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最近,因为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世界观的映射。所以能琢磨的时候还是要多琢磨,上面想通了一个点,下面能解决一大片。
首先,还是要先定义死。
由于我没有宗教信仰,目前不知道是否有前生或来世,也不知道是否有魂灵,所以,我只好把这一生看作是仅有的——只活一次,死亡是我主观体验一切的完结。
就像被逼进了一个叫作“人生”的游戏,一进去你的初始级别就被设定,角色形象也无法自定义;全程不能存档、读档和暂停;剧本复杂琐碎,Easy(简单)模式和Hard (复杂)模式的切换很难找规律;几乎所有的道具都收费;还有很多大神级的玩家轻易就可以把你打败。最后,你无法知道什么时候被删号,某一天,“噗”地一下,你被删号, 游戏被终止了。
这就是死亡——在只能玩一次的游戏里, 你被强行删号,在游戏里消失了。
OK,那既然这样,玩的全程,在删号之前,我们究竟能做点儿啥呢?
1.无论遇到的是什么设定和装备,研究它、利用它。
2.熟知自己的角色弱点,避开创伤性交锋。
3.苦练一个必杀技。
4.玩得投入点、丰富点、淋漓点,毕竟只玩一次。
5.如果因为过分投入而痛苦不堪,想想终将到来的删号,再站在开发者的角度抽离出来看看这个游戏。
6.就算感觉要玩不下去了,也别自己删号,既然早晚是删号,不如试试到底能玩成啥样。
7.尽情玩,玩够本,这样删号的瞬间也能觉得值了。
我猜,死亡,可能最可怕的是死时的痛苦和死后的未知。痛苦无法避免,不过好歹早晚能过去。死后我灰飞烟灭,但整个游戏还在继续。对我来说,如果能留下点攻略和玩法指南,让看过的人能因此而玩得更尽兴,就可以了。
终极恐惧
张寻的魔咒:您对死亡恐惧吗?您有中年危机感吗?
潇洒姐:死这事放在任何没有信仰的个体上,感受都应该是复杂的,应该没人能真正想通过;有信仰的个体也许会好些,因为能有一套系统答案去遵循,但不排除里面也有很多安慰和说服功能。这点我了解得有限,也没资格多说。
作为我,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对死的恐惧和其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差不多:死前的痛苦,死后的未知,亲人的悲伤都足够让人恐惧了。作为一个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学过宇宙的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我知道这套肉身里的原子、电子、原子核什么的及其能量不会消失。如果我死了,我只是肉身被分解成亿万粒子进入循环世界,正如我是如此被聚合的一样。这样想会好很多,但我的知觉和体验却会永恒消散,进入空与无,就像这个世界上有我之前一样,这依然让人恐惧。所以这恐惧解决不了,只能在肉身被分解成亿万粒子之前用尽可能多的知觉和体验打败它。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精彩、活够本,是个主动打败恐惧的方法。你看历史里的人都在寻求肉体长寿和精神不朽,科幻电影也总是表现人类毁灭,可见古今中外所有人对这种恐惧概莫能外,况且你我这种凡人呢,关键时刻被死亡吓尿也是在所难免了。
再说中年危机这事。我的中年危机就是——突然发现这还没干什么呢,怎么就已经开始老了!32岁,我从电梯的镜子里发现我的毛孔、眼袋、脸蛋都不一样了,都隐约出现了老态。当时的感觉是从惊讶到着急,甚至有点儿慌了。这种恐惧其实和对有限生命的恐惧是一种,就是对有限青春的恐惧,所以解药还是一样,丰富、精彩、活够本。为了给自己解药,我还想试很多新东西、新事物,时间太紧迫,我不想现在就要岁月静好,以后有我啥也干不了只能静好的时候。
就先回答这些吧,总之,想过死,面对老,反而会把眼下过得更好。正因为结果都是悲观的,当下才要无比乐观;正因为有死,活着才要永远生机勃勃。
也要现在,也要未来
Jaycee:潇洒姐,您怎么看及时行乐?
潇洒姐:2010年5月,我到四川什邡给一个客户做捐助震后小学重建的建成典礼,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司机,说到“5·12”大地震的情况时,他给我讲了一件事。
他说什邡有一个被埋了十多天被救生还的人,是他的朋友。他这个朋友是个老师,平常生活节俭,持重内敛,人际关系一般,几乎没出过什邡。
地震之后他性情大变,每天都很爽朗开心,去旅游,去买好看的衣服,交了很多新朋友,就像换了一个人。
司机问他朋友,被埋的十多天里,他都经历了什么。他说,就是在计算所有让他舍不得死的事,想象所有他还没吃过看过的好东西,然后告诉自己,如果能活下来,他一定要去做什么,怎么花他存下的钱,他要及时行乐。对,就是这四个字,及时行乐。
在已经出版的《女人明白要趁早之三观易碎》里,我把及时行乐定义成“活到淋漓”,要去及时做有利于人生体验丰富最大化的事,而不去做有悖于此的事。
比如一种好吃的东西比较贵,但我很想吃,那我就尝尝,但不吃撑。吃撑就可能导致身材很快变形,就不美,不美可不利于人生体验丰富最大化。我希望有一种理想境界,就是好的都要,现在、未来也都要,又让它们不妨碍彼此。
如果是这样,及时行乐也要合理掌握和拿捏,标准下限就是在不损健康、不触犯法律、不断送前程的条件下,让该发生的发生、该发展的发展。
还有,应该再定义一下“乐”字的含义,那就是真正让你兴奋和充满兴趣的事,最贴近你的天性和理想的事。这些事,能今天做,就不要推到明天,能争取,就不要等待。没有人知道对于你来说,那些都是什么,不妨想象一下,今夜就有大地震,屋顶倾翻的那一刻,你脑中闪现的所有遗憾。
不要留白
Joyce:潇洒姐,您的生活那么忙碌,是否经常抽时间自己静静地待着,什么都不做,只是倾听内在的声音?您有没有想过为自己的人生留白?
潇洒姐:我一直觉得,刻意去做“倾听内在的声音”这类事很矫情,是一种典型的文艺腔。有质量的思考不需要刻意找寻时间、地点和仪式。“内在的声音”也是一种含糊的描述,如果是形容“真正的自我诉求”的话,那不用找时间倾听就应该知道,并且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知道。无论是不是静静地停下来听,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是谁,我们该去哪儿,现在做的事究竟是有利于这个方向,还是有悖于这个方向。
就算再忙碌,当人群都散去、手机不再响,在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的间歇里,能够安静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少。我能够完全不受干扰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集中于洗澡时、堵车时、按摩时、飞机上和临睡前,还有就是写东西的时候。把这些时间加起来,每天至少有两小时我是安静独处的。这并不是一段和几段努力争取来的时间,它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写东西是其中最有质量的部分,因为它一定会引发思考,思考之后还会留痕迹。因此写东西一定强过“什么都不做”,因为教训告诉我们,前思后想之后又飘散掉的点子、思路和决心太多了。记下来的过程对我非常重要,所以我洗澡后、按摩中、堵车中、飞机上、临睡前,经常会猛地找到我的效率手册,记下刚才的思路。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静静地和自己待在一起。
我是真心觉得,人脑很难停止工作,即使不主动思考,潜意识里也在工作。我也有几乎什么都不做都不想完全放空的状态,傻呆呆的,可以叫作留白,但出现的机会不多,几乎都是在一个大项目完成后的短暂圆满里。我很喜欢那样的状态,不过总是维持不了多久,新目标就又开始了,周而复始。
我从没想过主动去留白,因为睡眠就是最大的留白了。比方说,如果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5岁,每天有8小时啥也不干躺在一个垫子上,那一辈子约有22万个小时躺在垫子上啥也不干,这已经够了,还要怎样留白啊?还有就是,死后那真是漫长的、静默的留白。
我的励志导师
April:潇洒姐,记得您曾经说过徐小平告诉几年前的您找个富豪嫁了别创业。您当初也没明白他为什么对那时的您这样说,而今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相信也再次遇见过徐小平,有问过他当初为什么会建议您嫁人而不是创业吗?
潇洒姐:故事是这样的:
2006年,我在翠宫饭店的咖啡厅第一次见到徐小平老师,向他咨询我的人生方向。那时我读研究生二年级,单身或者说感情失败,试图就能做什么和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我的问题向外部寻找答案。
徐老师说:“王潇,你现在需要做的是:第一,把你引以为傲的天赋和雕虫小技清零,重新塑造你自己;第二,你这样的个性,怎么能还在中国呢?你早应该走了。去美国,你会获得新的生活,比如男性对女性的方式,比如对个性的认同方式。”
他的意思很明确,一是拿掉自负、重新积累,二是找到更适合我天性的土壤。他没有聊嫁不嫁富豪、创不创业,只说了心态和天性。这两个建议我都非常受用,也启发了我后来的创业。创业即拿掉自负、重新积累,是为自己的天性寻找到一片土壤。
当时我们聊到了女性的尊严与自由问题,徐老师火眼金睛,看到了我的人生根本诉求,因此直接建议我去美国。在这个基础上,他也不可能建议我嫁富豪,因为这很可能和尊严与自由相悖。只能说,在2006年的中国,能实现女性尊严与自由的通路很少,创业也许是一条九死一生之路,徐老师当时也没有提及创业。
再见到徐老师是2013年。7年之后,他对我说:“你是一个很棒的实践女性自由意志的样本!也是前些年我做人生咨询没有说错的人之一。”
徐老师没有说错,我也没有走错,因为人生道路从来都不止一条,没有唯一正确的路,但有那个最适合自己和成为自己的方向。方向对了,条条大路。
一个人的英雄之旅
昂:潇洒姐,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英雄梦,打个比方,就好像渴望有朝一日号令武林、庇荫亲友的那种。我把这种情结,理解为对周围人的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可是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并没有都成为英雄。26岁,在有了一点自我了解和评断之后,我又必须准备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最近身边的一些事、一些人让我感慨,越早面对平凡越早成熟。潇洒姐在书中曾讲过决定深造时的经历,我很认同3年改变30年的勇气,可是更好还是更坏?如果没有正确认知自己能力依然做着英雄梦,是坚持还是偏执?
潇洒姐:看到“英雄梦”三个字,我觉得我找到了100期问答中那个有力量而隽永的问题。
我23岁时在人生计划里写下的恢宏目标,在后面几年打开浏览时常常故意将目光快速掠过,因为只要看到就是一次嘲讽。伴随之后的当然还有煎熬和怀疑。最低谷时我打开了人生计划,一行一行地删掉了那些雄心壮志,算是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很清楚删掉的过程就像是和命运妥协的过程,让人难过。
但后来,我又重新把雄心壮志写了上去,一直保留到现在。我就是那个有英雄梦的人,读到热血的故事会沸腾,年过35岁听到武侠歌曲仍然充满画面感;希望燃起又低迷又燃起,经历了很多个这样的回合之后,我遇到了一本书。
这本书,为我的来路和去路解释了一切。在那之前,我所经历的混沌、迷惘、被动出发、困境、选择、背叛、信任、自我怀疑、放弃、启迪和指引全都被贯穿起来,让我有能力俯瞰我的整个人生道路。我的坦然和释怀简直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这本书就是关于英雄梦的,它的名字叫《作家之旅》。
这本书号称是西方编剧界的圣经,从人性和希腊神话故事原型出发,讲述如何写出好看的故事。其实这书并不单单讲写作智慧,讲的根本就是人生哲学。其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世界上的好故事很多。故事有长有短,有男有女,什么内容都有,主人公的命运和好故事的线索有没有共同性?有的。
那么多好看的小说和电影,抽象来说,都是讲述一个人的历险故事。一个人出发了,来到一个新的世界,遇到了一些新人,发生了一些新事,对这个人有启发、有触动。他一个一个地完成任务,最后他要面对一个终极任务,得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让他圆满或虚空,见到了自己。
详细来说,就是这本书讲的十二个步骤。
1.正常世界。
2.使命召唤。
3.抗拒召唤。
4.见导师。
5.跨越第一道门。
6.考验。
7.走进洞穴。
8.磨难。
9.死亡。
10.庆祝。
11.复活。
12.回归。
书的要义是告诉人们如何使用编剧、导演,甚至命运之手的视角来审视和撰写人生旅程。但我看的时候最大的震动是,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之旅”中前行,我以为我经历的那些是多么跌宕和独特,但其实是从希腊神话时期就开始提炼的永恒模式。或者说,只有好看的故事和电影,才具备永恒的模式。
如果对照这个步骤,我们面临的求学、择业、转换行业、巨大挫折,对应的便都是英雄上路后的使命召唤、考验和磨难。对于我自己来说,通过比对我的人生剧本和英雄之路标准剧本,我一个一个地认出了那些人和那些事的剧本意义,并且确认我现在处在6、7、8这三个步骤中,最大的考验还没有来,但我知道,我已经在一个饱满丰富、激动人心的人生大电影里了。
真的,我觉得我是从那一刻起开始变坦荡的,当从大电影的视角来看自己的一生,我第一次觉得煎熬、等待和沮丧时刻全都有了特定意义,它们在电影里那么重要,我也第一次释怀了一路上的嘲讽者、质疑者、背叛者和宿敌,这让旅程中的主人公——我,更像是一个英雄。
我非常确定的是,怀疑和恐惧也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我正在经历英雄之旅上所有的步骤,无论我在功利社会是否被认为平凡,我都一直在剧情上前进,接受试炼,与命运选派的一切交锋。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的《作家之旅》给了我一个终身受用的巨大启迪。我把这启迪写进这一期问答,也希望能给到你。我希望我们都有能力跳出当下,俯瞰故事中的人与事;我还希望我们有能力解释那些我们(故事中的英雄)生命中出现过的各个时期的迷惘、质疑、觉醒的原因,也解释了每一张面孔的意义,无论他们是导师、伴侣,还是敌人。
我希望你和我一样,合上书以后,会像经典故事中的英雄一样,坦然接受自己的使命和命运,踏上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