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4000000016

第16章 议论风生(1)

去日苦多最离骚

虞非子

印象中,初见杨宪益先生时,这位京城“酒仙”已遵医嘱戒酒,但烟还是不少抽的。

烟也不是什么好烟,说是因为“便宜”,依我看多半也是基于“散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所谓”。

先生端坐着,听来客说话,不时点一支烟,不紧不慢地说上几句……在我眼里,他更像一尊平和的雕像。

奇怪的是,我更喜欢拜访先生时间或出现的静默:就这么坐着,面对“雕像”,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仅仅是感受……

先生的外甥女赵蘅曾将我的这种“喜欢”

告诉他,先生说,欢迎他常来坐坐。想来先生也是有这种喜欢的。

但有两次突然的静默却几近让人窒息。

第一次发生在二〇〇三年秋。那年,吉胜兄主持的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梁宗岱文集》,并在怀柔山中举办纪念梁宗岱百岁诞辰学术研讨会。我向来绝少参加学术研讨会,以为那只是学者的事,但这次研讨会却是我不愿错过的。不止是因为纪念梁宗岱先生,因为那套厚实漂亮的精装本,也是因为与会的几位京城好友,建民兄、黑马兄等都和我一样非常敬仰梁宗岱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梁宗岱先生的旧着《诗与真·诗与真二集》重刊,给了我们异样的欣喜,此后那本书便成了我们各自的珍藏。我们聚会时曾多次说起梁先生的轶事,感叹诗人的真和一个时代的远逝。

那次研讨会因别具一格的篝火晚会令人至今记忆犹新。篝火旁,建民兄诵读了杨宪益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中提及的一则趣事:

当时复旦大学有一位思想开明的好校长,还有好几位优秀的教授。其中我尤其喜欢梁宗岱教授。他本人就是一位诗人,曾在巴黎留学,结识了不少法国作家、诗人,如魏尔伦和保罗·瓦雷里。他年轻时曾翻译过保罗·瓦雷里写的《水仙辞》,我在天津上中学时就读过他译的那首诗,并且非常赞赏。因此我俩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平时每隔一天,他总要在晚饭后来到我们宿舍,我们一边喝着当地产的烈性酒,一边畅谈在牛津和巴黎留学的日子,畅谈法国诗歌和文学。我还记得发生在一九四三年冬天的一件与他有关的趣事。有一天晚上他上我家来,我有一整坛白酒,里面还浸泡着龙眼。这坛酒平时藏在我的床底下。凑巧的是,床底下还放着同样大小的一个坛子,里面盛满煤油。当时的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很不正常,碰到停电,我们晚上常在书桌上点一盏煤油灯。煤油颜色浅黄,和我贮藏的那坛龙眼酒的颜色相同,那两个坛子是挨着搁的,看起来完全一样。我弄错了,端起煤油坛子,给他倒上满满的一碗。他尝了尝说,我的酒似乎很有劲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碗里的酒喝干了。他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拿错了一坛,但是为时已晚,他已经乘渡船过了江,回到他的大学去了……虽然在座的几乎无人不知这则趣事,但大家还是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哈哈大笑,仿佛亲眼目睹两位酒仙那戏剧性的一幕似的。

那次离京前,我和几位友人前去拜访杨宪益先生。建民兄说起研讨会期间他诵读了那则轶事,先生笑了笑,说起了一九七九年他与梁宗岱先生的再次见面,也是最后一面——那年外国文学学会在广州开会。梁宗岱忙着跑上跑下推广他研制的特效药,还送了我一大瓶他自制的说是可以壮阳的药酒……

在座的不禁窃笑。)

后来听说吴宓死了的消息,梁宗岱的眼泪一下子下来了,哭得很厉害……先生吸着烟。四周寂静一片。

屏息着,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那药酒有效么?”当时也在场的李辉兄忽然问道。

“没用。”先生答道。

举座大笑。

其实在座的心里都明白李辉兄发问的用意,因此那大笑似乎也是含泪的。

但后来再一次的“突然的静默”,却是我们怎么也“大笑”不出来的。

那也是一个秋日。巫宁坤先生回国,我和黑马兄陪他去看望先生。两位老友久别重逢,先生说酒是戒了,但今天特别,可以喝一点。

斟了两小杯红葡萄酒,老友碰杯。就在那一刻,先生轻轻地说了一句:

“可惜,乃迭不在了……”

我和黑马兄悄悄退出屋外,来到寓所的楼顶上。阳光耀眼,但心中依然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先生家曾被誉为“京城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文人笔下的先生也多是“散淡的人”,但每每想起先生,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那是我真切感受到的,甚至一直隐隐觉得那痛也是先生的。

直到先生去世前夕,他的最后一本文集出版,我才顿然明白,那痛在先生就是“苦”,一种难以言说、无人能解的“苦”

——他将这本文集题名为“去日苦多”。

亲人的苦,朋友的苦,家国的苦……近一个世纪的沧桑之苦。几多梦想几多幻灭,几度呐喊几度喑哑……他原本是个学者,也是个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一定还在期待着作为一个战士的凯旋,但是这座平和的雕像一直渴望着作为一个战士的凯旋。在一九九〇年二月开写的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中,先生清晰地回忆了一九三三年他曾扮演的战士角色:

黄佐临)先生在天津那年,写了一本英文的历史剧,描述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最终丢了江山的故事……因为演员得会讲英语才成,所以都是从几所学校挑出的年轻人,毫无演剧经验……我被派上了一名士兵的角色,吴王自尽之前赶来要他投降的。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舞台经验。我记得自己只有一句台词,明显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我演的这个士兵持剑冲上舞台,只消用英语对吴王严厉地说上一句:“Putdownyoursword,sir.Thereisnoneedforbloodshed.”(“放下剑来,大王,不必流血了。”)然后这位国王圆睁双眼,狂乱地瞪着我,意识到大势已去,饮剑身亡了。(杨苡、李晶译文,见《去日苦多·白虎星照命》)

记忆是有选择的。半个多世纪后,先生也是战士还清晰地记得那句英文台词,在我看来,那是阅尽人间沧桑,历经掺和着血色的凄风苦雨之后的他,依然期待着作为一个战士的凯旋。

但他终究还是带着未了的心愿、他的期待,带着无人能真切体会的“苦”,走了。

二〇〇九年冬天,先生走了。在我,因为“去日苦多”那四字告白,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漫长。与先生的那两次见面反复映现在眼前,却又冻住了,无法动笔。

后来勉强凑了一首短诗以为怀念:

一介书生富家子,

半瓶浊酒半步桥。

译余偶拾皆银翘,

去日苦多最离骚。

现在已是五月,离六月很近很近了。

十一年前的六月,先生为其英文自传中译本《漏船载酒忆当年》撰写了《后记》,说“我的记性越来越差了”。但我想,先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期待。

昨天,一阵冷雨。我又想起了先生的期待,期待作为一个战士的凯旋,于是赶紧写下来,也算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吧。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日晨

观剧渝州未尽春

我从未如此密集地观摩过话剧!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看了五六十部作品的录像和演出(包括大量的评介文章),有让我心驰神往的,也有令我倒胃口的,更多是既受感动,又嫌不足。眼下,官方的展演结束了,评奖的结果公布了,虽未必是盖棺论定,却也算得暂画句号。我要谈的是个人的随感式的一孔之见。

我注意到一个戏剧现象,参演剧团各地多有,分布颇广,而编剧、导演却就那么几位,相当集中。据说此种现象以往也有。

有人为此大声疾呼,打破“垄断”。我不以为然。复杂的艺术创作有别于简单的物质生产,不可能谁都干得,也不可能轮流坐庄,来个利益均沾;有才华的编导绝非按地区、按人口分配名额,倘遇天才,全国所有舞台都应该向他她)敞开,底座越大,尖端越突出,若金字塔然。

我注意到一个名字——孟冰,他创作的《生命档案》、《这是最后的斗争》和《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都很精彩。我尤其欣赏《生命档案》,他写出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竟然如斯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听说这部戏创作的时间很短,有人因此认为略嫌“粗糙”。我不作如是观。一位剧作家倘若找不到感觉,旷日持久地硬写,终究废纸一箩筐;而才情的爆发,有时不过瞬间。本人读剧最怕作者文末赘上N多稿,还“于深夜”、“于病中”,须知即使勤奋,凡庸也变不了天才。孟冰是中国剧坛罕见的才华横溢的剧作家,既逢其时,又当其年,有厚望焉!

有一种戏剧体裁叫政论体戏剧,或称政论剧,兴起于二十世纪的欧洲。它的主要特征是政治倾向直接、公开、鲜明,不忌惮“概念化”,有如政论。这种体裁大多直接描写领袖人物及其个人的思考,往往不设中心事件,而按政论的需要或人物的意识流来结构戏剧,于是获得了打破时空的自由,也获得了真实与虚构瓦动的显效。

我们曾经熟悉的苏联剧作家包戈廷的《带枪的人》、《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悲壮的颂歌》,是早期的作品,后续有沙特罗夫的《以革命的名义》、《红茵蓝马》等,此后少有嗣响。孟冰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下称畅想》)大概是中国首部政论剧。仅此,意义不凡。

《畅想》初演,好评如涌潮,褒奖之声震耳;重庆展演,只获“参演剧目奖”。两相比较,评论界之月旦春秋颇有参差。诚然,《畅想》较之作家的另两部戏,果有不足。我以为问题出在“畅想”上。剧中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蒋介石以及李自成的跨时空对话,是剧作家孟冰的“畅想”,并非毛泽东的“畅想”!倘若推测毛氏“畅想”,自是回避不了一个重大问题,即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问题。我在重庆观剧期间,曾于白公馆看到革命烈士的<狱中意见书》,那是英烈向党的最后寄语,其中第一条便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第六条更提出“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令人震惊复喟叹!革命烈士所看到、想到的问题,毛泽东不可能看不到、想不到,事实上,毛泽东既想到李白成、刘宗敏,就会看到刘青山、张子善,既看到刘和张,就会想到走资派,这才是毛氏思维。当然,剧作家有权选择“畅想”的内容以及表现的角度、幅度和深度,而观者也自会作出比较,我以为“畅想”不如《这是最后的斗争》

来得真实、犀利而深刻,“畅想”甚至不及《生命档案》父子酒吧相见的发人深省的一场戏。

政论剧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自由”,同时提供“约束”,无“约束”便无“自由”,“自由”存在于“约束”之中。具体说来,你获得打破时空的自由,你也同时接受了思维逻辑的约束;你获得虚构的自由,你也同时接受了更高层次的真实的约束。广东《春雪润之》也可以说是一部政论剧,该剧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包括“神坛”下的私生活,但剧作家很难掌握事件的全过程,其间有多少已经公示,又有多少尚未解密,也许只有中央档案局清楚,虚构岂可无据?我想到有人评论,说是政论剧较之其他体裁剧难写,虽然这是外行话,只因体裁各异,究无难易之分,体裁乃剧作家根据题材而选定的艺术样式,然而有一点足资警示,虚构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史料的根基,虚构是高度真实的空灵化。

与政论体相近,为更多剧作家采用的体裁样式是纪实体。上述《生命档案》应属纪实体,与之相类的如福建写冰心的《我的父母之乡》、广东写林觉民的《与妻书》等。

纪实体自然也是真人真事,却少有“神”的光环,“高大全”渐次褪色,是戏剧回归本体、创作日臻成熟的标志;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戏剧结构上,一言以蔽之,松散。政论体戏剧可以不设中心事件,不等于一切戏剧样式因此获得可以Loose(结构松弛)的依据。纪实剧的政治倾向偏于“隐蔽”,戏剧结构就应偏于“集中”。当今的纪实体戏剧往往由若干片断联缀而成,缺失内在的逻辑关系与有机的因果递进链条,形若“小品”连弹,联缀处又往往采用肢体动作“填空补缺”,或造型,或舞蹈,如《与妻书》里的“中性”队列、面具之类,看似新潮,实无来由。尽管导演挽救了编剧的尴尬,而斧凿痕故态依然。

有相当数量的方言话剧出现,好或不好,难以一言蔽之。肯定之者,说它生动、形象,极富地方色彩;否定之者,道它妨碍欣赏,艺术魅力囿于一隅。我想,话剧使用方言,尚能勉强通行全国的,多属北方官话(包括西南官话),至若南方方言,如吴、如粤、如闽,外方人听都听不懂,谈何欣赏?方言与戏剧内容的品位似有关系。重庆的《河街茶馆》,写市井细民,格调偏俗,方言效果尚可,也还另纸注解方言俚语,效果打了折扣;开封的《宣和画院》,写书画文脉,格调偏雅,方言与之结合,殊难协调,外地人听来,益形隔膜。不才以为,戏曲倚仗方言,无方言不成戏曲;话剧则相反,方言影响词意的流播,有道是戏在“话”中,“话”不通畅,戏也就滞涩了。

与方言同义理,一些剧目刻意追求地方特色,以一地之情感与趣味替代受众之审美,创意偏离,几陷误区。甘肃《兰州好家》极口赞赏的兰州鼓子,受众未之闻,场上亦无精彩的展现,即使堪称文化遗产,外地人殊少情感上的依恋,造成审美的通道未能畅行,这自然影响了艺术感染力。

戏剧需要故事,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故事,即便讲的是颇为传奇的故事,这故事甚至涉及一个家族,更与一座城市或有关联;戏剧更应该讲立意,戏剧总要释放出一点精神,令人昂扬,令人亢奋。

黑龙江的《风刮卜奎》很传奇,满清贵族苗裔的女人被胡子抢走,归家时怀抱一个男婴,汉族流人后代的丈夫深爱女人,认下男婴,男婴长大又历经许多传奇……这个家族盛衰更迭,跨越了几个朝代,末了,编剧留下几句略似“禅语”的台词,希望受众去体味。实际上观之者不识伊于胡底,到底这部戏的创意是什么?

就戏剧的立意而言,广州部队的《红帆》值得大书一笔。它写的是解放海南岛的战役,通篇洋溢着英雄主义。在全国解放前夕最后一战的关头,剧作家敢于写出希望活着的“生的憧憬”与不怕牺牲的“死的从容”之间的矛盾,利益与崇高分列天平的两端,天平最终向崇高倾斜,如斯歌颂英雄主义,达到了人文的高度,且与“假大空”划清了界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过来的人,会想起二战时期西蒙诺夫的《等我回来》,伊萨可夫斯基的《喀秋莎》,会想起苏军战士高喊“为了喀秋莎,前进”!《红帆》告诉我们,一个高扬英雄主义的民族,一个不为权牵利锁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当前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更自觉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举凡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曲、曲艺、诗歌吟诵等等,种种元素在糅合中互动,达到舞台演出的完整性。

如同上述《与妻书》运用肢体动作,《兰州好家》用了摇滚、街舞,安徽的《万世根本》唱着凤阳花鼓,承德的《嘁山》喊出野山谣谚……我注意到,戏曲的技巧在话剧表演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三峡人家》

基本搬用了抬轿子的表演程式,山东的《大商无算》更把验布、珠算、弈棋几乎演绎成“程式化”舞台动作,其他剧目诸如《河街茶馆》、《天地文通》、《宣和画院》、《我的父母之乡》等剧,都有不同程度的戏曲身段的表现。戏曲的技巧运用得当,将以其形式美,突现艺术的感染力,从而呈现出东方神韵,中国话剧无妨学习戏曲的某种精神,此所谓邻山之石,亦可攻玉。

同类推荐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

    纵观人类认识世界和信息传播的历史,如果从最小信息组成单位和组成形式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语言,二是文字,三是图片,四是图像。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原始图画是对事实的一种象形记录,其含意相对比较模糊。图片的出现得益于近代照相机的发明。通过照相机对事物的摄取,图片完成了对现实场景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
  •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拽丫头遇到冷酷校草

    拽丫头遇到冷酷校草

    一个富家的拽小姐遇到富家冷酷校草,“喂,你不长眼睛啊,会不会开车,不会开车就别开车出来显摆,这么大的人站在这,你居然看不到”“我会不会开车?明明是你不长眼睛,这么大的车都看不见?我按喇叭你也听不见?你耳朵聋了啊”
  • 冷若冰霜

    冷若冰霜

    “即使轮回,也不会让我错认你的灵魂。”◆上古白家最不受宠的废柴三小姐,生来就是白家的耻辱,还天下被冠上绝世丑女的名声,自小被囚禁,受尽孤独岁月苦不堪言。亲人的冷漠无视,下人的鄙弃害怕,最后,竟论为了天下人的笑柄,直到她被族人忘记。直到她的生命出现转折……原来,她的命运早已注定!
  •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请所有带着这些困惑的家长朋友们翻开这本书。因为对自已的孩子所拥有的爱使我们在他们身上付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耐心,那么,我坚信所有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朋友们都会有足够的耐心把它看完。在这本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已究竟在哪个误区里,我们更可以从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好办法,然后,我们可能会明白事情并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严重,我们会逐渐相信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
  • 白色焰火

    白色焰火

    穿越,修炼,炼丹一个强大的法师,一个不同的人生,一切从白色焰火开始。仙道凶险,且行且珍惜。
  • 敢讲·有讲·善讲:演讲艺术

    敢讲·有讲·善讲:演讲艺术

    本书力图揭示出演讲艺术的本质属性和演讲成功的一般规律,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演讲——现代人的必修课;第二章敢讲——演讲成功的前提;第三章 有讲——演讲成功的关键;第四章 善讲——演讲成功的保证。用传播学的新眼光来审视演讲现象,第一次用“敢讲”、“有讲”和“善讲”三个相对独立的范畴表达了对演讲成功基本规律的独到见解,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 风之剑仙

    风之剑仙

    文章简介:《风之剑仙》是一款网络游戏利用现代最新科技将全球人类的脑电波NDA集中起来建立的一个系统,起初的设计是为了世界和平便于警察抓捕罪犯!但是此系统运行5年以后效果太好导致世界出现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局面!联合国决定将此系统升级、做成一款世界顶尖的网络游戏。大致分为3个大区亚洲区、欧洲区、和无人区无人区现在不详细解释以后会让大家了解!本书主人公桀骜灬熊猫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打工一族在中国H市为了生活而奋斗!因为恋爱不是很顺利!对感情的事情有点心灰意冷的时候偶然接触到《风之剑仙》开始了一番不平凡的游戏之旅……
  • 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南宋末年奸佞当道,朝政腐败。南宋面对着前有金的军事进攻,后有元的武力吞灭的形势,国势飘摇,岌岌可危……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实施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公元1279年,在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一全中国。《改朝换代那些事儿丛书:宋末元初那些事儿》让你回味宋末元初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时代变迁,感受历史人物的风采。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假面黑骑士】(已出版完结)

    【假面黑骑士】(已出版完结)

    (本书出版上市,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红莲湮灭,浮华不再……他,在梦中一次又一次见到她,和她一起携手奔跑,欢笑,吵闹……渐渐的,他恋上了她嘴角上扬的弧度……可是,他不认识她,这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她,从小身边就有着一个完美如天使的王子,他宠爱她,呵护她……无可厚非,她依赖他,不可以没有他!可是,她还是失去了他,莫名其妙的失去了他,她找不到他,就连一个身影都找不到!而他,从出生那天起,人生就早已不属于自己,神秘的契约,离奇的失踪……青梅竹马的依赖,两小无猜的爱恋……究竟,为谁而离开,又为谁而重生?连接爱情的天空,竟然牵扯着一段令人揪心的上代恩怨!怎样的仇恨,才能化为那么强烈的怨念?究竟怎样的付出才能化解?是谁的牺牲让天空重新完美?荡气回肠的细水长流又是谁用一生来守护?这个童话,因为太多的事事非非,恩恩怨怨,交织纵横而揪心,而悲伤……天使们在神秘的许愿池旁挥舞着自己的翅膀……为人们带来了爱的协奏曲……你——爱上了我的寓言,冥冥中,我们被爱神牵引着……慢慢的你靠近了我的视线,靠近了直觉……究竟,是遗忘,还是重生?也许,命中注定从那天起,我们爱的水平线就已调转了方向……但我,绝不会放弃对你的执着!用尽全力,也要守护着你……
  • 医名宠妃:废材小姐要逆天

    医名宠妃:废材小姐要逆天

    21世纪呼风唤雨的医仙,无意中穿越?但这并不让她有多少惊讶,但是!!但是!她灵魂附体是没错!但为什么前身是个废材小姐?不行!本小姐要逆天!狗急了还会跳墙!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本文为作者处女作,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