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死玫瑰”很快开张了。虽然枯萎的玫瑰花售价不菲,但由于具有奇妙的用途,所以自从开张之日起,店里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很多外地的顾客也通过各种方式要求米毛代寄枯萎的玫瑰花给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而那些收到死玫瑰的人,多半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更有少部分人良心发现,再次破镜重圆!因此,顾客们不仅乐得掏钱,而且对米毛心怀感激,都说这家花店开得好。
创意来自于生活——米毛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儿。创意不是高等数学,实践证明那些过于复杂的东西,往往是效益有限甚至根本就是负效益的。创意需要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细心观察、用心体味。那些建立在对自己的生活有所了解下的创意,往往是容易操作、容易实施的创意。有了这样的创意,即使没有风投敢兴趣,你自己也完全可以起步。那些动辄需要数亿元投资的创意,虽然前景诱人,但普通人最好连想都不要想:一来它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商,二来它成功的机率一向很低——低到了有史以来都没成功过几例的程度。
4.复制成功也是成功
一样米养百样人,有人打铁,有人撑船;有人酿酒,有人榨糖……成功并不能够复制,但成功的经验绝对可以借鉴。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曾在清华大学演讲)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是昔日“打工皇帝”唐骏的畅销书。尽管受“学历门”影响,唐骏早已不复当年的光辉形象,但关于其成功,仍是不可质疑的,毕竟是上过“中国财富500强”的人物。
我曾在早先的一些书中提出过一个与唐骏针锋相对的口号:谁的成功可以复制?很多大师级的学者也一致认为:成功不可复制。因为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以及促成他们最终成功的各种软硬件条件。而其中的一些方式或某些条件,往往又是别人不能轻易模仿或者说是绝无仅有的。人的性格、环境、智商、情商、机遇、身份都不一样,怎能拷贝成功?如果说成功有规律可循,那么便是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比如著名影星成龙,他的演艺道路初期一直是以模仿李小龙的功夫片风格出现的,但并没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低谷阶段,成龙甚至不得不跑去澳大利亚找工作。直到1978年《蛇形刁手》问世,成龙在片中诙谐幽默的武打风格才为他的事业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机。成龙迅速走红,有趣的是,有了自身特色的成龙却被观众们称为“李小龙第二”。
但你千万不要据此认为成功真的就不可复制。在演艺界,也包括文学等领域,成功若许真的不可复制。但在商界,复制成功的例子却数不胜数。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买可乐时,你一定非买可口可乐吗?如果你还不至于渴到发昏,相信你一定会说:随便吧,百事可乐、非常可乐都行。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的配方一直被视为可口可乐公司的高级机密。但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机密又有多大意义呢?地球没了谁都得转,人类没有可口可乐照样得生活下去,而且生活质量一点儿也不会打折扣。抛开我们还有百事、非常等可供选择、替代,我们不是还有康师傅、娃哈哈等等吗?宗庆后如果一门心思地研究可口可乐的配方,他如何能登上当年的中国首富?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说:有一种创业叫创意。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离不开创意。按照犹太人的20/80法则,能够在市场开拓前期就看到商机并参与其中的人其实极少,那需要非凡的眼力和魄力。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永远只能跟着少部分人的屁股跑。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则指出:在一个新行业起步之初,能看到其事业前景者只有3%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确定你就是那3%中的一员,你就要学会复制此前这一行业成功者的成功模式,从而开创自己的成功模式。复制别人的成功,能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钱途。
说句不太负责但绝对行得通的话,在当今世界,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本,你根本不需要什么创意,你只需在工商局注册个公司,选好一个与吃穿住用行有关、人人都不离开的产品,然后在广大媒体疯狂打广告就行。只要你的产品不是太差,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是不难打开市场并将市场的大蛋糕成功切掉一块的。当然打开市场是一回事,能不能稳住市场又是另一回事。
对于那些资金不是很充沛的朋友来说,不妨借鉴李嘉诚当年的经历。
1957年某日,李嘉诚翻阅杂志时被一则简讯吸引:意大利一家公司开发出了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生产,目标为欧美市场。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但他也知道,厂家肯定对新产品技术高度戒备。按说,他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技术专利,但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他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到这家公司做了一名杂工。在厂里,他利用工作之便,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把塑胶花的生产流程全都看在眼里,并且记了下来。休息日,他还请厂里的技术工们吃饭,千方百计地套问他们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此后几年,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了上亿元的盈利,李嘉诚成了世界有名的“塑胶花大王”。
用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来形容,李嘉诚这叫“偷艺”。上大人孔乙己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我们无意替那家意大利公司质问李嘉诚,像李嘉诚学习,尽早走出财富低谷才是当务之急。
遗憾的是,模仿或许好模仿,但偷艺绝不是那么好偷的。中国人或许是最具模仿能力的民族,但很多人模仿来模仿去,却没能笑到最后,比如当初曾经红极一时的“红高梁”快餐(复制麦当劳、肯德基)。这也正如网友们所说:成功可以复制,但不能粘贴。一味照抄,抄到最后的结果往往只能抄到皮毛,浪费纸笔和时间。
的确,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是成功和赚钱。别把成功当科学实验,你没有多少学费可以交。再值得称道的失败也是失败,复制别人的成功也是成功。否则,你不如及时改行去做科学家。
5.没有船就借船下海
古人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智者借力而行,善用资源是人生的重要智慧。
——李焰(清华大学副教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下海”本是个地名,如今却衍变成为了全民皆知且高烧不退的热词。原因很简单:谁不想发财呢?尤其是最看不得别人富的同胞们。不过,也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曾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们:“同学们,你们不必担心就业问题,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有出息的人,会自己创业。就业是就别人的业,创业才是创自己的业!牛耕了一辈子地,最后非但没有一块地是自己的,还得被送进千家万户的厨房里……”
的确,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都应该去创业。但创业需要很多的条件,资金就是最难克服的困难之一。在这个以钱生钱的时代,想赚钱,你手里必须得有点儿钱。想下海,你手里至少得有一条船。那是不是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先造船呢?不是,我们可以先借一条船。否则等你的船造好了,海里的鱼也被别人打光了。
怎么借?如果说赚钱是一种本事,那么借钱就是本事中的本事。我们来看一位借钱高手的早年经历。
吕双辉是中国商业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源自于一次“倒腾”。
1979年冬,22岁的吕双辉乘手扶拖拉机颠簸了九天九夜来到深圳,开始“找饭吃”。起初,他去了一个废品收购站,才干几天就被店老板赶了出来,身无分文的他只好露宿街头。有一天,吕双辉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发现里面的施工队是家乡福建泉州的,于是上前操着乡音要求找一份活干。在答应了对方提出的只给饭吃、不给工资、不能住在工地等一系列苛刻条件后,吕双辉终于得到了一个做模板的工作。一个月后,工地完工了,他又没饭吃了。这样的生活,他一过就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