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把握家族式企业。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对家族式企业的看法持肯定态度的有之,持批评否定态度的有之。总的来看,这些家族式企业利弊兼有,其有利的一面是可动员和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便于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其不利的一面是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家族式企业在小企业中比较普遍,在大型、特大型企业中相对较少。因此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何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民营企业要在制度创新中有所建树,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正确处理好情感和制度的关系。民营企业开始起步大都是靠情感维系,之后引入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和表现突出的员工实行高薪。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实行股份制,但实际上股份制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大型企业,大型高科技集团公司即使你给管理者一定的股份,在整个企业当中也是极其有限的,同样会出现管理者的一些短期行为和阳光下的灰色收入。究竟是哪一种机制更灵活、更重要,关键在于分配机制,并不完全在于股权,关键是要有一种制度来制约他、约束他。这个制度既是给拿了钱干活的人制定的,也是要防止那些拿了钱不干活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制度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课题,也是所有中国企业的最大的课题。感情和制度是企业管理当中的一对矛盾,感情就是信任你,而制度就是不信任你,信任你是相对的,不信任你是绝对的。中国有些民营企业由于过多地强调情感,而使得中国的企业几乎历来没有制度,没有制度的企业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有一个时期,众多媒体对于家族式管理给予了全盘否定,有人甚至把许多民营企业的失败完全归结于家族式管理的失败。实际上,在中国目前这种不太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家族式管理,是与其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它是企业为寻求发展和成长所带有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手段。在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时候家族成员的帮助和支持往往最大、最无私。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家族成员往往比非家庭成员对企业“更忠实、更可靠”。加之现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制度和法规远远不够健全,单独地片面地对家族式管理予以全盘否定是不足取的,是无意义的、有害的。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日本的家族企业,香港的李嘉诚,他们都是非常成功的家族式企业。当然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也与其能力和智慧有关,家族成员在企业所处的位置与他本人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是分不开的。因此,民营企业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要依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处理好制度和情感的关系,切忌盲目模仿。
2.管理创新
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的恐怕是受业主素质局限,企业管理落后。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使职工有章可循,各司其职,使每个员工都明白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实现民营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其一,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必须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对于确实有能力的家族成员,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但应该与聘请的外来人才处于同等地位,没有特权。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公司,让他们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并授以一定的权力,以使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充分行使权力,发挥才干。
其二,要建立集体决策机制,组成一个智囊团,让高层管理者也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仅靠企业主做出的决策难免局限于经验性并有很大随意性,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集体决策,既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利于调动高层主管的积极性,强化企业对他们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其三,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可以减少犯错误的机会。一般来说,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已从企业家族化转变为家族企业化,即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企业进一步制度化,家族中人进一步服从于企业规章制度,由“人治”走向“法治”,但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大权仍然牢牢控制在家族手中。
其四,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单靠家族的力量很难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企业主一定要确立多元化融资意识,充分借助财务杠杆的功能,这样不仅能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还能激活企业的外部活力,建立起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规范企业的行为。
3.技术创新
当前,民营企业大面积推广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还有很大的困难,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由此,既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又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进一步改变企业进行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成本与收益,构建民营企业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外部激励机制。(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要扩大宣传范围,增强民营企业全体员工对这一战略的概念和意义的了解和认识,强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典型引路,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融入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2)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保证体系,加强其可操作性。同时,加大绿色监测和可持续性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反相关法规的企业要进行严厉处罚,严重者责令其停产或关闭,维护良好的可持续技术创新秩序。(3)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要采用信贷、税收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企业;要采用不同的税制来惩罚破坏环境的行为和奖励可持续技术创新活动;要把环境因素纳入成本,把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成本;要通过投资导向,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发展引导到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利益进步方面上来。(4)建立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重视可持续性技术创新的研究与推广,大力支持和加强可持续技术的交流;抓好可持续技术创新的示范项目,从国内实践中摸索总结,适应我国民营企业特点的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步骤,为在民营企业中全面推广积累经验,并通过这些示范项目带动这一战略活动的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动力机制。(1)把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战略思想贯彻到民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可持续性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战略,必须加强领导和管理,制定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把这套管理制度贯穿于民营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的各层次,分解到企业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对企业可持续性技术创新的监督和考核,并作为经济责任制的考核指标,实行有奖有罚,用经济手段调动开展可持续性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2)积极在企业利益和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结合点寻求技术创新的机会与效益。这会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必然推动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3)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教育,构建优良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创新文化。
最后,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遵循宏观、微观“目标相一致”原则,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模式。“目标相一致”原则就是将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调整到国家政府目标相一致的方向上来,企业进行科技指导要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产业及方向等方面信息,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资源可资利用程度,即使是从事一般性技术创新,作为“研究与开发”组织远未内部化的中小企业,也要尽量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以便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当然,作为“研究与开发”已经内部化的中小企业,则应另辟路径,采用“内生型”创新模式。
4.产品创新
民营企业产品创新是从形成新产品构思到实现新产品商业化的完整过程,它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产品创新过程可分为创新决策、创新R&D过程、创新实现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基本任务或核心行为,各个阶段不是线性递进的,而是存在着多重反馈与相互作用,阶段之间界面上的关键转变可视为标志点,各个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和促进,构成了产品创新的统一过程。
(1)产品创新决策过程
产品创新决策是民营企业产品创新行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从新产品构思形成到新产品开发方案制订和最终通过创新方案经济技术评估的一整套战略选择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民营企业产品创新的成败及其成功与失败的程度。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产品创新决策阶段应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新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创新是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自我调节,检测产品创新成败的标准是新产品的用途和被顾客接受的程度,这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通过产品创新获得新的经济利益。因此,准确的市场定位可以说是民营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的选择。对于合作创新来说,能否选择一个适宜的伙伴,是合作成败的关键。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规模属于中小型企业,选择的合作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企业,另一类是大学或科研机构。与大企业合作,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大企业的财力与技术取得成功,但成功后的利益分配往往不利于中小企业。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大学或科研机构作为合作伙伴。
最后,开发方式的选择。尽管合作创新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理想方式,但是,具体到企业的某项产品开发,由于新产品还关系到专利、技术秘密、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问题,是独立开发还是合作开发,仍然应该通盘权衡。一般来说,对于改进型新产品,不涉及到科技进步所导致产品的重大革新,只是对现有产品的性能、功用、形式等作一定的改进,可由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完成,就不必选择合作开发;凡是必须采用新技术才能满足顾客新的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或者两种技术相似、功用互补,又要求保持各自特性的嫁接式新产品,关系到抢先上市夺取市场的竞争优势,应以合作开发为宜;至于全新产品,则更应选择合作开发。
(2)产品创新过程
产品创新,既是产品创新决策的必要依据,又是决策的延续,它主要是从技术上为创新决策的实现提供可靠的途径与成功的保证。创新活动的结果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方面的可能性,它的直接结果是不断地产生新的技术知识和在经济系统中产生新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知识能不断消除企业产品创新中的“瓶颈”,而产生的新的不确定性,则不仅可能带来新的“瓶颈”,还可能带来创新过程中的飞跃性突破,体现出创新过程的非线性发展特征,民营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与实质是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力量与自身条件,寻求一条最佳的技术途径,为新产品的投产作好准备。
(3)产品创新实现过程
产品创新实现过程,是指企业根据通过中间试验后的创新方案,批量生产新产品并通过市场营销使企业获得产品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产品创新实现过程实际上包括生产新产品和销售新产品两个过程。民营企业产品创新实现过程的核心和实质是企业要为生产新产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为销售新产品进行必要的市场开拓,使新产品为市场和用户所接受,从而收回产品创新的全部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创新的费用投入仍然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问题,民营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生产能力的获取,而且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新产品市场开拓,以保证创新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