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其实有时候人会被阶段性的成就冲昏头脑,杜甫也是这样。难得当上了左拾遗,杜甫还在喜悦之中,心想着怎么为国家尽一份力,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时候皇上其实已经开始对这个秘书心怀不满了。
还没到长安的时候,杜甫其实就因为瞎提意见跟皇上结下了梁子。这个瞎提意见倒不是说杜甫说得不对,而是说杜甫提这意见,一方面不合领导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不适合他来说这些话。
当时,肃宗手下有个宰相叫房管(不带局),这个人原先是跟着玄宗往成都跑的。肃宗被一帮子来不及逃往成都的官员和武将拥立为皇帝,玄宗也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实际上他早就不想管这烂摊子了),干脆起草了一份退位诏书,让房管带过去。
正好肃宗手下没人,而且没个前一届中央政府大员的支持,总觉得不得劲,干脆就认命房管做了宰相。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就不是肃宗的心腹,肃宗用他无非是让自己面儿上好看些,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
杜甫到了凤翔担任左拾遗之后没多久,叛军就杀上来了,向凤翔进犯。房管呢,估计是史书看多了,想起了当年田单火牛战,想来cos一把。他还真的向肃宗建议,抓个两千多头牛,后面绑个爆竹啥的,拖着无人战车冲向敌阵,破坏敌人的阵形。
肃宗还真的觉得有道理,还同意了。结果到了战场上,牛冲了一半,被叛军的喊杀声和鼓声给吓住了,反而冲过来把自己人的队伍给冲散了。
好在这时候叛军也是强弩之末,不然肃宗也要准备逃亡了。吃了败仗,自然要问责。房管也算识相,自己跑去承认错误:我错了,我不该瞎指挥瞎提意见,下次不敢了,绝对不插手军事。
肃宗毕竟也是参与者,也就没处罚房管了,毕竟处罚他自己面子上也不好看(处罚房管等于承认自己的决策有误)。不凑巧的是,不久之后房管家里的一个私人乐师违纪违法被人揭发,房管也因此遭到弹劾。
有了这个理由肃宗可不管那么多了,直接罢免了房管的官职。杜甫心里不服,再三向肃宗提建议:这么个小罪不至于免除朝廷大员啊!
然而,杜甫跟房管又是老朋友,这个大家都知道。原本房管出事只是个以生活作风为借口的罢免,这下好了,闹不好性质就变了——杜甫,会不会是房管的党羽呢?房管是不是在结党营私呢?肃宗心里起了猜疑,甚至一度让杜甫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讯。
要不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也就是另一个宰相(唐朝宰相是委员制,一届政府有好几个宰相)张镐保着杜甫,说不定杜甫就再一次进了牢房。何况那是战争时期,别说帝国了,就是现在的美国,战争时期总统都是有独裁权的。万一哪天皇帝大发雷霆行使独裁权,说不定杜甫的命都没了。
可是,杜甫不以为然,依旧恪尽职守,为皇帝提建议、提意见。其实这倒没什么,关键就是房管的事,让肃宗看他不顺眼。一旦一个人看谁不顺眼,那个人做得再好也只能遭来厌恶,哪怕他是为你好,你也觉得他是跟你过不去。
至德二年(757年)农历闰八月,皇帝对杜甫的容忍到了极限,亲自写了一封诏书,特许杜甫回鄜州探亲。表面上看,皇恩浩荡,其实用现在的话说,杜甫被放了“长假”。最惨的是,因为还没有私家马(那时候的私家车),朝廷又没有配官马,他还是借了同事的马回的家。
然而,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总是放不下国家。到了家,他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于是结合途中的所见,联系朝廷一些军事策略,写了一首长诗,献给皇帝。
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阔下,怵惕久末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住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躯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洒扫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这诗太长,我就不翻译了,毕竟这不是我这次要讲的重点。这诗写得非常让人感动,对肃宗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简直是诗体的《陈情表》《出师表》。肃宗貌似也受到了一点感染,假期结束后,并没有炒杜甫鱿鱼,而是让杜甫官复原职。
接下来的日子差不多是杜甫一辈子最最快乐的时光。春天,他很快和朝廷里的其他诗歌爱好者打成一片,比如王维、岑参、贾至等人,慢慢地名声也打出去了。整个乾元元年(758年)春天,也是杜甫的春天。四月份,回到长安的太上皇玄宗去拜祖坟,杜甫还有幸一同前往。可惜啊,好景不长,又是这个房管,害了杜甫的前程。
本来没多少事,就是一个叫贺兰进明的武官嘴碎,说房管这个人,只忠于太上皇,不忠于皇上。这话,戳到了肃宗的痛处,碰到了逆鳞。肃宗一怒之下,将房管彻底贬职,一脚踹到了邠州当刺史。杜甫稀里糊涂成了房管的同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华州在甘肃,老少边穷地区,司功参军大约相当于市里头一个局的领导)。
很值得感慨的是,杜甫这次走出长安城,也是金光门。于是,一首诗名特长的五言律诗诞生了。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注意,这只是题目哦……)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表面上是自谦自叹,实际上也有对皇帝的不满在其中。而杜甫对这次走马上任的态度颇为消极,又是在蓝田旅游,又是回洛阳的陆浑庄省亲。直到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才正式在华州上任。这期间,杜甫还特地向中央政府提交议案,比如著名的《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建议唐军避实击虚,打击盘踞在河南地区的叛军。可惜,石沉大海。才几个月,杜甫屁股一拍,索性辞职不干了,跑到了秦州一带(甘肃境内)暂时居住。
于是,杜甫过上了有生以来,最最贫苦的一段日子。他居住在秦州的简陋屋子里,靠着微薄的积蓄勉强维持生计。每天能够就着藠头吃点小米饭,就已经是奢望。快要入冬,杜甫的生活越来越困苦,不得已,只得发挥他作为求生专家的本领,在山里寻找些可以做食物的植物。
这个时期的杜甫,甚至还不忘来一点幽默,他在一首诗中如是说道:我怕我的钱包空空拿出去太不好意思,特地在里面留了一文钱(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也是成语“囊中羞涩”的来源。
在这样的境况下,杜甫自然更加地想念在洛阳的幸福生活。他给家里的弟弟写了多封书信,可是都没有收到回信,一直得不到弟弟们的消息。可能是西北地区的空气质量不如洛阳,他总觉得这里的月亮没有洛阳的月亮明亮。在一个深秋的夜里,一只大雁从头顶飞过。我想,就是现在,离家在外的人看到大雁回家心里也不好受,何况在那个信息和交通不便的唐代。于是杜甫怀揣着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写下了著名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此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是故乡明,千古绝响,传唱至今。可是杜甫并没能回到洛阳,日子也渐渐过不下去。这一年十二月,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踏上了前往成都的道路,并在年底到达成都,重新开始了相对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