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2900000034

第34章 学缘师恩(9)

老师,您好!1960年刚进大学觉得最新奇的是见到老教授(那年代通称老师)。石声淮老师是我系统学习古典文学的启蒙之师,印象最深的是他大段大段地背诵《离骚》、《国殇》,他用古韵吟诵《诗经》,我常常沉浸在那不敢言表的享受之中。他讲先秦文学史,从不看教材,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见解独到。学生自习的教室,也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身着长衫、高高个头、鬓发灰白、操着湖南口音。有时,他看见某同学阅读那本大大的《先秦文学作品选》,便笑眯眯地摸一下他的头;有时,他会略微弯下腰来小声问某同学,“我的课你记笔记吗?”往往有同学尴尬地答“记不赢”,这时,石老师会抬起身子拖长尾音轻轻地“哦”一声,似乎是在思考,对我们这一代学生讲课不能太天马行空吧……石老师通过生动地讲作品来串讲文学史,使我们对先秦文学有了清晰的轮廓。1987年我得到新华书店发行的《短文精华》,署名总主编:石声淮。今年9月,我在报上看到缅怀石教授的文章,称他是带出多名高徒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祖师爷”,他早年曾在“文华大学”当教授,他还是钱基博先生(钱钟书之父)的高足和“钦点”的佳婿。

高庆赐老师也是一位名气很大、威望很高、通今博古、造诣尤深的老教授。他曾是中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是教“现代汉语”的教授。我们读书时,他已教“古代汉语”多年。学生们都知道高老师经历过坎坷之路,而他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是那样乐观,对我们满心都是善意、关怀,生怕你不能理解他那颗想把满腹经文倒给学子的心。他已经有一把年纪,腰背少许前倾,性格刚直不阿,爽朗外向。为了学生今后当好中学教师,他讲课注重基础理论,又多从范文入手。我的印象里教材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高老师授课不同阶段都从中选取例子,让学生印象深刻,反复琢磨,逐步掌握古汉语的全部要领,他像讲故事一样古文今译,然后维妙维肖地唸诵文中描写郑庄公虚伪残忍、母亲武姜偏心二子、共叔段争权夺利的句子,点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剖析古汉语的语法运用。古汉语全部在文华楼小教室上课,高老师那戴着金丝眼镜的脸上,各种表情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还特别喜欢师生“互动”,上他的课就像听艺术课一样。那几年的教材,几乎全用粗糙的浅灰色或浅褐色的再生纸印制,看书很费神,高老师就叫我们到书店买《中华活页文选》,买王力的《古代汉语》,还让同学之间交换看。那几年,学校很少以老师个人名义出书,但在我们集中学语法结构的阶段,却得到一本高庆赐老师亲自用隶书题写书名的《结构?语气?关系》——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而且是白色新闻纸印成。当时高老师反复强调:学习语法,“你要每种格式牢记一两个例子,必定一生受用。”

我们在校时,陈毅元帅对大学生有一个关于又红又专的讲话;后来又学雷锋,提倡“钉子”精神。所以那几年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尊师重教、刻苦读书的风气很盛。我总忘不了,教俄语的熊老师来文华楼上课前,老是在小三楼窗外的草坪上读单词;教“教育学”的严老师,来文华楼上课时总要加上分析中学生心理的内容;更忘不了教外国文学的王忠祥老师告诫我们多读原著,少读评论。王老师毕业没几年,却饱读诗书,精通中外。他讲外国古典作品时,总要提到同时期中国的古代文学著作,以便学生丰富阅历,加深记忆。他的助手是56级留校的戴安康老师,勤奋、聪明,王老师上课,他总来旁听。欧美文学、法国文学的后半部份是他教我们的。同学们调皮地给王老师取了个外号“老列那狐”,戴安康自然就是“小列那狐”。2011年,我请求王老师送我一本他和他夫人贺秋芙(省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共同编写的《圣经故事新编》,他们欣然为我在扉页上签名。

昙华林还走出了一个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王庆生,一个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哈劲雄。王老师当年是副系主任,教文艺理论课;哈老师是系党总支副书记,协助张洪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同时也教儿童文学。三年级下学期,60级要到中学实习。由王主任、哈老师、刘兴策老师推荐,系里选择了我在实习前讲一堂公开课,王主任和哈老师指示,教案自己写,可以“吃点小灶”,由庞老师辅导。我自己还找了余啟瑞、吴芝延、段书文同学讨论。公开课那天,哈老师组织了所有实习带队的20多位教师及60级全体同学,在文华楼最大的教室听课,我讲的是《满载中朝友谊而归》,课后由庞老师点评。

1963年冬季,由中文系推荐,我和吴永德、马肇勇、陈大珍等九位同学报考研究生。整个寒假,哈老师和另外几位老师,陪着我们在昙华林备考,专门批给了炭火取暖,定时派车送我们到桂子山听政治课和俄语课……(我的挚友吴芝延,没有回家过年,特意留下帮我查资料、讨论问题、料理生活)。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哈老师派人把我们送到武汉大学考场,我报的是刘绶松教授的现代文学研究生,结果名落孙山。度过了这个料峭的冬天,我方才领悟了文华楼的“寒窗之苦”。这个严冬凝固了我考研的话题,却让我永远记下了老师的期望和苦心。

64年毕业留校当了现代汉语见习助教,因孔庆东下乡搞“四清”,让我代替他当几个月分团委书记,谁知这一“代”就被调到了省直机关;69年我又去了神农架,创办广播站、当站长,当记者,当播音员。五年之后调到湖北电视台当记者。一次去“黄麻起义”旧址拍电视专题,同时采访红军团长方和明。刚交谈,忽听外面喊:“华师的哈主任来了!”我立刻起身跑向那辆面包车,下来了,哈劲雄老师,又下来了,戴安康老师,我连喊老师,老师。他们是为写《董必武》传和《董必武》电影剧本来红安,少不了也来看望红军团长。这趟巧遇时,戴老师对我说:“你调走的时候,正是要收越南留学生。张洪同志、王主任(庆生老师分管留学生工作)、哈书记都向学院一再反映,说你很适合教留学生,希望不要调走。不过,走了也好……现在更好。”

离开华师,我避开了那场“运动”,但始终没离开过中文专业。

1981年,在没有一寸公路的情况下,我带队步行七天七夜,从老营登上武当山。中间遇雨,夜宿紫霄宫。看见我们几个是第一批用电影胶片拍武当的人,山上的管理员无私地捧出明代的《太平山誌》借给我。我如获至宝,在煤油灯下边读边记,啃了两整天,总算看懂四、五成,助我完成了这部纯风光、纯传说、纯历史、纯人文的纪录片《武当》,由中央电视台译成四种外文版,送给十多个中国驻外大使馆。我想这就是高庆赐教授在文华楼说的“一生受用”吧。

到电视台以后,我脱产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电视编辑课,回来在湖北广播电视学校中专班、大专班当电视编辑老师,教的都是老三届考进的学生。头一天首映日本电影《追捕》、《狐狸的故事》,第二天课堂上我就用它举例子讲镜头剪辑手法……这就是在文华楼学到的,这就是厚重师恩给予我的。

我的学生,多数是81年82年走上新闻战线的。又过了十年、廿年,我尚未退休,遇见他们,连我都称他们市长、局长、台长……而他们却还是叫我李老师……他称我师,我忆我师。师恩浓浓,桃李满世。鸿鹄高翔,燕雀小志,我辈成材,仰赖真知。

(李昆麟,1960年入中文系。毕业分配留校任助教,高级编辑。曾任湖北省电视台副台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侍坐

【李崇兴】

我上华师的时候,有过一次陪侍石声淮老师、王凌云老师的经历,不过不是在昙华林,是在伍家港。

进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1963年冬天,我们到黄陂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期两个月。记得住鲁台区鲁台公社伍家港大队的有6103班、6104班的七个同学,四班有阿陆、修志和我,三班有章生、美珍,另两位姓名失记。章生是我们的领队。约莫半个月以后,系里的老教授也来到黄陂,听贫下中农忆苦思甜,石老师、王老师分在我们大队。

忆苦思甜都安排在晚上,白天老师无事,未免寂寞。章生嘱咐大家:如果没有工作,就过来陪陪老师。这自然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

此后一个星期,我们几乎天天同老师在一起。可惜那时我们太懵懂,提不出什么问题向老师请教,只吵着要老师讲故事。石老师被缠不过,讲了两个故事——民国时期,陕西凤翔县出了一个高小毕业生,立碑以志喜庆,碑上刻的四个大字是:独占鳌头。

宋朝有个宰相,名叫王旦,留一部长须。一天,皇帝问他:卿的胡须这么长,夜里睡觉是搁在被子外面呢,还是搁在被子里面呢?王旦不能答。这天夜里,王旦反复试验,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觉得不自在,放在被子里面也不自在,倒腾来倒腾去,竟至通宵失眠。

两个故事几分钟就讲完了,同学们哪里肯依,缠着要继续讲。石老师说,故事就不讲了,书上多的是,你们自己看书,我跟你们吟诗吧。石老师吟的是《离骚》。吟了不到一半,见我们兴趣不高,停住了。

我刚来武汉的时候,曾去汉阳古琴台参观。那里有几块刻石,其中一块题作“琴台记”,全部集古籍文句而成。刻石左方有乡贤杨守敬的署名。当时没有细看全篇,误以为撰文、书石皆杨氏所为。过去我只知道集句为诗,集句为对,不知道还有集句为文的,感觉很新鲜。我就问老师:杨守敬怎么读书那么熟,竟然能把前人文章里面的句子凑拢来成就一篇文章?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幼稚的,要是换了孔夫子,怕是要“哂之”或者斥之以“野哉由也”的吧,可是眼下的两位夫子却没有“哂”我斥我。王老师只是指出我说的那篇文章不是杨守敬所作,要我回武汉再去查一下。我顿时觉得面皮发烫:问题既幼稚,还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正在我愧悔难当的时候,石老师说话了。

石老师说:一篇文章,如果全是现成话,那就肯定不会是好文章。辞必己出,这是作文的基本原则。你们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用了别人的话没有?没有。可是这篇文章千年来传诵不衰,如脍炙之于人口。不知道你们留心过没有,昙华林体育馆左右两边的门上各刻了四个字,一边是“自强不息”,一边是“克壮其猷”,一出易传,一出诗经,合起来是一副绝妙的好对,既贴切,又典雅。可见集句不是全无用处的。集句一道,“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这是《论语》上面的话,你知道吗?

我老实回答:不知道,我只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话把两位老师说笑了。我从这笑里读到了无奈。

石老师有一句经典常谈:书生,书生哪!于书生疏而被“书生”之名,岂不可悲!

(李崇兴,1961年入中文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类推荐
  •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本书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编排方式,对唐诗进行新的解读,点明唐诗对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使孩子会背唐诗,更会用唐诗。
  • 史·诗:邱新荣历史抒情诗精选

    史·诗:邱新荣历史抒情诗精选

    邱新荣的历史抒情诗,像是一座没有墙的博物馆,从古老的神话时代开始,逐一呈现着人们熟悉的各种器物、人物、历史事件和积累着时间性的地点。这些诗篇的呈现又不同于博物馆,因为这些器物和人物都被诗的书写再次唤醒。
  • 文楼村纪事

    文楼村纪事

    本书收录的诗篇包括:福莱轩咖啡馆点燃火焰的姑娘我想看见光词语的变迁墙根之雪我们那儿的生死问题等。
  •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选取历史上的一群特殊知识分子,意在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解剖,探求其悲剧原因中有多少是种必然,多少只是偶然,多少原本可以避免,并以此照见我们今天的立身处世。近20位历史上的文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无用是书生》由诸荣会编著。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热门推荐
  • 土豪太嚣张

    土豪太嚣张

    呔!妖精,吃俺老孙一棒!林小妖觉得她就是那孙大圣手中的妖精,跑也跑不了。都市小白女遇到嚣张土豪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到底是谁降服了谁?
  • 小丑日记

    小丑日记

    一本日记,一半明媚,一半凄凉!一副面具,一半阴暗,一半阳光!一支佣兵小队,偶然间得到了一本日记,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就此展开...
  • 混沌战典

    混沌战典

    修真与魔法的最强碰撞,当修真,魔法,科技三者结合。仙界才是故事的起点,神界会是终点吗?
  • 青春角关系

    青春角关系

    《青春角关系》中记忆如纹,镌刻在岁月的眼角里;青春如角,圈点下的期许成追忆。一个大型学校里几个高中生的生活,面对学习和考试压力时的彷徨和坚持,面对爱情的懵懂和执着,面对失败的觉醒和领悟,青春就是一个点一个点织成的网,每个人,每段事都是一个角一个角组成的关系,不经历就不会成长,不心痛就不会珍惜。
  • 反派炮灰逆袭攻略

    反派炮灰逆袭攻略

    君梓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确没想到从天而落的一个系统能让自己重生再来,可是,,为什么要做人人喊打的反派Boss啊!
  • 王的俏佳人

    王的俏佳人

    她们命数未到,只是好友要上去做神仙,她们是顺便死了,于是就穿越到古代了!好吧,既然来古代当然要当最高权利者!古人的最高权利是皇帝,那她们两个女人只得做皇帝的女人喽?且看恋尚与西初如何霸占皇帝老儿,又是如何学会了爱!
  • 转梦回廊

    转梦回廊

    本书纯粹的抽风恶搞文。。。。。
  • 听雨

    听雨

    《听雨》,可以听出一种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可以让读者放下无限的怅触和悲慨,让读者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也可以让读者意识的灵动和情感的潜流迸涌而出,穿透细微,随意品咂生活的酸甜苦辣。
  • 黎不开,桃不掉

    黎不开,桃不掉

    陶颜:黎炘宬,我此生黑暗的背影被你遮住,但你不知道的是,太阳一出来,它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桃花盛开,终究会残败,我们为什么不让它悄然离逝!黎炘宬:小颜,我黎炘宬一辈子给你遮住黑暗,不管你愿不愿意,此生,我定不负你!
  • 鬼妻难训

    鬼妻难训

    意外获得鬼媳妇,是福是祸?只见过一面的师傅留下的到底是什么惊天捉鬼秘籍?为了媳妇帮助她找记忆,离奇古镇的死人葬礼,荒废的深山村落寄居着什么怪物,女蜗庙前的千年女鬼又是怎么回事,种种离奇诡异……苏念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