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之中,我们重点说了一下魏国的改革趋势,因为魏国的改革严格来讲维持了三代时间,虽然这三代时间加在一起只是和汉武帝在位的时间相当,但是对于丝毫没有改革、仅仅只有建立制度的北方其他朝代(主要指东魏和北齐)来说,这样的改革是很值得一讲的。
拓跋濬驾崩之后,继之而来的是一位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关于这位小皇帝的身世,在2016年之前是毫无疑问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电视剧或者小说的误导,想要知道这些事情,只需要买一本《魏书》就可以了解到。当然只是浅浅的了解,毕竟大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没必要研究那么的透彻。
但是自从2016年播放了《锦绣未央》的时候,我的另一个微博号就被一些读者反复地问起一个问题:“到底最后唐嫣饰演的冯心儿(李未央)扶持的那个孩童皇帝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网络博客上面说法不一,请您解释一下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虽然我承认我并不是太忙,当然我也不会讨厌问我问题的其他小说中的文化真实性的读者们,所以我在微博下面有发表了一长段的回复:“首先谢谢你对我的专业的支持,其实博客上面有一种说法是对的,这个孩童皇帝原型就是拓跋弘,而他的母亲就是‘李长乐’。只是历史上面没有写明(也不可能写明)拓跋弘生母的名字,小说之中所写‘李长乐’是为了和‘李未央’凑成古代的两大宏伟的宫殿名称而取的。另一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按照年龄推算,拓跋晃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那么他的弟弟拓跋余即位和被杀的时候,年龄也不过二十岁,那么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怎么可能生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呢?即使是遗腹子,这也太神奇了吧!”
我继续写道:“拓跋余死在452年的十月,而拓跋弘生于454年的二月,两人死生时间相差了一年四个月的时间。所以拓跋弘只能是拓跋濬的儿子,不会是拓跋余的遗腹子。因此微博之中的另一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父系被我们捋明白了,那么母系则要一点点的清算。既然拓跋濬和冯皇后之间没有儿子,因为游牧民族就是这个德行,皇后(匈奴称“阏氏”)无出,继承人大多是侧妃级别的。再者我们再看一下《魏书》中记载的拓跋弘的生辰年月,就不难发现,一切其实是包含着魏国“游牧传统”的政治阴谋。
拓跋弘生于454年的二月,而拓跋濬和冯氏(因为这个时候冯昭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可以公然地称拓跋濬的皇后为“冯氏”)在456年成婚,两相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很多,在下面由于篇幅限制,所以仅列举四条:
1.拓跋弘非嫡系,属拓跋濬婚前生子,即我们后来人所说的“先上车后补票,老司机带带我”。
2.拓跋濬虽然继承了拓跋焘的“汉化改革”,但是从侧面也透出了他依然没有让自己“本土化”的意思。“本土化”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讲《蜀汉英豪》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本土化”是蜀汉最终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硬伤,由于这个硬伤,导致了蜀汉内外面和心不合。内部蜀汉分为几派,外部却没有把自己当做“益州人”的觉悟,反而还是觉得自己是大汉宗亲,这样做很不利于“人和”这一方面的发展。拓跋濬也是这样,他虽然实行了汉化政策,但是仍然摆脱不了鲜卑的旧习。
3.拓跋濬没有对自己祖辈的基因展开过研究,这里的“基因”实际上是指“寿命”。不看其他几位被杀的国王,就看那位只活了32岁的拓跋嗣,其实就能看出,这个王朝里面的皇帝大多是短命鬼。所以上天当然也没给拓跋濬太长的寿命,26岁就让他挂了。
4.拓跋弘成为了帝王,但是他的母亲却隐没在历史之中。因为拓跋濬的高祖父拓跋珪有明文的禁令“立子杀母”。所以历史上只记载了拓跋弘的母亲为“李氏”,并没有将他的名字记录在案。
这四点说明了一个问题:拓跋濬虽然在政治上面是一个贤君,但是他却不是一位明君,正是这位并不聪明的君主,却开启了魏国兴盛繁荣的改革之路。
可是当我再次翻看与之对应的历史系的内部资料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于拓跋濬的记述很少,但是更少的却是他的儿子拓跋弘。原因从他们各自的在位年限就可以看出,拓跋濬在位十二年零七个月,拓跋弘在位六年。
这样的时间限制,导致了能够有所作为的拓跋弘没有在历史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业绩”,因此,拓跋弘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不过这个位置应该说是光荣的。因为他的一生都是在改革之中,在他的经历里面,魏国总是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相比于之前我们所讲的文成皇帝拓跋濬和之后所讲的孝文皇帝元宏来说,拓跋弘是最沾光的。
拓跋濬没有完成的改革事业是该转移到拓跋弘的手里了,只是这位皇帝实在是太小了,年才十三岁就登上皇位,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又并不是一个人所为,那么从466年开始到471年结束的这一段时间,这位孩童皇帝又会做出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呢?
请看下一讲:平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