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宏由于是抱病出征,再加上被自己的第二任皇后一气,病情加重,还没有走到洛阳就已经呜呼哀哉了。彭城王和任城王秘不发丧,秘密的请来了太子元恪(元宏次子),任命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拓跋弘之子,元宏之弟)为司空公,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元嘉(太武帝的曾孙)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与侍中、太尉公、咸阳王元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组成国务院高层,共同辅佐新皇帝。
元恪在位的前十年,军国大事大多有咸阳王元禧和尚书令王肃辅佐。元禧我们已经讲过,此人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极其的无能,他的无能我们会在稍后解释。尚书令王肃是南齐投奔过来的大臣,也是比较忠诚的,只是由于过早的病逝(501年,38岁)而未能将自己的全部政治抱负显示出来。
在军事上面,我们这位号称“孝文帝改革遗产继承人”的皇帝大有作为,因为他一连攻取了南梁的四川地区,同时在北边挡住了柔然南侵的势头,魏国的疆域在此时达到最大化,国力也日益增强。
元恪和孝文帝不同,孝文帝时儒佛并尊,但是元恪却是笃信佛教,为此这位皇帝还废除了鲜卑盛行了一百余年的“子贵母死制”,这才让自己的皇后胡氏得以存活。在当时来看这确实是一件“德政”,但是从后来魏国的变乱来看,这位皇后绝对不是省油的灯,正是她将魏国搞得大乱。
与此同时,由于元恪对元宏改革的政策执行的力度有所放松,反而让一些贪官污吏钻了空子,再加上元禧此人贪污受贿良多,更是侵吞了不少的良田沃土。这还不算是厉害的,更厉害的是元禧的手伸得太长,竟然把国家的两大财政收入(盐和铁)的专营权侵吞了。
501年,王肃病死,元禧一人独揽朝政,当时的他除了害怕任城王这位远房叔叔以外,谁都不能入他的“法眼”。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做了什么总是需要还的。元禧贪污腐败的罪状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元禧想拼死一搏。
可是元禧想谋反,却忽略了一点,魏国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如果谁想谋反,全家都得连坐。所以元禧谋反一事被手下人告了密,在逃跑的途中被元恪的追兵杀死,此时元禧身边只有长子,长子被杀之后,其余诸子已经逃奔到南方萧衍的羽翼之下,寻求保护。
于是元恪准备南征,他的南征目标与其说是统一南方,打倒以萧宝卷为首的“南方***政府”,不如说是去诛杀他那几个弟弟。这是他的初衷,不过他需要打着“统一”的旗号,这样才具有正义感。
但是随着南齐的灭亡,萧衍登位建立南梁,南征已经变得没有正义的旗号了,因为萧宝卷虽然暴虐,但是已经被萧衍除掉。如果继续南征下去恐怕外部战事未弭,内部造反已起。而这恰恰是元恪忽略的那一点,自从508年结束战争,魏国实际上已经乱了。
有人会问这个时候伟大的任城王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他哪里也没有去,他退到了自己的封国去了,因为当时明眼人已经看出了魏国大厦将倾,而我们这位皇帝他却信任外戚,而这个外戚确实很强大,他的背后不仅有元恪的第二任皇后,还有高句丽这一个民族。并且这个皇后不是别人,而是皇帝的表姐,是皇帝的生母高照容的二哥的女儿,这就真的很麻烦了。
况且当时的魏国已经不是孝文帝在位的时候了,贪污腐败盛行,就连皇帝的几个叔叔都在贪污,元详更是买官卖官。早在南征的过程之中,外戚的势力就开始抬头了。外戚高肇从一定程度上帮助皇帝翦除了一个贪官(诬告元详,令其被杀),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
此时的皇帝已经不再是那位意气风发,想要继续自己父皇的改革事业的雄心皇帝了,代之的是被农民起义搅和的不得安宁的“颓废皇帝”了。他在晚年碰到了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民起义,第二个问题就是外戚专权。
人民起义的问题在元恪执政时期费了好大的工夫才镇压下去,可是此刻为人民起义耗费的财力已经将皇帝的健康和国家的财政透支了一部分,也因此,国家的军事实力慢慢的削弱,这样的魏国开始走了下坡路。
皇帝慢慢的昏庸,外戚却加紧了抢夺政权的步伐。中国的外戚就是这样,一旦被委任了重要职务,能多贪一点是一点,因为下一代皇帝的皇后有可能和自己不是一家的。这样的魏国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皇帝越来越昏庸,而他的儿子却如此的小,因为自从孝文帝改革以后,游牧民族的汉化已经完成,皇帝以及众位大臣的结婚年龄变得越来越理性化,换一个比较普通的、易懂的名词,就是“早婚晚育”。
因此孝文帝以后(不包括孝文帝),皇帝的生育年龄越来越朝后,而皇帝如果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执政前期的国势又非常的好,那么他指定是一位活的很长的皇帝,不管是什么星座的。
但是元恪就没这么好命了,他即位的时候,正是他父亲清理门户的时候,人在重病的时候托付的事情只能是非常中庸的事情。可惜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安排的官员有百分之八十三的是皇族贵戚,孝文帝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动手贪污。可是,难保孝文帝死后,他们不会给新皇帝“找事做”。
是的,刘备的死就是这样,他临终托孤的大臣和自己可能组成很完美的政府,但是他并不适合他的儿子,因为他的儿子追求的是自由,而他托孤的大臣却是一个满心责任感的人物,而且他的责任感超过了任何一个星座的人。因此,他会拼命的保住蜀汉的江山,不使它在自己的手中灭亡。
如果一个人他涉猎广博(比方说各类的文学作品、理工知识都有所涉猎),那没有事情;一个人有崇高责任感,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如果他既涉猎广博,又是一个具有崇高责任感的人,那么他就真的“完美”了。“完美”二字,倾向于前者(就像郭德纲所说,完美的人就是快要“完”了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累死。
元恪可以说既不完美,执政之前又没有盛世的迹象(关于这种迹象的标志,我们会在讲述《盛唐172》的时候讲到,因为这种迹象很难一句话就概括出来),那么他维持的这场改革一定是一场走向悲剧的改革。
这是本卷的第一讲,下一讲我们就会将魏国的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不过这位皇帝当得有点惨,他是被自己的生母杀死的。他的死也最终导致了魏国的大乱,一个猛人的兵变彻底击碎了魏国的安宁。
请看下一讲:尔朱荣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