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相识、交往,不可能凭空地进行。总是因为某个偶然的机会,或者因为学习、工作等关系把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吸引到某一空间从事某一活动,由于交往的频繁往复,人们就相互认识了,也许这些就是缘份。如果你懂得珍惜这种缘份,学会利用这种缘份,那么你很快就能建立一个好人缘。
那么怎样把握好这种缘份呢?让我来告诉你一些好方法。
利用“老乡”关系。中国人有很重的乡土意识。住在某一地区的人们往往会受那个地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人情,从而孕育绚丽多姿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包括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等等,各地区的文化往往成为那个地区人们生命力、凝聚力、亲合力的纽带。
当我身处异地,忽然发现自己土生土长,跟随了自己、萦绕在耳边十几年的方言失去了交流的功能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再也不能用以前的那一套去和周围的人相处了,我必须“脱胎换骨”。我小时候对“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话很不理解,总觉得那是骗人的。到现在,当我在这个陌生的都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真的“读懂”了这句话。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当我们在异地碰上老乡时,共同的乡土文化会立刻把我们拉拢在一起,用自己的方言谈起家乡的山水人物,那是多么美好的交流时刻。所以,利用老乡关系建立人缘那是很自然的事。
当你身处大城市,初次和人打交道时,在适宜的场合,不妨问一下对方的老家。如果不期然果真碰到你的“老乡”,那你们的交往可以很顺利地发展下去,很快就可以找到有关你们家乡的话题。如果你的交际得力的话,你很快可以成为其亲密关系网中的一员,然后再利用他的关系,在他的引见下,你可以很快建立起好人缘。我国清朝时京都设有各地区的“同乡会馆”,这对初来乍到的“远方来客”是个极好的求助之地。在中国大城市的许多高校刚开学时,也常常会有各种形式的“老乡会”,借以联络感情,重温久别的乡音或者有困难时可以互相帮助。
应用“校友关系”。如果你大学毕业,掐指算一算,从小学到大学你可以有多少同学?按中国现在通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再加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本科,这16年的正规教育时间,按保守的数字计算,你的同学可能不下200人1200人,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但又请你仔细算算:这200人中,和你保持经常联系,具有良好关系的人又有多少?少于10人?10人?多于10人?20人?20人以上?也许这样一算,你自己都会觉得可惜,因为昔日几年、十几年前跟你一起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老师的教导下念着同一本书的“同窗”你可能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甚至他们现在在哪儿都杳无音信!
所以,同窗之情、同师之谊是很值得珍惜的。尽管十几年前的同学彼此见面时再也见不到小学时的纯真,初中时的意气风发;尽管彼此可能身处不同的社会职位,但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在几年、几十年前,你们在同一个小小的舞台——学校里扮演过同一角色:学生。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人物“典故”,谁能不为之兴奋激动?所以我有个建议:如果你有心,无论你现在的事业成功不成功,你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时间(一般是节假日,最好的时间是春节期间)搞一次同学会,当然组织筹备会花去很多时间精力,但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在同学会上,你可以追寻往昔的难忘岁月。虽然未必有“往昔峥嵘岁月稠”,但至少你们可以找回那段共有的美好时光。还有,如果你的同学建议组织搞同学会或请你参加,你务必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地参加。如果一时脱不开身而未能赴会,可能会成为你一生中很大的遗憾。而对你的人际交往来说,真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对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庞大的同学关系简直就是巨大的财富。因为大学一般吸收学生面广,在大学校园里,你可以接触到五湖四海的各具特色的同学,甚至世界各地的人,这对扩展你的知识面,撒开人际网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曾经有段时间,在中国盛行“读书无用论”,是说大学毕业没什么用,学历没什么用。但现在看来,学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从今后较长时期来看,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连带意识较强的日本,常常因为曾在同一个食堂里吃过饭——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校友们之间就会有一种亲密感。所以在学历至上的今天,在为自己争取有利的社会地位时,应大大方方地使用“××大学毕业”的学历证明。
在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搞清对方毕业于哪些学校。无论是大学、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只要能找到一个“同类项”,你就可以和他“合并”出许多谈话的话题。如果得知你和对方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就可以堂堂正正地介绍自己的系别、学历,开始与对方交际,而后通过他这个渠道也许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
不过,交往的对象不同,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学历挂在嘴上。因为在中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不是大多数,学历二字有时会成为使对方自卑的因素。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直接询问对方的毕业学校,如果看出对方不愿提起学历的事,就应有意识地避开类似的话题,即使对方提到学历的话题,在没有弄明白真正意图之前,不要轻易对此发言,可以先搪塞与此不相干的话题。
在赞扬对方毕业的学校时,一定要掌握分寸,要适可而止。如你称赞道:你们学校毕业的人真是厉害,不是身居要职,就是大公司的总裁。有时对方可能会抱怨道:那我都这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只不过是个科长!或者说:我小儿子是三流大学毕业的,难道他以后就不会有出息了吗?诸如此类的反击,会让你“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建立一个好人缘比较容易的方法是利用你现有的人际关系网,以这张网为基础进行“编织”,这样,你的网会扩大得很快,这就跟蜘蛛织网的道理是相同的。
8学会效仿他人
不论什么人,刚刚开始从事交际活动的时候,对交际方法、交际手段当然毫无经验。据说“学习”一词就是源于“模仿”。
古时候,学者或艺人在学习时,他们的前辈、师傅很少有直接传授知识、技艺的,而是要求学生、徒弟们在旁边看、听,效仿老师或师傅的做法,把他的知识、技艺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并不是说这些老师、师傅是如此狂妄自大,摆架子,不肯轻易泄露知识或技艺,而是他们深深懂得:知识和技艺只有自己花功夫去模仿、去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比如你初次参加一个舞会,不知道如何去邀请人跳舞,不知如何应对别人的邀请,那就请稍安毋躁。《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走错一步,招来笑话,她“留心”、“在意”的就是看别人的做法。听听、看看别人是怎么说话的,怎么待客的。我们也可以像林黛玉那样,效仿他人的做法,才不致出错。如果没把握,最好别去做,多学一段时间。
虽然模仿工作或交际技术很重要,但盲目地效仿和自己性格、兴趣完全不同的人的处世方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首先要“解剖”一下自己,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然后再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为“师”。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自己是属于直率性格的人,就要选性格热情直爽、外向的人;如果自己属于沉着静默的内向性格的人,那你最好选性格稳重内向的人。
商业界中那些久经风霜,经验丰富的前辈们,他们拥有长期从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如果你找到一个既能干又与你性格相近的上司,你可以学习他们的一些工作方法、处世技能。对于他们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你也不要掉以轻心,而必须以此为鉴,以免在同样的情况下自己重蹈覆辙。
不论什么人,刚刚开始从事交际活动的时候,对交际方法、交际手段当然毫无经验,因此要懂得借鉴。
9学会包装自己
注意自己的外表和修饰,对一个人的自信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令人在种种情况下都感到快乐。时常看到车站、街头,浓妆艳抹的女士小姐们从小挎包里拿出化妆盒或一枚精致的小镜子来“对镜贴花黄”。在我们的印象中,照镜子似乎是女人的“专利”。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错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镜子,而且最好是像女士们那样随身携带一枚(男士尤其注意),因为“生活从镜子里走来”。
有个朋友在一家服装公司搞公关。他说:我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看看今天气色好不好,胡子是不是需要“修理”,头发是不是太长了。然后是整理服饰,系好领带,还得看看领带、衬衣和西服颜色是否相配,我每天至少花20分钟,我觉得这项工作比吃早餐还重要。
也许,这是他的职业需要,公关形象是他的必修课。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修饰打扮又何尝不重要呢?试想:当一个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无精打采的餐厅服务小姐走到你面前请你点菜时,你还有好胃口吗?如果一个胡须满面、衣领不整的商店营业员站在柜台前时,你还有好心情吗?
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论调:
“难道工作也需要注意打扮吗?”
“干嘛在打扮上花那么多时间?”
“爱打扮的家伙还能干好工作吗?”
他们认为打扮不打扮是个人的爱好习惯,跟工作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事实却是:这种想法错了。一个身处社会中的人,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你想从社会中得到你所需要的,就必须向社会有所付出。你希望看到别人都衣衫整洁,难道你就宽容自己随随便便吗?不注意自己形象的人是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说得再广一点,这样的人同样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正是因为工作,正是因为要和别人打交道,形象才显得格外重要。只要你站到他人的立场去想想,你也许会明白这个道理。其实,适当地梳妆打扮以保持你的良好形象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因为你的形象让别人得到愉快。
当然,打扮并不是要求交际中的每一个人都去追求名牌时装,追求流行时尚。在打扮方面,得体、适当四个字最为重要。女性不必打扮得珠光宝气,满眼金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不必浓妆艳抹得像个戏台上的花旦;男性更不要打扮得过分“妖娆”,一个“花花公子”
式的男子会让人感到十分讨厌。我们讲的得体、适当打扮的第一要义就是整洁、干净、卫生、优雅大方。当然不同的年龄群有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款式,还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搭配。
得体的修饰打扮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志趣爱好乃至能否胜任工作的大事。感觉良好的装束可以有效地推动工作的进展,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无疑会受到鄙视。这样的人如果出现在交际场合中,注定是不受欢迎的。
在这里简要谈谈仪容修饰的重点内容:头部与面部。这是仪容修饰的“大环境”。
“从头做起”。头发是每个人的“制高点”,也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地方。因此,理所当然地应从头发做起。
对头发的基本要求是干净整洁、朴素典雅、长短适宜、简单大方。要干净整洁就得勤洗、勤“修理”。如果要参加重要的商务活动或社交活动,最好去找理发师修剪一下。要使头发整齐,就要让每根头发都“服服贴贴”地“按部就班”。
长短适宜,对不同场合有不同要求,商业人士,头发宜短不宜长,以保持商务场合的庄重严肃。对男士,头发最佳长度应为6cm~8cm,而女士最好不要超过肩部,对长发“情有独钟”的女性在工作场合最好将长发盘起。短发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留给人一个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的印象,符合现代商务工作快节奏的特点。
给别人一个好“面子”。面部是最易被人注意的部位。有句英国谚语说:当你和别人打交道时,他注意你的面部很正常,可他要是打量你身体上的其他部位,那就有些不正常了。
面部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洁。要保持面部干净,就得勤洗脸,不是每天早起之后随便擦一把“例行公事”就完了。下班经过马路回来,出了汗之后,都得“补课”再洗一下,洗脸还要做到“面面俱到”:脖颈、耳根、眼角等处都不可疏忽,“蜻蜓点水”式的方法是不行的。
对于男士,如果不是想充当艺术家或嬉皮士的话,最好养成天天剃须的习惯,一个人胡子拉碴的,不但有碍面部清洁,而且让人看了像精神不振似的。
保养好你的“第二张名片”。商界人士的手有“第二张名片”之说,一双“多年未修”、脏兮兮的手,会让人“望而生畏”,对于双手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勤洗:倒不光是从小时候被教过的“饭前便后”要洗手,干活办事弄脏了手也要找就近的水龙头清洗干净。
(2)精心保养“照料”:不要让你的手长疮、发皴、皲裂着。
(3)不要留长指甲:最长不得超过指端。
(4)在工作场合不宜用彩色指甲油,在社交场合倒是可以的。
出席冠盖云集的场合,最怕就是穿错衣服出尽洋相,如果能融入场合,自信与魅力便能自然挥洒开来。所以大部分人只要看到别人和自己穿得差不多,就会安心地松一口气,开始握手寒喧,谈笑风生。一般而言,普遍适用的法则是“宁可过于隆重,也不要流于随便”,衣冠楚楚不仅是尊重自己的表征,更表示了对交际对手的重视。
10改掉惹人烦的“小毛病”
日常生活中,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某种平时不注意而养成的陋习。“习惯成自然”,你的言谈举止往往受习惯思维、习惯动作所支配。在交际场合中,即便是诸如打喷嚏、伸懒腰这样的习惯、小毛病都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有些小毛病,例如和人谈话时打哈欠、搔头皮等可能并没有引起自己注意,但别人已经很反感了;有些陋习可能已被自己察觉,但改了一段时间后又频频“复发”。无论怎么样,对这些交际中“违规”行为必须下决心改掉。如果任其发展,势必蔓延扩展“腐蚀”你已有的人际关系,破坏你与他人的交往,常言道:小病不治,大病难医,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个陋习积累起来,你的人际关系将会遭到极大的损失。
微不足道的习惯举止能体现一个人的风度修养。交往中的陋习就像白玉的斑点一样,损坏了白玉的光洁美丽。下面是与人交往中必须改掉的“臭毛病”:
一、必须改掉的不雅的“身体语言”:人的举手投足、姿势、体态常常是一个人知识、阅历、修养的综合产物,它像一个多棱镜一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多方面的素质,这些仪态举止被许多人称为人的“第二语言”。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实际效果,有约80%的部分是由人的举止、动作、姿势、体态等等决定的,只有约20%的部分由语言决定。所以体态这方面,在交际场合中常常由不得自己“作主”。
坐姿:
(1)基本要求:文雅、得体、端正、大方。
(2)注意点:
两眼目视交往对方,上身坐正挺直,不要佝偻前倾,眼睛不要东张西望。
不要将手垫在屁股下,夹在大腿间或摆弄鞋袜、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