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将故事情节演绎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戏剧一般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专指话剧。世界各族的戏剧均建立在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的基础上,由古代民族、民间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成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使观众犹如置身其中,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教育及审美目的。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按情节的时空结构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希腊是欧洲戏剧的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脱胎于酒神庆典及民间滑稽演出。当希腊戏剧脱颖而出后,立即出现兴盛局面。在雅典黄金时代,政府出资修建了宏伟的露天剧场,每年举行三次戏剧节,政府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每逢戏剧节,公民(包括儿童、奴隶和囚犯)都去看戏,剧场气氛相当热烈。
古希腊喜剧产生于悲剧之后,希腊喜剧比希腊悲剧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大多是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剧。
写实的话剧:话剧在欧美各国称为戏剧。它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戏剧,所以在中国称为“话剧”。
话剧是写实的戏剧艺术品种,它要求以生活原貌反映生活,让观众“从钥匙孔里看生活”,通过第四堵墙创造舞台幻觉,以逼真的舞台画面感染观众。它的表演、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均注重细节的真实。在表演上,话剧十分注重台词。在戏剧文学方面,它强调戏剧冲突、戏剧情境及造成戏剧性的各种方式。
话剧源于古希腊悲喜剧,经过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蓬勃发展,以英国莎士比亚的话剧最为著名。后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称誉一时。之后,在启蒙运动过程中,话剧在欧洲大地重现风采,直到电影成熟前,话剧一直是欧洲舞台艺术的中坚,并在美国等国家发展起来。
话剧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30年代,话剧蓬勃发展,著名话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相继问世,掀开现代话剧的新篇章。
抒情的歌剧:歌剧是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其中,音乐是歌剧中最重要的因素。歌剧中的音乐布局因时代、民族、体裁样式、创作方法不同而不同。19世纪以来,欧洲歌剧一般由序曲、咏叹调、宣叙调或叙咏调、合唱及重唱等体裁构成。
序曲,由管弦乐队在歌剧开幕前演奏的器乐段落。其音乐概括歌剧全部内容,呈现歌剧的中心主题,使听众从音乐中感受歌剧内容梗概。
咏叹调,歌剧主要角色以声乐方式展示的独白,也是歌剧音乐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用以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特征,具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层次感。
宣叙调,用以代替戏剧对白的歌唱形式,又称朗诵调,节奏自由,曲调接近于朗诵。
叙咏调,介乎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一种歌唱形式。经常出现在咏叹调之后。
合唱,常用于歌剧中的群众场面,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
重唱,适于表现叙事或强烈矛盾冲突的声乐形式。如可表现各个角色在同一场合中的不同性格、情绪及彼此的对白等。
优美的舞剧:舞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音乐、文学、美术及哑剧等艺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的戏剧情节。舞剧中的舞蹈通常以古典舞或民族舞为基础,有时也用到现代舞、宫廷舞及社交舞等形式。
在欧洲,将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它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16世纪的法国。中国舞剧则是在近60年才开始发展,已初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发展规模。如古典芭蕾名剧《天鹅湖》、《吉赛尔》,民族风格浓郁的古典舞剧《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具少数民族风情的《卓瓦桑姆》等,都可在舞台上看到。
印度梵剧:公元前2000年,印度尚处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当时的诗集《吠陀》中的《梨俱吠陀》的爱情对话诗包含了戏剧的胚芽。
印度进入奴隶社会的“史诗时代”后,出现了民间夜神赛会时的戏剧性表演,这是印度戏剧的正式萌芽。
约公元元年前后,印度古典戏剧进入成熟期。约公元1~2世纪,佛教戏剧家马鸣创作的《舍利弗传》等剧本,标志着古典戏剧的成熟。公元7世纪后,印度古典戏剧开始衰退。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从题材上看,或取材于史诗和传说故事,这类题材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的《摩罗维迦》,在传说故事中融入新意的《沙恭达罗》;或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如《小泥车》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作品,如《马鸣戏剧残卷》。
梵剧在剧本样式上,开场有引子,结尾有尾诗,引子一般与剧情无直接关联,尾诗有的由剧中人或唱或念,有的是外加的。
剧本正文,由说明、唱词、动作提示三个因素构成,说白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唱词归于角色,融于剧情。动作提示多样而细致。剧本语言雅俗相间,主角和上流人物对话多用雅语,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
日本能乐:能乐,日语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年)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
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
小知识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产生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剧种,演员只有男性。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改掉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国创新的《念佛舞》,经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意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给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指表演的技巧。
戏剧冲突及表现形式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概括地说,戏剧冲突有四个主要特点:
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常被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犹如一对山羊抵角,两只蟋蟀格斗,无调和的余地。由于矛盾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格外强烈。如《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戏剧冲突,虽未动刀枪,但人物间的交锋却惊心动魄,最后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高度集中:戏剧要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必须巧妙地将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如《雷雨》中,30年来两代人的矛盾纠葛,集中在十七八个小时内展开,剧中场景凝聚在周家客厅及鲁家两处,好似两军对垒。周家客厅中的旧家具勾联着30年前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纠葛,“闹鬼”一事又关联蘩漪与周萍的往事。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纠葛在前,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在后,集中概括了这场冲突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茶馆》纵贯几十年,将六七十个人物之间的冲突、这些人物与时代的冲突,全放在茶馆中进行,真可谓高度集中。
进展紧张:戏剧冲突须扣人心弦,波澜壮阔,使观众一直纠结,一直紧张,并充满期待。如《窦娥冤》中的矛盾的层层推进,先是蔡婆讨债被害,张氏父子趁势要挟,蔡婆屈从,从而引起窦娥强烈反对;接着是张驴儿误毒死张老头,转而嫁祸窦娥,窦娥临危不惧;再接着县官严刑,窦娥却为蔡婆而招承,法场呼冤;最后窦娥鬼魂托梦,终至于沉冤昭雪。在紧张的情节中,窦娥与蔡婆的冲突、窦娥与县官的冲突、窦娥与“天命”的冲突,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曲折多变:戏剧冲突总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如《西厢记》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但戏剧冲突却表现得委婉曲折、跌宕多姿。在张、崔的婚姻问题上,忽而喜,忽而悲,由喜转悲,由悲转喜,转机重重,又戛然而止,曲折多变,终无平淡之感。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标过程中所发生的斗争,它不能用抽象的意念去表现,有其独有的表现形态:
人与人的冲突: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本质。
意志冲突,指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出现,由此交织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如《雷雨》中董事长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的冲突。在第二幕中,这种冲突已面对面展开:鲁妈和周朴园是新仇旧怨齐来;鲁大海被辞退和殴打;周萍拒绝蘩漪娶四凤;蘩漪声称要下毒手;等等。
性格冲突,指人物间对待事物的态度、追求的理想、采取手段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人物性格越典型就越易引起冲突。《茶馆》正是由精明善良的王利发、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许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在相互撞击中引起冲突。意志冲突和性格冲突往往紧密结合,在戏剧中,难以截然分开。
人物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常使人物陷于难以脱困的境地。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生骨肉,要侍萍应允他们结合,她既难同意,又无法道出真情。儿女的要求使她进退两难,内心思想斗争激烈。
中国古代戏曲常将抒发内心冲突的片断作为一出戏的重点。如《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大段抒情唱词,追思往昔,悲今日离别,展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张生此去若不得官,他们就不能结合;若得官,又担心张生成为当权大户的择婿对象。这种愁苦难耐之情反复激荡,充分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和封建家长追逐名利之间的冲突。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这里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在《牡丹亭》“惊梦”中,美好的自然景色,使杜丽娘惊喜万分,由此春情萌发,但这为封建礼教制约的现实环境不能允许,由情与环境的不协调,构成了戏剧冲突。
《茶馆》展示了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通过常四爷被捕和康顺子被出卖表现市民、农民与清末统治阶级的冲突。
小知识
戏剧冲突的类型
戏剧冲突因剧作情节结构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类型:
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面始终不变,一贯到底,在一次次交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终于总爆发。如蘩漪与周萍的冲突贯穿《雷雨》全剧:第一幕中周萍与蘩漪的对话已显示出矛盾,这是冲突的开始;第二幕冲突正式展开;第三幕冲突又进一步发展;第四幕则白刃相见,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主次型:全剧有一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不是在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如《西厢记》中的主要冲突是自由婚姻与封建婚姻的冲突,具体表现为莺莺、张生和老夫人、郑恒的矛盾。但实际上,全剧除了二本三折的“赖婚”、四本二折的“拷红”外,其他场次中老夫人的戏分不多。而张生、莺莺和红娘由于身份、处境、教养、个性不同,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也有差异,所采取的反抗及挣脱束缚的方式也不同,从而不断发生冲撞和误会,由此构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多样型:一些剧作没有贯穿到底的完整而集中的戏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生活片断组成,它在众多人物的生活场景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冲突,这些冲突统一在共同主题之下。如《茶馆》没有贯穿到底的情节,每幕之间相隔约20年,各种矛盾既不相互交织,也不连续发展。三幕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这三部分中各有不同冲突,但各种冲突都统一在葬送旧时代的主题之下。
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骨架,在整个过程中作用重要。戏剧结构指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戏剧结构必须完整统一,必须是有机的整体,场与场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须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和顺序性。它所要求的严密、紧凑和巧妙,比其他艺术形式要高得多。戏剧结构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点线型:也叫开放型。点,指剧中各段的中心事件;线,指贯穿全剧的主线。该戏剧结构包括范围较广,将戏剧故事情节按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能完整地表现事件始末过程。中国古代戏曲较多采用该类型。古代戏曲按“折”、“出”、“场”来划分。虽然戏剧情节按顺序发展,但每折、每出、每场都有一个中心事件,所以每个段落都相对独立。情节线索将各个段落连接贯穿。
横截型:也叫锁闭式。这种戏剧的完整过程不按时间顺序展示,它截取生活的某个横断面,将一切都集中在这个断面上,而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如《雷雨》所表现的内容,作者不按时间顺序叙述,而仅取现在,将整个故事浓缩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把地点凝聚在周家客厅及鲁家两个场景中。
展示型:也叫人物展览型。该戏剧结构介于点线型和横截型之间,以展示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剧中人物多,情节简单,全剧好像没有一件贯穿到底的事件。如《茶馆》用三幕戏分写三个历史时期,历时半个世纪,人物70多个,但全剧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斗争,剧作利用人物、事件的时断时续的发展,展现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不管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作中的作用对把握全剧至关重要。戏剧语言具有几个特性。
动作性: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因此,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
《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就极富动作性。周朴园不知面前的女人就是30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在侍萍叙述身世过程中,他四次发问:“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你,你,你是--”从随意敷衍到骇然而惊,最后不得不当面承认,鲜明展示其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