,留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青徐二州好不容易扭转的局势,一朝弃之,何忍言哉!
新莽地皇二年四月,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精兵10万进剿樊崇义军,大军一路东进,沿途烧杀掳掠,民众义愤非常。当时流传的歌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由此可见百姓对赤眉军的支持和对莽军的仇恨。
樊崇闻讯,命士卒朱红涂眉,以便在作战中识别敌我,从此樊崇军便被称为“赤眉军”。十月,王匡率军进抵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击败据城举兵响应赤眉军的索卢恢部万余人。
是时,赤眉别校董宪部正活动在无盐西南的梁地(今河南东北部)。王匡恃强急战,率大军南下,欲一举击破董宪部。
廉丹认为新近攻下县城,士兵疲劳,应当暂时让士兵休息一下,以恢复战斗力。王匡不听,单独带领军队前进,廉丹只好跟着他。
恰在此时,樊崇所率赤眉军主力已进至无盐附近的成昌。莽军出无盐不久,即与赤眉大军相遇于成昌。
首次交兵,莽军师老疲惫,而赤眉军却以逸待劳,故而莽军大败,被歼万余人,王匡、廉丹惨败而逃。赤眉军乘胜追击至无盐。
王匡此时已被吓破了胆,劝廉丹和自己一起回长安,廉丹吩咐军官拿着自己的印、绶带和符节交给王匡,说道:“小儿可以逃走,我不可以!”便留下来,王匡独自仓皇逃奔洛阳。
最终廉丹战斗而死,头颅被董宪割下,校尉汝云和王隆等二十多人在另外的地方进行战斗,听到这个消息,都说:“廉公已经死了,我们还为谁活着?”说完飞马冲向贼军,杀至力竭而亡。
至此,在这场在后世称为成昌大战的战役中,赤眉军大获全胜。
成昌大战是新莽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农民义军与莽军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亦是农民义军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和东方战场形势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莽军虽然不断战败,但尚能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成昌之战后,新莽在东方的统洽陷入一片混乱。
地皇二年在一片战火纷飞中过去,当地皇三年到来的时候,更多的人蠢蠢欲动了,因为当他们回首这年时发现,大新朝原来并不是不可战胜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那些泥腿子都可以将它打败,我为什么不可以?
刘演就是众多蠢蠢欲动的人中的一个。
料峭春寒,刘演、刘秀、邓晨等一行人出现在南阳首府宛城的一处宅院前。
刘演上前扣了几下门环,不久后大门缓缓打开,一个家仆打扮的人走了出来,刘演递过请柬道:“新野刘演应邀拜访。”
那家仆看了一眼请柬后恭敬的说:“各位请随我来。”
他们此时拜访的人名为蔡少公,乃南阳名士,威望很大。
当他们进入课堂的时候,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于是只好随意的找位置坐下。
众人大都热情高涨的讨论着国家大事,忽然一个文质彬彬的人站了起来,他对主座上的人施了下礼后道:“听闻先生最近在研究图谶,不知可有成果?”
谶,指的就是谶语。谶语就是应验的预言,往往被理解成上天的指示。
这种预言很早就出现在了历史上。比如周朝的周厉王时期,出现了一句神秘的谶语:“桑弧萁服,实亡周国。”
桑弧就是桑木弓,萁服就是用萁草编成用来装箭的袋子。
周厉王听说,就去抓卖“桑弧萁服”的,恰好有一对夫妇,在市场卖这个,听到消息,收摊就跑。
夫妻俩逃跑的路上,收养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在历史上太有名了,竟然应了这句谶语。众所周知,西周亡在周幽王手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因为一个不会笑的女人,那个女人就是这对夫妇的养女——褒姒。最终,西周亡国还是和“桑弧萁服”没有逃脱关系。
其实,这只是借口。中国历史总爱拿女人做借口,明明是男人不行,硬往女人身上栽赃。这种借口很无耻,但是很多人都需要借口。
王莽也通过谶语得到了他想要的借口。他统治时期,谶语在全国特别热,叫做:谶学,或者谶纬学。
他的朝廷里有很多这方面的学士。为什么会这样?他主要想通过谶语,实现个人意图。篡位前,他一直以外戚身份掌控着大权,对外说自个要做雍朝的周公,其实挖空心思就是想当皇帝。
但是,辅政和当皇帝是两码事。当皇帝必须得有借口,名正言顺的借口,这个借口,谶语可以提供。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上面写了字。《资治通鉴》记载,石头上的字是:“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世人闭着眼也能猜出来,这块石头,肯定是王莽自己埋的,要不然,天下那么大,就这么一块带字的石头,真有的话,去哪儿挖?但是,有石头上的谶语,王莽就“名正言顺”了。所以,他对谶语很推崇。
且说蔡少公听了那人的问题后沉吟了起来,许久后他才说到:“刘秀当为天子。”
一语落,众人惊。
许久后才又一人开口问道:“这句谶语说的可是国师刘秀吗?”
国师刘秀本名叫刘歆,字子骏,是雍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名儒刘向之子。他通过一本叫《赤伏符》的奇书,推算出了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将来当天子的人名为刘秀,于是刘歆大手一挥向世人宣布了一件事:自己从此改名为刘秀。而且他改名的时候,找了个理由,说自己的名字和雍哀帝刘欣同音,为了避讳,所以才改名字。
可是此时距离哀帝去世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为什么现在才想着避讳改名,刘歆却没有给出解释。
事实上,几个月后刘歆在宫中谋反,准备杀了王莽,自己当皇帝。结果事情泄露,这个只好自杀而亡,估计他至死也不明白自己推算出的谶语为什么没有成真。
刘秀此时虽坐在末尾,但也听清楚了众人的讨论,他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到:“你们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
众人齐齐看向刘秀,见他一身泥腿子的打扮顿时哄然大笑起来。
全屋只有两个人没有笑,一个是邓晨,一个是蔡少公。
邓晨一脸神色飞扬的看着刘秀,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而蔡少公却平静的说到:“天下名刘秀者,何止千万。究竟是谁,只有天知道了。”
许久后,刘演见天色已不早便要告辞离开,他们刚走出大门,蔡府的家仆便拿着雨具对他们说到:“我家主人是等下会有大雨,而各位似乎没带雨具,所以就为你们预备了。”
刘秀听后抬头望去,只见此时天空万里无云,哪有半分要下雨的样子?但他们也不好拒绝人家的一番好意,于是就收下了雨具。
谁知他们刚走到一半的路程,天一下便乌云密布,他们连忙穿好蓑衣后,天便下起了滂沱大雨。
刘演打了个喷嚏,说到:“宛城蔡少公这看天气的本事还真厉害啊,不然我等都要成落汤鸡了!”众人也唏嘘不已。
虽然今晚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刘演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不够是那个刘秀当皇帝,王莽的新朝看来真的气数将尽了。
可是刘演的高兴劲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得到消息,因为宾客为盗的事情败露,官府将要发兵逮捕他们。
如果是以前,这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新任的枣阳县的县令与刘演不太对头,一直找刘演的茬,现在终于找到了机会,当然不会放手。
遇到这种事,刘演现在也无可奈何,虽然他已准备造反,但还没筹备妥当,于是只好躲起来,暂避锋芒。
刘秀也因这件事受到牵连,于是他逃到了新野二姐刘元家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