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33年开始,高欢就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但是在这之后经历了诸多的变故,比如上一讲我们讲到的元修西奔和元亶擅权的事件,虽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但是对高欢而言这已经是莫大的打击,他手中执掌的北魏王朝只有东半部分,西半部分是宇文泰的地盘。
因为朝中局势一开始就陷入动荡,所以高欢掀起了政治上面的完全控制。之前元修的逃跑,是因为高欢的部队凌厉的攻势以及元修的不甘心当傀儡的“清高之气”,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在《西魏》那一卷之中为大家讲述,因为西魏的第一任皇帝并不是元宝炬,而是元修。这是字典之后的《皇帝世系表》中没有涉及到的,相当于一个大BUG。
高欢控制完全朝政的时间是在自己掌握魏国东部军事大权的三年后,也就是天平三年(536年)。高欢建立的东魏和宇文泰建立的西魏疆界就是黄河,黄河的中游(河口镇到桃花峪)所在的那条南北流向的水流(当然这只是我从地图上看到的情况,如果按照2013年之前出版的初中地理书之中写作“旧孟津”)就是他们两个国家的“理想疆界”(和日界线一样,这条界线不是笔直的,而是弯曲的。从太原开始断开,中游北部属于东魏,南部属于西魏)。
天平三年(536年),高欢率领大军建起三座浮桥,在蒲阪准备抢渡黄河。第一次东西魏的小关之战拉开帷幕。作为对手的宇文泰看到河上的三座浮桥,说道:“高欢三面围住我军,搭建浮桥表示他要过河进击,但是实际上他的浮桥只是想吸引我军的注意力,使窦泰从西面进军从而两面夹击我们。窦泰是高欢手下的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作战屡战屡胜,将士们必然会心生骄傲,我们派出奇兵首先击败窦泰,高欢则不胜而胜。”
但是跟随宇文泰前来打这场防御战的诸位将领此刻却不服从宇文泰的这项命令了,因为他们觉得宇文泰这一仗本来是攻击高欢的,如果对高欢这个大敌人不防御不战斗,反而要调头去打一个小小的窦泰,是十分危险的。万一高欢知道窦泰牵制住了宇文泰,那么西魏军有可能是全军覆没。
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和宇文护的次子并非同一人)与宇文泰的意见相同,他认为不是高欢援救窦泰,而是窦泰在东西魏大军于蒲阪战事胶着的情况下,会起兵援救高欢。因此他建议挑选精兵直接攻击潼关之左的小关,窦泰性子急躁,必然出关迎敌,而高欢行事谨慎,看到窦泰攻打小关,肯定持观望态度,我们战胜窦泰之后再挥师击败高欢,可以彻底的击垮进犯的敌军。
西魏军按照宇文泰的计划(毕竟好处都是领导的)突然来到小关城下,这样的举动让窦泰猝不及防,仓促之间带领部队前往阵内,宇文泰佯装败退,将他诱骗到了牧泽之中,才让伏兵杀出,窦泰大军死伤殆尽,窦泰自杀。
当时的高欢欲救援窦泰,但是河水结成的冰面实在是太薄,东魏人马辎重无法过去,只能撤毁冰面上的浮桥回军。西魏军在宇文泰的带领下追击高欢,高欢殿后的大将薛孤延一战之中砍坏了十五把钢刀,战事异常的惨烈。
高欢的军队已经没法指望了,因为现在宇文泰是绝地大反击,高欢的军队面临着的只能是全军覆没,不过好歹高欢是在薛孤延的保护下逃了出来,但只是高欢和薛孤延两个人逃了出来,东西魏第一场战斗以高欢的失败告终。
高欢的另一路人马由高敖曹带领,他们从商山出发一路所向无前,在他们猛攻上洛的时候,高敖曹被流矢击中,遍体鳞伤,其中有三处是贯穿伤,死而复苏之后,高敖曹马上跳起来骑马免胄巡城,士气被鼓舞之后,高敖曹指挥着军队攻下了上洛城。
城破之后,高敖曹在帐篷里面养伤,感觉自己就要死掉了,叹息道:“我遗憾的是不能看到弟弟高季式当刺史!”高欢听到这里,马上任命高季式为并州刺史。高敖曹是高乾三弟,名字叫高昂,字敖曹。
小关之战后,只有高敖曹一路军队是全军而还,高敖曹被高欢任命为军司大都督(为人张上面还是要写上元善见的授命,牌坊必不可少),统辖七十六都督。当时高欢手下鲜卑将领居多,大多蔑视汉族将领,但是他们都惧怕高敖曹。
而且对高敖曹的敬重让高欢将对军队训话的语言改变了。高欢号令其他大将的时候,使用鲜卑语;但是只要是高敖曹在侧,高欢一定会用华语(海外华人华侨所说的中国话,比方说方言)讲话。
请看下一讲:沙苑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