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韦孝宽又派兵攻取了土山的制高点,高欢看到自己的所有计策都被韦孝宽这个小小的守将破解,便派遣参军祖珽前去劝降韦孝宽。祖珽到达韦孝宽的军营之中,对韦孝宽说道:“将军您孤城据守,四方无救,最终怕坚持不住,还是早早投降算了。”
韦孝宽答道:“我城池严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劳,守者常逸。我怕的是你们的军队回不去呀。我韦孝宽是关西男儿,绝不会去做投降将军!”看到韦孝宽的态度坚决,祖珽于是向城中大喊:“城中人有能斩杀韦孝宽的,拜太尉,封开国公,赏帛万匹。”并且祖珽还派人向城中射去悬赏令(古称“赏格”)。
韦孝宽在士兵传上来的赏格背面亲笔书写:“能斩高欢者也按此赏。”并且将这封赏格射还城外。东魏军队苦攻玉壁五十天,因为瘟疫爆发,无可挽回,战死病死者七万多,高欢伟表示不打胜仗不回师的决心,将这七万多具尸体埋在了大坑之中。
玉壁久攻不下,东魏军队又损失惨重,高欢忧愤交加,一病不起。当然这场病不是不能痊愈的,只是接下来的一件事情让高欢彻底的没有了翻身之地。一天夜里,一块大陨石(或者说是彗星)坠落在营地之中,古人一般认为陨石坠落时将星将要死去,高欢看到这样的天象,病情加重,他撤掉了包围城池的士兵,向邺城方向撤退。
在高欢撤退的途中,军中谣言四起,大多数人传言高欢丞相已经被韦孝宽射杀。为了造成东魏朝局的动乱,宇文泰控制的西魏王国准备再添一把火,他们派出了军队士兵化装成小敏,在东魏境内大喊:“劲弩一发,凶身自殒!”
高欢听到城中的耳目传来的消息,不顾重病之身,在露天大营之中召集将领们饮宴,令斛律金唱《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欢亲自和唱,哀感流泪。这首乐府使得东魏的军心大振,但是高欢病体已经无法再拖延着他继续发兵攻打西魏,这首乐府也是他最后一次怀着满腔的悲愤唱出的绝曲。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初一,恰巧这一天出现了日蚀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的人看来,基本可以确定生死了。高欢的病情已经让他自己到了弥留之际,他感叹道:“日蚀现象是为了我才发生的么?如果真的如此,我死亦无憾了!”
几天之后,高欢薨逝于晋阳的丞相府,享年五十二岁。虽然高欢死去了,但是元善见却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轻松,因为等待他的将是更加黑暗的权臣,只是这个权臣没有高欢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有着更加凶残的手段。
当然这个手段并不只是对自己这个傀儡皇帝,更多的是对付这个权臣的手足们!更加危险的是这位权臣还要取而代之,只是在取而代之之前,他需要皇帝给他一个只距皇位半步的封号。
在高欢未死之前,高澄就开始进入了中央的决策部门,所以打从心里面,高澄就树立了一个条款:“天下是高家打下来的,所以皇位收回与否全看时间。”为了保证自己的江山能够稳固,接手过来以后不会过于的残破,他为东魏王朝办了不少的好事情。
为了是时间上面变得连贯起来,我们就从他担任大将军、中书监兼任代吏部尚书的时期开始讲,时间是在540年,即兴和二年。在第53讲的时候,我们讲到兴和元年,这一次可以说是继续讲述这位待机超长的皇帝。
北魏时期,从崔亮(孝文帝时期大臣)开始就有论资排辈的传统。对于这一传统,高澄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才得以完全废除。他采取的方法还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方法,首先你在东魏中期(高澄执政的时代)必须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其次你家底殷实,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不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高澄还懂得礼贤下士,他亲自写信征召有才学有名望的士子为朝廷效力。这就不仅仅是作秀那么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的了,因为东魏和北齐两个王朝是一体同命的,高澄如果不卖力气处理东魏的事务,那么他将来如果有机会接手朝廷,就会出现许多积攒二十年却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
就这样,当时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一时安排不了相应的位置,高澄就将他们召为宾客,在自己府**养起来,有时间便与他们一起游园娱乐赋诗,使这些人各得其所,各尽所长。
自从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滥封官爵。赠荫一事,渐渐变得杂滥无章,平庸无能的官员动辄高官厚禄,被有识之士所非议。武定年间,高澄开始纠正其过失,使得追赠褒扬渐有章法。高澄推荐铁面无私的崔暹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有改观,人心为之一振。兴和三年(541年),高澄在麟趾阁和群臣编纂议定了律法《麟趾格》,并颁布天下。《麟趾格》是《北齐律》的蓝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渊源,影响一直波及后世。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由于百姓的称赞,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在这段时期内,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然而,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东魏与南朝梁的使节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邺城(今河北临漳),还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与会。凡是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都兴奋异常,为之鼓掌助威。他也因此召揽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或罗致门下,以为宾客;或推荐给朝廷,出任各级官吏。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有雀衔永安五铢置于高欢座前,高澄令百炉别铸此钱,又称“令公百炉”钱。北魏末年战乱,导致经济紊乱、货币贬值,民间私铸大量假钱。高澄在武定初年开始改革这项弊政,令人前往全国各地,将铸钱用的铜和原有的钱币收集起来,重新铸造。然而民间偷铸假钱的情况仍然屡禁不绝。因此高澄在武定六年(548年)进行新的货币改革,改用悬秤五铢。
高澄在高欢在世的时候的改革是比较平稳有效的,但是随着高欢抱憾玉璧,病死途中之后,高澄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自己的夺位计划进行铺路呢?
请看下集: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