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家里静静地听着周杰伦的《东风破》,心中的惆怅慢慢地化作了笔尖的文字,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想享受这样的过程。一种通过文字将孤独的惆怅化作快乐的过程,就仿佛和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坐在炉旁促膝而谈的感觉。
相信方文山在为这首歌作词的时候也是和我一样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吧,孤独是孕育佳作的温床,因为它可以让人静静地思考,思考昨天,思考今天,思考未来。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闯进来了,思考便会停止,因为孤独被打破了。一如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对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说的那样:“你毁了他的那份孤独,你就是毁了梅兰芳。”这句话的确是有几分道理,但对于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来说,又有谁愿意一辈子就这样孤独下去,哪怕是为了他所最热爱的事业。这就是电影中梅兰芳的悲哀,也是现实中梅兰芳的悲哀,更是世界上所有大艺术家的悲哀。
歌德在失恋的状态下创作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海明威在朋友们都离他而去、创作生涯陷入最低谷的时候创作了《老人与海》;曹雪芹在经历了家庭的变革后创作了伟大的《红楼梦》;荷马在双目失明后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史诗巨著《荷马史诗》……这些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如果没有发自心灵深处的阵痛就不会撞出艺术的火花。
一个人若是成名了,作品的质量往往会不如从前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的周围比以前热闹了,他生活中的宁静被打破了,他已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静下心来默默地思考了。记得当年钱钟书先生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曾经在拒绝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觉得鸡蛋好吃,又何必非要见下这个蛋的老母鸡呢?”这就是大师的幽默。让老母鸡默默地下蛋,惊扰了它,它便不会下蛋了!
钱先生的文章我是很喜欢读的,尤其是他的《围城》,原著和同名电视剧我都看了不止一遍,听说此书最初是为了给他的妻子杨绛女士解闷而创作的。当然这与杨女士对钱先生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杨女士和钱先生的结合,不仅没有打破钱先生的孤独状态,反而还融入了钱先生的孤独状态之中,激发出了钱先生更加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几乎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孤独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我读大学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馆去看书,我看见那些去图书馆看书的人都在埋头看书,互不干扰,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当时就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孤独,这里的所有人都在陪我一起孤独,整个图书馆就仿佛一个孤独者俱乐部。但是那种孤独却并不苦涩,而是让人沉醉。我已经很久没有再体验过那样的感觉了,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