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300000018

第18章 西方译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2)

所谓的“直译说”在传统的意义上原是相对于“意译说”而言,但形式主义者却从形音义的层面过分强调其中的语言要素,却忽略了“直译说”在文化层面的合理与合法性。巴斯涅与列夫维尔认为,植根于两种文化之中的源文本与宿文本其“元叙述”(metanarrative)方式抑或“核心文本”(central text)都会体现该文化中的某些基本价值信条(beliefs),倘若两种文本在这一点上越接近,则由于文化本身的贯摄与渗透作用直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说,直译的文化动因应是作为民族文化内核的基本价值信条,宿语与源语在这一点上倘能做到“深层通约”,则直译便是题中应有之意,此时如果再在诸如直译/意译之类的问题上纠缠就显得毫无意义。换句话讲,是否直译其前提是两种语言之间其文化内核是否存在“深层通约性”,倘是,则直译,倘不是,则意译。张隆溪曾经指出:“要能超越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歧异去认识东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传统之中所存在的共享、共通与共同性,只不过通常所认识到的共同性在所有的理解与阐释过程之中倒往往以歧异出场的方式体现,这当然也包括美学经验与文学批评之中所表现出的诠释歧异。”【2】这番话其实只是中国“和而不同”之哲学观的一种阐释学疏解,但其中所提到的“共享、共通与共同”这三大特性却是对直译理论深层通约性的最好界定,这于我们理解上述观点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至于“功能等值说”则与传统译论所强调的“信”(faithfulness)这条标准藕断丝连,追求“功能等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追求“信”,但是在语言学范式里,其理论视野因为囿于“信”与“等值”所谓的语言层面,却忽略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动态应和关系,换句话讲,翻译之所以存在本来就是为了满足文化以及隶属于这种文化的各个族群和个体的需要,因需要不同,翻译就得进行相应的调适,因之其功能也必然有所殊异,这就必然与源文本所载荷并植根于其中的源语文化产生某种程度的疏离,这样一来,对于“信”或“等值”所谓的信仰与追求便被自然地消解,故此白居易当年“文章合为时而作”的主张,只需易“文章”为“翻译”,便在这里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涵义。毫无疑问,对于“功能等值说”的文化诘难必定导致关于“等值说”的文化反思,因而在译学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之下,其内涵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巴斯涅与列夫维尔在两人合作编成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引言”中便就“功能等值”提出了如下的定义:“(等值)即指宿文本在宿文化中发挥或承担其功能的方式应与源文本在源语文化中曾经发挥或承担过其功能的方式一致。”【3】显然,这个定义所具有的内涵已经不同于“等值”概念传统的内涵,在这个定义所设定的理论框架里,为要获得所谓的“功能等值”译者无疑会要对源文本进行适时的文化整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视野的观照之下充分地满足“功能等值”概念现在所具有的全新内涵。其实,不同的文本所具有的不同的译本在某种文化价值系统的迁移渗透之下其功能肯定大相径庭,因译本对象不同(如前引《格列佛游记》的儿童读本)以及源文本在本土的文化定位不同,译本所应承担的功能也就不同。比如,玛库拉(Vladimir Macura)在“Culture as Translation”一文【4】中即援引19 世纪捷克文化“克隆”(cloned)德国文化范型这个例子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个个案分析中,我们看到翻译的功能在当时的捷克几乎与信息的传输毫无关系(而人们却多认为信息的传递正是翻译得以存在的唯一理由),因为当时的捷克读者都能读原文,对于译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要求。翻译在当时之所以存在,其主要的理由是要让译本成为一种手段抑或工具,借此捷克这个新诞生的民族可以“证实”(prove)自己、验证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可以载荷原本用德语这种强势语言可以载荷的一切东西。当年尼耶雷(Julius Nyerere)曾用斯瓦希里语(Swahili)翻译莎士比亚,正与此异曲同工,显然,翻译在这里已经超越信息传输的传统职能,从而具有了获取文化权利的全新功能。同样,森古蒲塔(Mahasweta Sengupta)也在自己的“Translation,Colonialism and Poetics:Rabindranath Tagore in Two Worlds”一文【5】中借用泰戈尔的“自译”(auto-translation)现象说明了面对强势语言的压力翻译的功能调适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泰戈尔之所以选择“自译”这条道路是因为翻译可以“模仿”强势语境。回顾泰戈尔的文学创作过程,可以看出英文和孟加拉语是他的两种创作语言,但两种语言的创作风格却大相径庭,而他之所以选择英文创作是因为他十分明白,自己能否在英国、美国或者欧洲大陆博取声名,或者说这些英语国家是否会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主要的前提是看他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用英文创作并以此契合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权利结构,然后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是,泰戈尔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其声誉是“丰于名薄于遇”,因为他的英文作品能够深契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权利结构,并以此认同英语文化,因而使其在英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可是一旦他在一战期间挺身而出并公开发表演讲,激烈地抨击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国家民族主义潮流的时候,他在英语国家的声誉便很快下降,而更为严重的是,泰戈尔基于欧洲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范式调整自己的英文文学创作(抑或译作),这便使自己的才智发挥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而失去了一位天才诗人应有的睿智、情致和“诗感”(sense of poetry)。

总之,“译学研究”这门学科目前在世界各地正以强劲的势头向新的世纪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尤以90年代为代表),西方译学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这场革命标举范式重构的大旗,以文化转向、理论渗透、学科整合为特点,简而言之,正是做到了德里达所谓的“视野融合”,一方面告别传统的“翻译语言观”转而将翻译视作文化现象,微观的结构描写已经让位于宏观的结构阐释,一方面注目于宏观体制化的权力结构及其从中衍生而出的微观层次转移。因此西方某些译学研究者甚至公开声称,90年代的译学研究正在经历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其时各种理论模式层出不穷,各种规则体系常出常新,新的学术共同体已逐步形成,人们熟矜的研究传统由于相邻学科的整合渗透也在明显转型,这表明译学研究的新型范式已经得以逐步确立。比如,德国哥廷根学派从认识论意义上指出“文学翻译即是文学作品阐释的翻译,它将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既是某国文学语言的一部分,亦是一种文化活动,必将有贡献于该国文化遗产,并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6】弗兰克(Armin Paul Frank)甚至呼吁建立一种译学研究的整合理论,这种理论无需从别的体系派生而出,亦不具思辩性质,只需具备“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所透溢而出的那种特别的精神”【7】。在加拿大,译学研究正向“文化身份的认同”这个问题推进。殖民主义、双语文化、民粹主义、文化遗产、弱势文学体系以及性别角色等问题已登上译学舞台,为当代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索契机。与此同时,美国传媒的国际化正逼使译学“分心旁鹜”,认真探讨传媒所传递的文化渗透力量,而传媒学者也正在转向,试图从译学研究中获取本学科所急需的学术洞察力。学术共同体由分到合,殊途同归。范式变革拓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科学品位,当然同时也深化了译学研究的思想力量。知识、思想、学术刷新了范式内容,使当代译学“自成高格”,为在21世纪纵横捭阖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原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6-10页)

【1】Bassnett Susan.&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

【2】Zhang,Longxi.Tao and the Logos:Literary Hermeneutics,East and West.Durha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191.

【3】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8.

【4】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64-70.

【5】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56-63.

【6】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84.

【7】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84.

同类推荐
  •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很努力,但收获寥寥;我们可能很执著,但前途茫茫;我们可能很用情,但总被情伤;我们可能很真诚,但总被雨打风吹去。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有人因此颓唐,有人因此慌张。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问题。改变内心的纠结,关键在于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因此,本书汇集了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林语堂等数十位国学大师的慧心妙语,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当下的人提鉴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的肯定、对欲望的清洗、对幸福的珍惜。将人生感悟、生活经历、智慧心得与读者共同分享,在喧嚣的社会中,为自己找寻一个人生的方向。
  •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北国卧龙(耶律楚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本书讲述了中国几条主要水脉的历史和现实,其中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带您走进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国江河。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 的自然生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别具一格 的重要历史地位。
热门推荐
  • 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幺幺贰叁

    幺幺贰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碧水蓝天与人情冷暖,恰巧不是今天这般棱角分明,归根结底,现实依旧是遵循了几千年规律的现实,只是我们在规律中的认知变了。在贾杨李那片村落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当年我们还理解不了的事情,直至今天回忆起,依然只能够一知半解的靠着逻辑去记录那些人,在我们眼中经历的事。比如,很多人的命运在娘胎的时候就被度过了艰难的抉择期,是留还是流。留下来的都是侥幸的,流下来的也是侥幸的。
  • 再续渊缘

    再续渊缘

    花千骨的后代无意找到了什么?他们之间发身了什么?结果会怎么样?花千骨会回来吗?
  • 豪门蜜宠:老公,太嚣张!

    豪门蜜宠:老公,太嚣张!

    她从天而降,一不小心砸中了他。从此,他成了她的大债主兼减肥教练。减肥前的她想着怎么偷吃,减肥后的她让他想着怎么偷“吃”。“啊,又要来啊,不行不行,浑身散架了,歇会歇会,歇会再战。”她喘息着,丝毫力气都提不起来。奈何某人淡定的扫了她一眼,一点也不懂怜香惜玉。“就这点本事?继续。”
  • 月亮的骑士

    月亮的骑士

    分离,是为了重逢。一遍遍记起你的名,忆起你的脸。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同情。只是对他来说。多年以后,别来无恙。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尊武极夙

    尊武极夙

    以生命之水的第二次现世,牵引出场旷世的战争,一段浅浅的爱情从中而生,是追随命运的轮回,坠入新的纷争,还是打破法则的界限,重新来过,一切都是未知....
  • 末世重生:独宠丧尸王

    末世重生:独宠丧尸王

    突如其来的末日浩劫,暗藏的诸多秘密组织由一本书而引起的事故,暗藏杀机起因是何?结果又是何?请尽情期待(本书纯属虚构)
  • 修真第一祖仙

    修真第一祖仙

    传说,世上存在的万物生灵原本都是永生的。传说,有两位叫做天、地的强大生灵,结束了永生时代,立下六道轮回掌控生死。传说,目之所及之物,心之所想之灵,皆可以修炼成仙,一口空气也有着升仙的机会。传说,传世仙道是诸仙留下的,他们曾和天地立下互不侵犯的条约。传说,大地有名曰东荒,新的传说!便从一个名叫沐玄的少年开始!
  • EXO之BabyILike

    EXO之BabyILike

    这本书是在贴吧里面转载的,原作者已经授权。所以没有抄袭。这篇文不仅有众人照顾金妮妮还有灿白勋鹿繁星各种秀恩爱。还是写的哥哥们当明星的文,行星饭们的敌人金英敏也会出现,各位千万不要把这篇文章当成真的。写着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