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还没有普及电脑和手机的时代,人们向爱人或者远方的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都是依靠书信来表达和传递。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独自坐在灯前,任心中的话语随意地在笔间流淌,好不容易写好,封好,寄出。然后等啊等,等啊等,一直等那回信的到来,对方的回信终于来了,立马在台灯下打开来品阅,就好像品尝一瓶老朋友从远方寄来的陈年佳酿。
岁月流逝,转眼间,这种书信往还的方式也像古时候的鸿雁传书一样成为了“遥远的传说”,现在已被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所取代,虽然快捷了,但终归少了几分韵味。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时一封信的价值在杜甫看来有万金之重,而如今一条短信一毛钱,瞬间即到。更有一种飞信,分文不取便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直接传到对方的手机上。相信随着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将来还会有更加先进的通讯产品被开发出来,那时恐怕连手机也会变成被人们所怀念的对象。
假设鲁迅和许广平生活在今日,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两地书》的诞生?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生活在今日,那本唯美唯真的书信佳作《爱眉小札》是否还能结集出版?也许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因为电话已经解决了一切,即使文豪也很难“幸免”。
还是让我们将时光回到那个书信往来频繁的时代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南宋词人李清照在等待丈夫赵明诚的书信;“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这是远征的士兵在等待家乡的回音;“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借书信的繁疏在埋怨人情的冷暖……书信,已然成了古人寄托感情和传递心绪的一种载体。
而如今,想写一封信,已是没有耐心,如果收到一封远方的来信,那更是近乎奢望。不要说在信纸上写信了,现在的人们多半是在电脑上打字。就是在稿纸上写文章,也宛若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了。当然,时代的进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为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但那种在夜深人静的台灯下写信或读信时的奇妙感觉却将很难再体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