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到了高欢和宇文泰两个死对头在小关和沙苑两个地区死磕,但是这两次战役均是西魏军的胜利,高欢不仅一点便宜没占到,反而损失了窦泰等将领,再加上高欢由于看到了宇文泰所带的西魏士兵太少,反而让高欢生起了轻敌的心思。可是在沙苑一战之后,西魏开始逐渐占据优势,对于这样的形势,高欢又会有什么样的打算呢?
元象元年(538年),高欢手下的大将侯景从宇文泰的手中重新夺回了洛阳的金墉城,烧毁了洛阳的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经带着新皇帝(元修在535年被杀)元宝炬回到洛阳祭扫北魏历代皇帝的陵墓和庙宇,听到侯景烧毁洛阳建筑的消息之后,立刻率领军队驰援,这一仗打得十分顺利,因为侯景的举动已经让洛阳民心向着西魏军队。不仅如此,这一仗宇文泰亲自斩杀了高欢的大将莫多娄贷文。
侯景连夜突出重围,宇文泰追击。侯景布下大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和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之中,宇文泰的战马被流矢射中了,战马受到惊吓,将在马背上的宇文泰抛落在马下,自己跑了。宇文泰被李穆所救,在撤退途中遇到了西魏的后方军队,宇文泰立即率军反攻,侯景军最终被击败。
如果说此时东魏政权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举行和谈,至少不会出现后面的结果。可是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而且东魏这次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统帅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也就是高敖曹。
高敖曹听说侯景失败,立刻跨上自己的战马和正在猛攻的宇文泰面对面,宇文泰看到面前的猛将是高敖曹,立刻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猛攻高敖曹,高敖曹即使再有战斗力,也无法挽救全军覆没的局面,他只身逃往河阳南城。
当时河阳南城的守将是一个叫做高永乐,是高欢的堂侄。这个守将和高敖曹平素里面就有过节,他看到高敖曹只身赶来,立刻关上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入城中。此刻西魏的追兵赶到,看到桥下有金带飘出,便下令万箭齐发,高敖曹身中数箭,倒地身亡,首级被一无名小卒砍下,回到西魏之后,这名小卒获得了万匹绢缎的赏赐。
高欢听到素以勇猛的高敖曹战死,如丧肝胆,他把高永乐打了二百军棍,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都督五州军事。这一场河桥大战,规模很大,而且双方的统帅都不知道最后谁胜谁负。
西魏将领独孤信(这个任务贯穿了北周、隋和唐,堪称最伟大的岳父)、赵贵等人和高欢的大部队交战不利,又不知道元宝炬和宇文泰的消息,都弃下军队率先回营。其他将领看到有带头的,纷纷效仿。见到这种情况,宇文泰在得到小胜的情况下也烧了营帐,逃遁而去。
当时文人出身的王思政下马,手持长矛左突右刺,一次就击倒数人。由于深陷阵内,手下护从的士兵也全部战死,王思政也身负重伤,昏倒在地,只是因为这一战打到天黑,东魏鸣金收兵,这才没有被砍头。由于王思政每次都身披破衣烂甲,所以东魏士兵也无法判断出他的身份,这才真正让他逃过一劫。
但是此战没有西魏武者显忠心是说不过去的。当时的平东将军蔡佑下马步战,左右劝他乘马以便逃跑,他大怒道:“宇文行台(宇文泰的官职)爱我如子,今天我怎么能够怕死呢!”于是他带领十几个步兵齐声大呼,进击东魏兵,杀伤甚众。
东魏兵将他团团围住,包围圈厚达十几层。蔡佑弯弓持满,四面转指箭锋,东魏兵找出了一个身披厚重铠甲手拿长刀的士兵冲向蔡佑,距离蔡佑仅仅三十步(10米)远,左右兵卒都劝蔡佑立即发射箭矢,但是蔡佑犹豫了,他对士兵们说:“我们的性命全在这一箭,岂能虚发!”敌兵冲到距离蔡佑十步远(约3.3米)的地方,蔡佑一箭将其射杀。包围着西魏军队的东魏兵将这才散开。
这一仗如果按照最终结果来判定,高欢的东魏军团惨胜;如果按照攻杀敌将的质量来看,西魏军获得胜利,因为失去了高敖曹,这一仗已经是一场对高欢不利的战争,经过这一次战斗,双方兵力折损都不少。双方需要暂时休息一下,如果再打下去,双方都没有好处。
两方一歇就是五年,这五年中,双方都没有展开较大的战役,但是决战最终是要开始的。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邙山大战开始。高敖曹的哥哥高慎以北豫州投降了西魏,导致了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由于李渊要避讳,所以才改名为“武牢关”,其实就是汜水关的另一个称呼,在荥阳市西北部)落入西魏之手,这件事情是邙山大战的导火索。
请看下一讲:邙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