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2900000018

第18章 青春华章(1)

寻梦录

【周光庆】

昙华林,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度过了诗一样的年华,构筑过诗一样的梦想!虽然五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仍然时时感到,在我现在的岁月里,还积淀着在昙华林的年华;在我现在的耕耘中,还飘逸着在昙华林的梦想。所以我时常有一种冲动,想邀集几位同学好友,去昙华林慢慢寻梦。

那是半个世纪以前,1962年9月3日,我露着“饥饿时期”的菜色,穿着一身土棉布的衣服,怀着一腔极深切的向往,用一根竹扁担,挑着一口木箱和一卷衣被,走出武昌曾家巷码头,穿街过巷,来到了华中师范学院分部亦即中文系、历史系所在地昙华林,受到了迎新同学的热情接待。迎新同学告诉我,我们生活学习的处所是“文华楼”。我当即一愣:“文华楼”,多么高雅的名字,这不正是大学生们神往的地方吗?当我经过一座小洋楼,登上文华楼,看到的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三层的楼房:楼上两层,木地板红漆犹在,木栏杆曲折回环,透着雅致与温馨;文华楼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桂花树旁有一口水井,似乎点染上一些乡间别墅的风韵。而文华楼西边楼房的正中处,却又矗立着一座高高的钟楼,尖尖的楼顶直指天空,仿佛要以悠扬的钟声把人们的心灵带到悠远的境界,也使整个“四合院”楼房具有振起之势。这一切,对于我是那样新奇,又是那样亲切!我真想当即就向远在黄冈的父母高喊:我终于来到了昙华林,住进了文华楼!

真正使我领略到昙华林高等学府风貌的,是中文系的大课堂。一百三十多名学生,坐在一间大教室里,没有长课桌,只有柺手椅,真是济济一堂。大教室里透着兴奋,却又显得宁静,钢笔唰唰写字的声音轻盈悦耳。老师们讲课,风格各异,往往都不太注意学生的反应,却又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派头,像是要告诉同学们:我一定要开拓你们的视野,带领你们去攀登人文科学的高峰!而这又正是大多数同学所企盼的。所以,当年老师们的风采,石声淮先生一袭长衫吟唱《离骚》,杨潜斋先生一身西服讲解索绪尔,高庆赐先生在艰难时颇见功力的考证,邢福义先生于细微处颇见精神的分析,欧阳德威先生大气磅礴的唐诗宋词评点,孙子威先生朴实而亲切,在对文艺理论的讲解时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之美的意境中……都使我们终生不忘!

大教室之外,最能使我流连忘返的则是图书馆。昙华林里的文科图书馆,规模并不算大。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却已经非常深邃而富有魅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国现代文化典籍,世界各国文化典籍,线装本,洋装本,民国本,“内部读物”本,许许多多都是我未曾见过的。我兴奋了,着迷了,只要一有时间,就信步来到这里,在书架中穿行;这本也想看看,那本更想借借,回头一看,刚才翻阅过的线装书又在向我招手,有时还没来由的激动!记得,我当时最为倾倒的,是司马迁、陶渊明、苏东坡的人格与诗文;细细渗入我心田的,是王维的辋川诗,还有屠隆、陈继儒的一些清言,如“临池独照,喜看鱼子跳波;绕径闲行,忽见兰芽出土。亦小有致,时复欣然”等等。正是在图书馆里,我慢慢体味着高等学府的内涵,陶冶着自己的性灵。

中国高校的老一辈人常说,62级的大学生较为特别,值得关注。其实那是因为,中国的1962年,既是走出“饥饿时期”的一年,又是“资本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一年;高考录取名额很少,并且不讲“阶级路线”,只看学生成绩是否优秀。因而62级的大学生,在熬过了“饥饿时期”之后,更加珍惜上大学的机遇,尽管仍然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却大都怀有些学业上的抱负。而我,则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我们家族乃至周围几个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加之我又百无一能,只爱读书,只会读书。所以,我自诩为昙华林中的读书人,无论什么书,只要是我认为富有文化内涵的,读起来都显得有些贪婪,并且渐渐萌生出一种斑斓而模糊的意识:这里最适合我,我也适合这里,我要在书山深处找到自己作为读书人的人生之路。而本年级里许多同学,则比我更有远大志向,更加刻苦用心。每天早晨,楼道里,小路上,树林中,总是书声琅琅,使得昙华林格外生气勃勃。时常还有这样的一幅幅画面:一些女同学,一手拿着灰黑的大麦馒头,一手端着老旧的文化典籍,倚着栏杆,旁若无人,细细地品味着,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典雅端庄。

回顾人生历程,我有时对自己都感到奇怪:我出身贫农,品行端正,待人诚恳,小时放过牛,打过柴,从不以贫寒为苦,可是在学校里却总也不能“积极”起来,读小学没有加入少先队,读中学没有加入共青团,读大学更是没有想到要“靠拢组织”。尽管物质生活仍然清苦,最大的奢侈,是在饥饿难耐时溜到胭脂路的小餐馆吃一碗八分钱的热干面,而且一星期之内最多只能一次,可是在昙华林,我居然养成了一种透出“夫子气”的生活方式。上课、读书之余,主要就是与一二好友一起,寻访书店,漫步沙湖,登临蛇山,眺望长江,唯以黄鹤已去黄鹤楼亦去为最大的遗憾。书店的清香,沙湖的夕照,蛇山的夜景,长江的归帆,总能牵动我的心灵!我还记得:有一次跟随何常生(念龙)在粮道街找到一家很不起眼的小书店,买到一套缺一本的线装书《昭明文选》,大喜过望;有一次相伴宋士威在中华路古旧书店买到一本乾嘉学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激动不已!还有一次,舒邦新看上了我的一本线装书《吴梦窗集》,坚持要用自己的一套线装书《柳河东集》来交换,我对他说“你亏了”,他却喊道“我乐意”!这些书,与我情谊深厚,跟随我一起穿越了半个世纪的风云,直到今天还在跟我长相厮守。

不过有一次却受到了一点震动:那时,全国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刚刚有所缓和,北京就逆向而行,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喊声和动作。一天傍晚,我和宋士威等人登临蛇山回来,看到全班同学都集中在大寝室里开会,班上主要干部正在高声宣讲“身边阶级斗争的形势”,会场上一片肃杀之气。我们吓了一跳,连忙悄悄找个角落坐下来。这回,我倒是认真地听了他的讲话,可是总也捉摸不到“身边阶级斗争”的影子。于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无须理睬,安心读书,走我自己的路!然而不久,团支部却“理睬”我了,派来文小蓉同学找我谈心,说是组织上很关心我,希望我牢记贫下中农的嘱托,读书要注意选择,不能受书本影响太深,要积极靠拢组织。我谦逊地笑了笑,但是心里并没有太在意,还以为我“出身好”,有把伞,可以安然读书,可以走自己的路!

然而我当时没有预料到的是,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气压下,“阶级斗争”的风雨还真的来了,并且越来越严重地损害了昙华林的教学生活、精神生活乃至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我们也不能那么安然读书了。

原来,1962年,全国的政治形势有所松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在这种气候下,中文系62级部分同学由于有些才气,有些激情,有些抱负,就按捺不住,纷纷组建诗社、剧社,办墙报,演话剧,发表各自的诗歌、散文,满怀自信地踏上了自己设想的人生之路。连我也参加了我们班吴方柏、韩麒麟(晖)等人发起的“蓓蕾社”。一时之间,各种精美的墙报竞相开放,各种优美的作品争奇斗艳,同学们的激情抒发出来了,才华展露出来了,创造力得到了培育与发展,昙华林也因此而更有朝气、更有诗意、更有高等学府的风华,有的老师还送来了赞扬鼓励之声,多数同学都进入了一种意气风发的状态,只有少数同学似乎有些失落。

这时,6202班的傅生文在他们的《碧桃》上发表了诗作《生活的涟漪》,引得许多同学都去观看。我也认真读了:他那生活的涟漪固然是我所没有的,而那浪漫的诗情,那勃勃的才气,更是我所缺少的。我由衷佩服!不料没过几天,有高年级同学贴出一篇批评文章,指责他表达了灰色的思想意识,代表了一种错误的倾向。这就引起了部分同学的异议,于是形成了自发的争鸣。按说,在大学的中文系,这是难能可贵因而值得珍惜的局面,学生们可以受到多么好的激励与锻炼!可是,由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笛在长鸣,这件事也被作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逐级汇报上去,而一种政治压力,又逐级传送下来。于是,墙报纷纷叫停,诗人渐渐无语,傅生文被退学了,同学们刚刚迸发的创造活力也被摧残,有的同学开始在人生道路的起点上徘徊;有的老师在讲课时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昙华林内“稳定”下来了——却再也没有了那种勃勃生气和浓浓诗意,高等学府的灵魂萎缩了。而我,却不能甘心,既然不能抒写意气,那就潜斋读书吧!

到了1963年、1964年,昙华林内的师生们,又先后被拉到了黄陂县和孝感县参加“社教”运动和“四清”运动,在当“工作队员”的同时“接受教育”。在孝感县,我又比其他同学多经受了一次“阶级斗争”的风雨。原来,出发之前系里已经明确宣布,任何人都不准私带任何专业书籍。而我却不能理解:仅仅只有四年大学时光,怎么能够离开大学一年;离开大学一年还不能私带任何专业书籍,我们的学业怎么办!于是,我就私带了一本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以为那本书里附有很多诗词作品,却又既小且薄,便于阅读和收藏。更加情不自禁的是,我居然还偷偷写了几首即景生情的小诗,多是“荒烟迷四野,柳陌余一人”之类的句子。对于这些,我自以为小心谨慎,却不料被一位比我年长十岁的党员同学发现,悄悄交给了“组织”。于是,“个别谈话”,书面检讨,小会“帮助”,一定要使我“从思想感情上走出象牙塔,投身到火热的阶级斗争中来”。幸而还有把“出身”的伞挡了挡,“上纲”不高,总算过关了,我还是我,只是在同学当中落下了一个长久的笑柄。没想到,“四清”运动快要结束时,却又要我写入团申请书,并且很快就让我入团了。后来才知道,是北京有个指示精神,要求在运动中大力发展“出身好”的大学生入团。

整整十个月后,“四清”运动结束,回到昙华林里。我默默地四处走了走,跟昙华林、跟我以前经常散步的地方轻轻问了声好。我分明感觉到,她们有些憔悴了,有些黯然了,也在殷切地等待着我们回来。是的,我能理解我们的昙华林,能理解中国所有的高等学府,没有老师和学生的高等学府,没有学术和思想的高等学府,没有竞争和争鸣的高等学府,怎么能算得上是真正富有创造活力的高等学府!她们能不憔悴、能不黯然吗!她们的憔悴,也引发了我的伤感,幸而有众多的典籍相伴,有前方的灯火相招,我还能无声地努力。

然而,1965年初夏的一天,昙华林忽然精神振奋起来!这一天,昙华林钟楼下面,挂出了很多张写满字的白纸,向我们庄严宣告: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研究机构终于开始招收研究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华楼欢腾了!关于“研究生”,我既是深知的,因为我知道我所景仰的一些前辈学者有的就是研究生出身的;又是陌生的,因为我在小学、在中学、在大学从未听人讲过研究生。我特别兴奋,又有些好奇,跟张玉能他们议论了很久。那时张玉能已经沉静下来,在“啃”甲骨文、钟鼎文了,对我有些感染。慢慢地,一个梦想在我心中悄然构筑起来:明年,我一定要试一试,看看能否由此而重新开垦自己的人生之路!读研究生,细细耕耘中国文学史或文化史的某一片园地,寻找自己的快乐,贡献自己的价值,努力成为一名富有人文关怀的学者,不正是我这些年心灵深处潜在的愿望吗?从此以后,我看书学习的方向性更明确了,自觉性更增强了。

可是,1966年爆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搅乱了全中国,打碎了千万人的理想,也粉碎了我的梦想!全国人民都被愚弄了,都被压制了,看不到前面的路,而且还无处诉说,不能抗议!也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奉命急匆匆离开了昙华林,来到了华中师范学院本部所在地武昌桂子山,参加“文化大革命”。草草在桂子山上定居下来,我就开始懊悔:我怎么没能像头一年那样,默默地四处走走,跟昙华林,跟蛇山、沙湖等以前经常流连的地方,轻轻告别一下呢?我怎么能忘记,她们也在留恋我们呀!

1967年12月,我们被“过期分配”了,我回到了家乡黄冈,住过“五七干校”,教过小学,教过初中,教过高中。然而,这一懊悔,伴随着那剪不断的留恋,伴随着那理还乱的梦想,一直在我心间时起时伏,萦绕了十二年之久,暗暗地牵引着我,激励着我。直到1978年春,中国开始在重重困境之中筹划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有了攻读研究生的初级“人权”。我在陪送一批优秀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自己也带着那份懊悔,那份留恋,那个梦想,来到了武昌珞珈山!1981年冬,我又回到了与昙华林遥遥相望的武昌桂子山,开始重温那份梦想,努力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人文关怀的学者。

可是时机易逝,直到2010年,感谢舒邦新大声一呼,我们十几位老同学,终于结伴回到了久久思念的昙华林,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探访。然而,昙华林完全改变了,文华楼彻底失去了,那棵高大的桂花树也没有留下一点余香!我们很不甘心,总算找到了五十年前的一座办公楼,可是,那本来就不是我们最感亲切的地方呀!我们曾经的梦想啊,我们曾经的年华啊,要到哪里才能寻觅回来?慢慢地,我回过神来,安慰似的对自己轻声说道:五十年前在昙华林织就的梦想,不是经受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直到今天,还在我不懈的耕耘中飘逸吗!

(周光庆,1962年入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春昙华林

【黄丽璋】

离别昙华林已近半个世纪,昔日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两鬓飞霜、白发婆娑的老人。岁月的河流载走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残留在脑海里的犹如磨砂玻璃上的影像,似真似幻,我挖掘记忆的宝库,努力地还原往日的生活情景,来和大家分享青春时光的欢乐。

当年,同学们怀着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理想来到华中师范学院,我们的中文系就设在昙华林里。记忆中的昙华林坐落在一条狭窄小街的深处,远离街市的喧嚣。校园里,没有雕栏画栋,没有湖光山色,但有花有草,有众多的各类树木,甚至百年老树。它自然、朴实、宁静,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青春就像小鸟一样在昙华林里自由地飞翔。

同类推荐
  • 深秋红枫

    深秋红枫

    本文共分为:搬家录;九江怀古;美哉狼山;瑞雪;茶楼闲话;好一杯虞山茶;电视机情思;生日礼物;雾;扬州杂感;北京,真好;周庄断想;清明泪;老人的情怀;尚湖的傍晚;校园二景;清茶一杯度晚年等。
  • 游酢新论

    游酢新论

    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道南”源头活水、“道南酋”、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穗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 疼痛与唤醒

    疼痛与唤醒

    敬畏诗人,我将贴近诗歌;敬畏诗歌,我将抵达灵魂。虽然,我不能用自己拙劣的文笔为诗人写点什么,但我却可以默默地祝福所有的诗人——守住诗歌的温暖,守住心灵的这片芳草地,让诗性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 文爱艺全集(1)

    文爱艺全集(1)

    文爱艺的诗被人称之为“青春流行诗”。它以忧郁、迷婉、清新、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语言对文爱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的诗的语言,清新流畅、简洁凝练,配以喁喁絮语般的语调和参差的长短句,造成一种迷婉、绵延的语境,俘虏了读者的心。
  • 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王者见证

    王者见证

    一部历险见证很多故事,天宇凭着自己的机智带领众多英雄建立强大的帝国.剧情非常精彩的.
  • 追梦101

    追梦101

    辉耀高中电竞社,连续三年拿下英雄联盟高中联赛的全国冠军,其七名队员被称为“辉耀七剑”。三年中,从未输过的辉耀高中每年都会输掉一个小分,人们现在回想起来都还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那是因为那三场都有我上场。”身为七剑之一的徐晶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 年年无期

    年年无期

    我不知道自己对慕之年是不是喜欢,但,这样的感觉,不是喜欢,又是什么呢?
  • 20几岁要懂点自我管理

    20几岁要懂点自我管理

    本书共分为四章,内容包括:优秀,从自我管理开始让时间的价值倍增客户管理新论与上司的相处之道等。
  • 遇到你是我的幸福之下辈子再爱你

    遇到你是我的幸福之下辈子再爱你

    不在一个世界的两个人,相爱终是无果,不如一开始就分别,也许就不会那么痛了,可却她不曾想过,相爱不能相恋,是一番什么滋味……
  • 剑宫之主

    剑宫之主

    一介女修,手执长剑,横斩大陆;追觅本源,踏临星域,破碎星辰!
  • GONE IS GONE

    GONE IS GONE

    In this delightful story we meet Fritzl,a farmer who lives with his wife Liesi,their baby kinndli,and Spitz,their dog.Fritzl works hard in the fields every day.Liesi works hard all day,too,but Fritzl somehow feels that he works harder.
  • 变身少女的文娱日常

    变身少女的文娱日常

    安然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在平凡中度过直到他(她)看见镜子前那个漂亮的妹子...
  • 我的傻丫头

    我的傻丫头

    好多爱悄悄的在一起长大的“兄妹”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 仙道漫漫我亦修仙

    仙道漫漫我亦修仙

    飞刀,乃刀,非暗器,一刀在手,例无虚发!他用一把刀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一把刀、一把飞刀。她默默等待着他,她只为一个人而等候,默默的等候。他和她相遇于梦中,他踏上仙道只为与她长相厮守,即使仙道漫漫,我亦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