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
在成都,杜甫置办了房产,也就是所谓的成都草堂。相信去过的朋友都知道,所谓草堂,其实也是个不小的庄园。在这段时间,已经有了名气的杜甫受到了当地官员和文士的优待,草堂也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再扩建。杜甫的生活,渐渐宽裕起来。
不得不说,名气有时候真的很重要。这时候的杜甫开始和当初的李白一样,四处写诗,获取润笔。有时候是果树的树苗,有时候是竹子,没多久,草堂已经是有一顷竹林,好多果树的小农场,杜甫完全自给自足,虽然比不上当年的富二代生活,可是毕竟生逢乱世,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非常地小资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拿初中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反驳。没错,杜甫确实遭受了这样的自然灾害,可是在风灾雨灾面前,谁能保证不受灾?至于房上的茅草,我郑重地告诉你,唐朝社会的经济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繁华。打个比方,直到宋朝,才做到了绝大部分县级行政区的主城区拥有砖土结构的城墙和城门,在唐代,很多县城的城墙都是篱笆!而且,唐朝的江南、岭南地区有大片大片的无人区,里面住着各种与亚马孙印第安人一样的土著居民。在当时,房顶能放三层茅草,已经是小资得不能再小资了。
于是,杜甫开始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他的窗户可以看到西边青藏高原的雪山,门前停靠着前往长江下游的小船。这样的生活,我想就是现代人也会羡慕。有事没事,他也会出去随便走走,正好高适这段时间也在成都,两个人也算有个伴,时不时地相互寄信写诗,一起旅游。
这段时间,杜甫的诗作,也显得非常轻松明快。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虽然说秋天的雨水有时候让他觉得寒冷,还让屋子漏雨。但是春天的雨水就不一样了。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最最有意思的是,四川,是李白的故乡。杜甫也曾经在李白去过的地方游玩,虽然说这时候的李白已经离开四川很久了。杜甫甚至畅想,有一天李白想回家了,回到四川,可以和他一起在这里隐居下来。
然而,日子日渐安稳和富足,已经是暮年的杜甫真的就此满足了吗?当然、显然不是,作为一个儒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心中必然是不快的。
这就是所谓的盛唐精神,无论身处窘境还是顺境,心中都不忘自己的梦想——济苍生、安黎民。杜甫是这样,李白也是这样,高适、岑参、王昌龄都这样。在李白杜甫两颗巨星的周围,无数的繁星共同照耀着这个璀璨的盛唐,他们的光亮,就叫盛唐精神,光传播的媒介,就是盛唐的诗歌。
差不多就在这段时间,某一年春天,杜甫来到了成都的著名景点武侯祠,也就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古人习惯叫某某祠某某庙,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成都诸葛亮纪念馆。
诸葛亮的一生,即使没有《三国演义》的吹嘘,旁人看来也非常地传奇。一个隐居在南阳的青年,慢慢地打出了名气,在徐庶的推荐下,堂堂一个小军阀刘备亲自前往他的草庐,向他请教天下形势。后来曹操带着政府军(确实是这样,曹操才是政府军)来了,也是他到孙权那儿谈的联兵抗曹。
后来嘛,刘备称帝,三分天下,白帝城托孤,数次北伐,病死五丈原,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从一个小军阀做到了割据一方甚至称帝,诸葛亮遇见了刘备,得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成为托孤丞相。虽然说北伐失败了,但是他毕竟努力过。
在唐朝,三国故事已经广为流传。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才二十八岁,而此时的杜甫已经将近半百,却只能过着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生活。诸葛亮后半生那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惨烈壮举,怎么能不牵动杜甫的诗情呢?
于是,杜甫在成都最有名的作品诞生了。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好,请问诸葛亮的纪念馆怎么找啊?哦,成都城外,柏木最为茂盛的地方就是了。(“谢谢啊。”“不会。”……有没有一种《半岛铁盒》的即视感?)青青的草色映照着台阶,呈现着自然的感觉,隔着重重树叶,依旧有黄鹂在歌唱,给人感觉那么地徒劳。就像诸葛亮一样啊,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频繁地询问天下大势,辅佐刘备开国,又辅佐刘禅治国,他两朝元老也确实是用心良苦。可是呢,出征魏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不幸病死,想一想,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英雄流下眼泪啊。
富足的生活,反而让杜甫平添了更多的感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与其说杜甫是在哭诸葛亮的北伐,还不如说他在哭自己的梦想。到了这个时候,梦想已经开始变得奢侈,与其奋斗,倒不如好好哭一场,就当是祭奠那些年错过的大雨了。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像李白临危病重的时候偏偏江淮之间来了政府军。这时候,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也来了成都,他就是严武。
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巴蜀地区的军事首长严武来到成都草堂特地探望杜甫。这个人可不得了,当时,朝廷主力在全力进剿安史叛军,后方的吐蕃也成为防御的重点对象,所以朝廷给了严武非常大的自治权,让他全力组织防御。
也就在这年,玄宗和肃宗双双去世,严武被朝廷召入京城,由高适暂时替代他的职权(你看看,高适混得多好)。杜甫还特地写了一首诗为他赠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事态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代宗至德元年(763年),政府军剿灭了最后一支安史叛军,成功收复包括洛阳在内的所有失地。消息传来,杜甫兴奋不已,写下了平生“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当然了,只是嘴上说说,杜甫并没有真的动身前往洛阳,虽然他的庄园和田产在那里。但是举国欢庆之际,高适却摊上了大事。这一年,巴蜀与吐蕃的前线告急,接连几个城池陷落,让高适非常难堪。更有人说,高适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于是严武再次入川作战,在郭子仪的配合下,顺利击溃来犯的吐蕃军队,迅速稳定了局势,收复大片失地。而严武也是个略通风雅之人,行军打仗,也不免写一两首。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这首诗传到杜甫那里,连他都不禁赞叹。既然在四川了,两个老朋友免不了一起叙叙旧。当时,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已经大为削弱,像严武这样的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差不多就是小军阀了。所以这段时间,严武开始有了拉拢杜甫进入自己幕府的想法,他给杜甫寄去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鵕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应须直到使君滩。
差不多意思是说:你别整天写文章写诗,出来做做正经事,谋个一官半职吧,跟我混就不错。
杜甫呢,则给他回了一封信,也是诗: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
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
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
差不多意思就是说,干不了,谢谢。
然而,总是这样,就像李白最后经受不了诱惑和蛊惑加入了永王幕府,杜甫也在严武的一再劝说下成为了他的幕僚。其实本来杜甫想四处云游了,正好又得到了朝廷的征召,担任长安的功曹参军。这下,可以留在成都跟家人在一起了,而且有个正经工作。
不仅如此,严武还奏请朝廷,给了杜甫一个工部员外郎的编制(那时候叫供奉,也就是享受这个官职的待遇,但是在严武这干的是什么活,完全看严武的意思),杜甫成为了正式的朝廷命官。因为这是杜甫一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所以我们也管杜甫叫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