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700000042

第42章 罗钦顺的族论与谱论(1)

——以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

罗钦顺(1465—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因耻与议礼派张璁、桂萼同列,于嘉靖六年(1527年)致仕。里居二十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以心学立教,钦顺与之商榷,为学力排佛教,著有《困知记》。嘉靖二十六年卒,享年八十三岁,谥文庄。作为思想家,罗钦顺主张“气”为宇宙本体,反对心学,受到学者的重视。我还注意到罗钦顺之族谱序、祠堂记多系晚年致仕后的嘉靖时为泰和及吉安宗族所作,其中有比较丰富的谱论和族论,对于我们认识明嘉靖年间士大夫的宗族思想,了解明中叶泰和及吉安的宗族状况,是有一定帮助的。

罗钦顺之谱序所见宗族与修谱

罗钦顺著有文集《整庵存稿》二十卷,其第九卷为序,有十三篇族谱序文。为了了解罗钦顺笔下的泰和及吉安的宗族,也为了把握他的宗族思想的社会背景,我们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制成下表(见第401页)。罗钦顺的十三篇谱序中有十一篇是为吉安宗族所修族谱而作,其中庐陵一篇、泰和六篇、万安一篇、永新一篇、吉水一篇,半数是家乡泰和县的。另外两篇,一篇是江西临江府新喻县的,一篇是福建建宁府政和县的。也就是说,罗钦顺之谱序反映的基本上是泰和及吉安宗族修谱的情形。

从迁居一栏看,泰和及吉安宗族是在唐、五代、宋之际定居的。始迁族有官员,也有平民。始迁以来历世二十代左右,到嘉靖时这些宗族的规模一般是数千指,千指即一百人,数千指就是数百人。这些宗族历史悠久,规模不小。

族况栏表明,泰和及吉安宗族宋、明时代多有科举和仕宦者,有的官至侍郎、尚书甚至更高。具有文化和出仕者,也是这些宗族的特色。

修谱人中约半数为出仕者、半数为平民。请序者与罗钦顺的关系中,除因慕名请人介绍的三四例外,其他则是联姻、同里、同宗、同朝或朋友关系,而且往往有两种关系交叉在一起,说明关系比较接近。

从修谱情况看,泰和及吉安宗族宋元时代多有谱牒,元季因兵燹亡残者为数不少。明初一般新修族谱,至嘉靖年间又进行续修或重修,而且要锓梓公之于族,以广流传,以宣教化。永新甘氏甚至“谱成告庙,人授一帙”。

谱名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吉安的十一个事例里标明“重修”的达七例,与“修谱情况”一栏所记内容相符;二是除一例名为“通谱”外,皆是“族谱”,证之宗族实况,钦顺所序谱牒的确是宗族之谱,也说明“族谱”名称的流行。

罗钦顺的谱序正是为上述世家大族所写,他的宗族思想也是与他们的对话。

事实上,罗钦顺还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八十岁的高龄为本族续谱,并写下了《重修罗氏宗谱序》。据谱序可知,宋绍兴间,罗氏有自豫章来官泰和者,遂留家邑城东阙城,自阙城分徙闽、楚,世久而族蕃。其族谱先世尝两修,弘治甲子(十七年,1504年)乃父又续修,钦顺事隔四十年而重修。罗钦顺宗族与前述泰和及吉安宗族的情形基本一致。

罗钦顺谱序中的族论与谱论

罗钦顺对于世族的形成和维持进行了探讨。他在《上模曾氏重修族谱序》有专门论述,该序开篇即说:“语世族之盛,大率有三:源流深长,枝叶蕃衍一也;簪组蝉联,墙屋华润二也;才贤辈出,猷为克敏三也。三者之中,才贤为之本,苟有其人,则所以维持之者有其方,光大之者有其实,其实为江乡之所推重,岂直蕃衍、富贵云乎哉!”总结世族存在的三个原因:一是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二是出仕不断、经济富裕,三是众多有才华、贤德之人立志奋勉。而第三条为根本,是当地衡量社会声望的依据,不止讲前两条的蕃衍、富贵。在该序的最后部分,他进一步申论:“夫族之盛也以人,即是谱而观之,维持之方,光大之实,曾氏世有人焉,概可见矣。然余之望之也,岂不欲其人人皆为才且贤乎!夫富与贵身外物也,得之不得有命,人人有贵于己者,求则得之,诚于所不当为者,赧然而不为;所当为者,奋然为之如弗及,所谓猷为之克敏者,孰加于此。隐亦此道,显亦此道,身安而用利,伦叙而家肥,职修而业广。将其族,其盛也庸有既乎!”认为曾氏修谱即是族人有才贤的表现,希望其族人更加努力,人人向上,族盛不成问题。钦顺寄语殷殷,盖因曾、罗同居上模,世有联姻,其曾祖母、母亲就出自曾族,骨肉之情,自有厚望。

关于人才与族盛的关系,罗钦顺还有说明。他在《雷冈康氏族谱序》指出:“子张子有云:‘子孙才族将大’。夫所谓才者,必其智足以知所当务,其志又能汲汲焉为之。君子之所先,莫大于文行,诚能汲汲焉用力于此,将所以大其族者,不亦有余地乎?莫非文也。而谱牒亦其一事,凡族之谱牒,非有才子孙出,盖亦莫能修之。谱牒不修,则本源弗明、昭穆弗辨,仁孝之道、雍穆之风鲜不微矣。前代虽有显者,其亦不复接于耳目,又安知践修之责之在于我,求其能免于卑陋而聿进于高明,岂不难哉。故善观人之家族者,即其谱牒之废举,而其昌大与否亦自可见。”将族人有才,归结为用力于“文行”,“有行以为本,有文以为华”,族可光大。认为修谱是才子孙当行之事,以维持仁孝之道、雍穆之风,使祖先的“风声事迹”呈现出来,教育子孙克承家风,光宗耀祖。提出看一个家族昌大与否,观察其谱牒之废举即可。关于仁孝之道行之于宗族的重要性,他有所论述:“夫仁孝之德,人心所同,保族亢宗,必此为务。苟能推一念之仁达于其所未至,则所以视祖宗之遗胤,自不容于不亲,有和睦而无乖争矣。推一念之孝,达于其所未至,则所以行父母之遗体,自不容于不谨,有善美而无邪辟矣。”而子孙承先启后才可以维持族盛,他又说:“凡故家大族,愈久而愈盛,非偶然也,必其作于前者功德有可称,足以为敷遗之本。承其后者,又能敦诗书饬行检,勤生务实,得所以引之之道,故宜历世绵长而繁衍昌大,有加无已也欤。”故家大族历世绵长而繁衍昌大的关键在于有祖先功德传世,子孙能够在“文行”方面“敦诗书、饬行检”,加上“勤生务实”。

罗钦顺较多地论述了族谱的功能,首先他认为修谱可以保族。前引钦顺所说,观察一个家族之谱牒废举即可知其昌大与否。他还指出:“世久而族蕃,谱不可无作也。谱作而源委明,昭穆辨,戚疏之分著,显晦之迹彰。一展阅间,必将惕然有动乎其中者。仁让之行、诗书之业,相与敦其所未厚,廓其所未宏,则于前为有光,于后为可大,此谱之所系未可轻视也。故凡有志于尊祖厚族以大其家者,未尝不以谱牒为重。”把族谱作为强化仁让之行、诗书之业的厚族大家手段。并批评一些名宗大族对修谱不重视,他说族谱“有作于前,有续于后,斯其族为有人矣。世之名宗大族承休席宠,岂无才且智者,杰出乎其间,然所致美以夸耀一时,不过服食舆马宫室玩好而已,至伦谊所系如谱牒之类,求其有能究心焉者,指其可多屈乎?”名宗大族把心思用在谱牒者还不很多。当然,如同前面叙述的,宗族强盛不仅要修谱,更在于有人。罗钦顺在《中塘张氏重修族谱序》指出:“夫君子之作谱,盖本于尊祖睦族之心,而以维持久远无穷之计,然而犹虚器焉,族者所以睦者人也。”罗钦顺还把修谱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他认为:“王化必自睦族始,而睦之之道,亲以恩亲,分以义正。自宗法废,而宗无所统,犹赖世之仁人君子作谱牒以联属之。”?所谓“王化”,即儒家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是通过睦族开始实现的,而睦族在宗法制废除后,要靠谱牒维持。他在《义城黄氏重修族谱序》中也说:“盖闻人道莫大于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宗法既废,而收族之要,惟赖谱牒而已。”他还具体指出族谱的收族在于可使族人一同而相爱:“夫君子之作谱也,其心诚厚于仁,非以为观美也。万支一本,万派一源,视万犹一者,君子之本心,而谱者所以会万于一也。凡族之有谱,将俾观者皆知其本源之同,而辨于支派之异,虽异而同,则恩不可以不笃,虽同而异,则分不可以不明。其相爱也,有恩而相接也,有礼则宗法虽废而其族之所以睦,亦将无异于先王之时。盖谱之所系其重如此,而可以无作乎!”族谱所系,事关王政,自然重要。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是“人伦之明,风俗之厚”,他说:“族之有谱,所以著本原,详支派,别昭穆,辨亲疏。人伦之明,风俗之厚,实惟有系于此。故自昔知礼之君子莫不以谱牒为重,前有作矣,后必从而续之,凡以为久远无穷计耳。”通过罗氏谱序,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当时族谱文献学方面的一些情况。关于族谱内容体例,《曲山萧氏族谱序》增修,“惟于谱后别为事迹志,具载族人之显者本末及所得累朝诰敕,至于祠宇、祭田有关萧氏世德者,皆附录焉”。该谱除世系外,有《事迹志》和附录。《事迹志》当是借鉴志书体例。《南安林氏重修族谱序》介绍是谱:“首姓原,次世系图,又次世传,以及衣冠图、恩命录之类,凡十类,为一卷,卷如其类之数焉。”该谱分类有十项之多,比较细致。关于族谱的书例,《中塘张氏重修族谱序》说:“凡其生卒之岁月,娶某氏,葬某地,子男女几人,各详注于名字之下,而阙其所不知,可谓慎矣。”?详于族人履历的记载。《永新甘氏重修通谱序》指出:“自签判始,每五世为图,一如欧阳氏谱法。然犹溯及钤辖,列书其世,以识其所自来。至十六世而别为六堂,子孙益重,则堂各为图,以便考览。或徙居他处,赘入他姓者,皆谨书之,名之曰通谱。”记载了通谱的编修方法。《重修罗氏宗谱序》还论述了家谱与国史的关系:“史为国谱,谱为家史,谱史之相为重。”此外,泰和宗族还兴五世图之作,如罗钦顺为人写过《上模曾氏五世图赞(有序)》、《秀溪张氏五世图赞》,后者为房谱。

明中叶的升平之世,促进了族谱的续修。罗钦顺指出:“窃惟文物之兴坠,虽系乎人,然其机未始不由于世道之升降。当元氏之乱,上下分崩,史多缺文,族无完谱。比国初平定,虽有贤者拾残补缺,惓惓焉不遗余力,然亦安能遽底于明备乎!迨兹累世隆平,文教洋溢,不惟朝廷之上遗文坠典一皆讨论修饬,以成焕乎之治。至凡民间族谱家乘可以昭先德垂后规者,或开其源而未竟其流,或但为一人之私藏,而未为一族之公器,亦往往旁收博采,灿然成编,锓之于梓,而公之于其族矣。虽然族之大贵乎保之有道,时之盛贵乎出而有为,保大乘时之具,非诗书礼义何以哉。”与修谱同时,一些宗族还有其他建设,前引《曲山萧氏族谱序》附录所增为祠宇、祭田有关宗族制度的内容,说明宗族制度的发展。《书院罗氏族谱序》说该谱修纂者尔辅“尝置祭田、学田及役田,皆所以维持宗族子孙久远之计”。?重视设置族田。罗钦顺也曾赞扬设立义田,希望“树之风声,以耸动四方”。

罗钦顺的宗祠祭祖论

《整庵存稿》卷二载有罗钦顺的三篇祠堂记,藉此我们可以考察当时宗族建置祠堂的情形和罗氏对建祠的看法。

其一,泰和西平胡氏祀先堂的事例。据《胡氏重建祀先堂记》可知,胡氏有旧堂,族之显者,镇江通判学固鉴于“敝且隘,上无以妥祖考之神灵,下无以容子孙之拜起”。于是进行改作,首捐俸金五十两倡导。族人端威身任其成,根据族人的财力平摊,凡成年者各以比例出钱,又筹资一百五十两。胡氏以二百余金,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建成一座堂四楹、寝室二楹、带有廊庑厨库的祠堂。该堂“宏伟高明,加于旧数倍”。罗钦顺为胡氏甥婿,当胡氏请其为祠堂作序时,欣然命笔。

罗钦顺在记中对祭礼有一段重要论述,反映了他的祠堂祭祖观念。他提出:“窃惟古礼之幸存于今,才百什之一二,其涉于形器者虽可概举,至于精微之深意,知之明而处之当为难。姑以祭礼言之,如伊川程先生所行,则岁周于远祖;如晦庵朱先生所定,惟时举于近代。二先生皆命世之才,礼学之宗,而其所出乃不同如此,有志于礼者可不审乎!今吾乡大族往往皆有祠堂,祭礼之行,各有所受。盖周及于远祖者,近代之祭颇略而不专,致隆于近代者,远祖之祭或废而不举,揆诸人情皆未安也。夫合族以居,昭穆素辨,生同出于一本,心同萃一堂,则自始祖而下,岁事之修,宜有不容缺者,其自祢而上以至高祖,则当各随所继而于时祭每致谨焉。庶几远近有伦、恩义兼备,虽不能尽合于古,亦当无大谬已。然区区之见,未当就正于有道,今通判君方致镇江之事,进阶奉训大夫以归,其族人又多读书知礼,幸相与参酌余言而审处其当,使礼之行而乡人颂焉。曰胡氏祀先不苟如此,则岂不有以增于斯堂轮奂之美,而垂永世之规哉!”由此可知,罗钦顺是把祠堂祭祖作为礼制讨论的。他认为程颐主张祭远祖、朱熹主张祀近祖均值得重视,在泰和大族建祠堂普遍,所行祭祖礼受到程朱影响而各有不同,不论强调祭祀远祖或是近祖,均有偏颇,不符合人情。他主张始祖而下的远祖当岁祭,高曾祖祢近代祖先由其子孙时祭。如此兼顾了远近恩义。罗氏也知道他的主张不能尽合于古礼,且未同研究礼学的人讨论,但是他仍然提供给建祠者参考,并被采纳。罗氏还把这一礼学实践,视为垂永世之规,表现出相当的自信。罗氏之所以提出折中程朱的主张,既是保存二者的精微之深意,也是从人情出发制定礼仪,坚信无大谬。

其二,广东肇庆高要陆氏祠堂的事例。据《清塘陆氏始迁祖祠堂记》可知,陆氏世居高要大路里,宋季之乱,文镇始迁清塘。文镇死后葬大路里的蛇州冈,有腴田二百四十余亩供祭扫。明代族人陆汝为“既谢灵璧教事而归”,率其族人创建祠堂,祭祀始迁祖文镇。陆汝为向族人提出:“礼严报本,有如府君(指文镇)功德,子孙盖百世赖之,祭之岂可不以礼?家无祠而祭于墓,如礼何?”受到族人赞成,于是在弘治辛酉(十四年,1501年)建成墓祠。“堂六楹间,有门有序,其制高敞宏深”。每年清明节祭祖,“族有大事则亦于此祭告”。该墓祠是始迁祖祠堂,墓祭始迁祖汉唐以来已成习俗,但是建墓祠祭祀始迁祖尚有争议。罗钦顺在记文中有三处对该祠加以评论,一处说祠始迁祖是“盖以义起者”;另一处讲“斯祠之建,诚可谓合于义矣”;再一处认为文镇享受子孙祠祭“礼亦宜之”。看来罗氏也认为该祠并不合于古礼,而主张礼以义起,可以从权处理。罗钦顺与陆汝为“尝有科场之旧”,故从其请而作祠记。

同类推荐
  •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本书对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全书共分七章,包括崇7文化、古代创世观与生殖崇拜、神话的结构和考证、来自生命科学的启示、男性动态周期等。
  • 祝酒词全集

    祝酒词全集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介绍了不同场合的祝酒词,内容包括:生日祝酒词、婚宴祝酒词、社交祝酒词、庆典祝酒词、职场祝酒词、商务祝酒词、政务祝酒词、节日祝酒词等。
  •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向扛起民主教育的大旗,教书必须育人,培养学生做心灵的、王人,促进学生自育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管理班集体,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变自我,超越自我。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900多节公开课。马来西亚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孔子,他就是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
  • 悦读MOOK(第十八卷)

    悦读MOOK(第十八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热门推荐
  • 王俊凯,你可知你收走了我的心

    王俊凯,你可知你收走了我的心

    他心里爱着她,却因为恶人的假言相劝。他,一次次地伤害了她,殊不知她收走了他的心,他却自愿放开了她
  • 方圆,几里

    方圆,几里

    韩夜阳:我淋过最大的雨,是那天你在烈日下的不回头。白筱:其实转身后我有哭泣,只是不想让你明白我到底有多爱你。严楚:结婚的时候,也给我一张请柬吧,你开心的,难过的,生气的,可爱的,温柔的样子我都见过,最后我就想看看你不属于我的样子。林洛荨:即使你满身污秽如刺猬,仍有我伸手拥抱无忌讳。吴枭:即使再伤痛也应该笑着说放手。许洁:也不是非你不可,少了你我又不是不能活。愿你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永记你们低调却灿烂的青春,路走的远了,勿忘初心,别让心里的雪花覆盖了你们来时的步伐。
  • 魂魄战尊

    魂魄战尊

    魂界大的能统领,魂魄大陆,这里的人们都修练叫:魂魄的东西,修魄境、魂狮、地魂境、天魂境、魂魄境、魂灵境、王魂境、皇魄境、皇灵、魂尊、魂圣、战尊。四大神兽被龙云天给觉醒了,后来跟龙云天融合在了一起。
  • 生化世界

    生化世界

    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进化,人类想要活下去,依靠的只有自己手中的武器,自己的体力,速度,以及活下去的毅力,加油吧,明天一定要活下去。
  • 隐婚蜜爱:谢先生,求放过

    隐婚蜜爱:谢先生,求放过

    海城第一权贵谢家大少又要结婚了!蛇蝎美人,哑巴天后的唐维维再次成为广大妇女炮轰的对象,然而,谢家大少天煞孤星,命硬克妻,只说没一个人敢去抢婚。海城老少爷们茶余饭后更是围在一起下赌注,只道谢家这个媳妇也是过不了新婚夜。五年异地恋,纯情又温暖,哪知是一场阴谋!一场车祸,浴火重生,绝艳归来。黎夏,这个两年前横空出世的全能艺人,第一次来到海城,被不近女色的谢家大少从发布会现场强势掳走!“谢先生,你认错人了。”黎夏双手抱胸,幽幽地叹道。“认错人?”谢东霆轻笑出声,“那我要试了才知道。”
  • 非宠不可:腹黑总裁约不约

    非宠不可:腹黑总裁约不约

    夏城所有人都知道,顾朝夕无法无天的宠着一个女人,宠到人神共愤的地步。只有她明白,他决定放纵她,乐于养虎为患,就是要看看她的本事,能把他逼到哪一步。“我等着看你搞垮我的公司,等着你毁了我。”男人张狂霸道的攻城略地,她心里有别人又怎样,不仅要在她身上烙上自己的印记,还要她痛的永生都不能忘记他。她寸寸退让,他步步紧逼,直到她躺在手术台,他却挽着另一个女人进了教堂。四年后再聚头,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望着男人错愕的表情,她满意的拍了拍肚子:“这里,还有一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惊芒诀

    惊芒诀

    惊芒诀是以光的负面“芒”为蓝本的玄幻小说,颇有小李飞刀的特色。一剑出则生死立断一剑出则高下立判试想一下,当光锋利了会怎么样?会不会瞬间穿透一切!当光炽热了会怎么样?会不会立刻焚灭万物……一切尽在惊芒诀!
  • 茕影

    茕影

    作品主要讲述一个男主与两女主之间的爱恋,内敛的含情却又带着刚毅,架空情节,有着唯美的意境,与跌宕起伏的情节。剑侠武侠与爱恋,有着甜美纯净两小无猜的情感又有着虐恋。
  • 超越不了的爱

    超越不了的爱

    王子鸣,超越贸易有限公司老板,因被骗走巨款,公司经营举步维艰,面临破产。王子鸣心灰意冷,但女友小薇对他不离不弃。在王子鸣走投无路时,一场车祸让他离奇获得了超能力。但经过手术后王子鸣面目全非,他改名汪归来,重新回到超越公司。公司此时经过小薇的打理成功转型,逐步走上正轨。汪归来成功应聘公司的职员,他想法设法接近小薇。原来自他失踪后,小薇一直苦苦寻找,现在依然单身。小薇遭到王子鸣所欠高利贷公司的追杀,汪归来运用超能力保护,使小薇一次次化险为夷。汪归来对小薇表达爱意,但小薇不为所动,其实她爱的还是王子鸣。但此时的汪归来能量即将耗尽,生命再一次受到挑战。
  • 兽炉香消君不归

    兽炉香消君不归

    远古时期,洪荒伊始,有四大兽,为神,其中青龙高傲,白虎鲁莽,玄武阴毒,唯朱雀最为残忍,日日以人为食……昔有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后斩玄武,收青龙,除白虎,降朱雀……吾乃上古神兽朱雀,谁人敢造次?你即是重生千万次也丝毫逆不了你这残忍性子。御烬已死,昆仑泉竭,只愿你我永世不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