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在《先秦》那本书写作的时候,我们讲过一个著名的人物,公孙鞅。他在嬴渠梁时代进行了两场改革,虽然他最后为自己的严刑峻法和刻薄寡恩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他的事业却被他的仇人嬴驷继承,从而缔造了104年“大秦帝国”。
与此相对比的是诸葛孔明在蜀地的改革。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一个“工作狂”,不要小看这三个字,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使人民富庶,用坏了那可就是折寿了。人可以事必躬亲,但是前提是你不是全才,你不能什么都会!
诸葛亮的改革可以说是当时(224——234)内治上面的最好的改革,虽然他不能外扩,但足以作出积极的防御和促使人民团结的准确而有效的策略。就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那样,虽然不会扩张一丝一毫的土地,但是内部已经有了团结之力,只要有人敢进犯汉中,那么他必遭败绩。
可是诸葛亮却连连作出北伐的方略,这大大的加重了“内部运输线”的压力,况且当时的形势已经不能支撑诸葛亮的战斗方略。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宏昌国如果在五六十年代派遣“彪哥”举行北伐,那么肯定会被苏联击败,因为内部虽然小有成就,但是如果没有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巩固这些建设,以及能够将国家北方的经济搞上去,甚至高于南方,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战线拉得太长,“粮草运输线”出现了大的问题。
诸葛亮发愁的正是这一点,忧愁过度人就完了。诸葛亮死后,推荐的那几位文臣武将统统都只是维持派,虽然费祎有心停止北伐,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万幸的是虽然曹爽是个草包,可是司马懿在这个时候采取了“拖”字诀,否则单凭费祎等人的智慧,蜀国将很难支撑。
所以诸葛亮死后,内治派的脚步开始变得缓慢。诸葛亮的内部治理的策略最终因为他的死而慢慢的停止作用。刘禅本身就不擅长对内建设和对外扩张,只有姜维能够保持诸葛亮的内治政策的速度,可是独木难支,甚至最后不得不走诸葛亮的老路。
拓跋濬在汉化改革的路上,首先做到的就是对人民实行“仁政”,鲜卑族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统治区的人民服役是很辛苦的。例如,你们夫妻生有N个儿子,那么这N个儿子就必须都去服兵役,这样很难做到“老有所养”的政治目标。
到了拓跋濬执政的时候,拓跋濬大笔一挥,从法律上划定了一个标准:“凡年满八十岁及其以上的老者,可以有一个儿子不用服兵役。”虽然这样的措施还是在执行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但是这其实就是拓跋濬改革的第一步,因为从461年开始到494年(为什么是这个时候衰落,我们到元宏改革的时候再讲),魏国已经从征伐回归到了内治的情况之下。
在军事上面,拓跋濬让柔然吃了大亏。458年,他亲自统帅十万骑兵和十五万辆战车进攻柔然,当时柔然在位的是处罗可汗,名字叫做郁久闾吐贺真,他听说拓跋濬的到来,远远地逃遁。柔然别部的统帅乌朱驾颓率领几千个帐落投降,拓跋濬在柔然刻石记下战功,然后班师回朝。
在外交上面,拓跋濬推行和平外交的战略,因为当时刘宋在位的皇帝虽然昏庸,但是刘宋的战将还是很多的。可以说是“拓土人手不足,防御力量有余”,如果真的想一举获得统一的战果,那是绝对不行的。
在法律观念上面,拓跋濬颁布了禁酒令。这项禁令规定了除遇到喜事或丧事的时候,其他的时段都不能饮酒。甚至连酿酒商、沽酒者都会遭到死刑的惩罚,这项政策虽然有一点重,但是对当时的风气倒是一个不错的清理。
接下来,拓跋濬又增设内外候官,用来监察内外官员在为政方面的过失。但是这样却出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因为这些内外候官说白了就是特务,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诬告他人,而且就连小小的一个贪污案,都会被一概而论为死刑的集中案件。官员仅仅贪污二丈布帛,就被处以死刑。另外拓跋濬有修改法律,增设酷刑,从而使国家怨声载道。
这样的情况支持了两年,在460年,获得了完全的改正,这一年,拓跋濬采纳冀州刺史源贺的建议,只要不是大逆不道、杀人之罪,都可以免除死刑。这一年,为了响应自己的政策,拓跋濬改元“和平”。
和平六年(465年),拓跋濬驾崩,时年二十六岁。他虽然执政中期犯了一些过错,但是并不能抹杀他提前为鲜卑族的汉化打开了大门的功绩。他的执政后期,应该说还是让鲜卑朝着上升的态势发展的,所以他是一位贤君,但不是一位明君。
在拓跋濬死后,我们要对他的历史功绩作出一定的评判。因为每个人讲述历史的出发点都不同,所以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也大致不同。抛去一些文学作家的评价,我们可以这样讲:拓跋濬的改革并没有随着他的死而慢慢的弱化,反而在未来的三十多年中,危险被融入汉民族打下了基础。
拓跋焘用征伐奠定了中原的局部统一,拓跋濬用内治改革平息了一些反对派的呼声,为后来的拓跋弘和元宏的改革开启了大门。
拓跋濬一生有几大功绩:
1.平定叛乱,稳定国家。
2.实行改革,尝试立新。
3.休养生息,对外和平。
但是,他还有两大错误,这两大错误直接导致了鲜卑族五十年后的变乱:
1.严刑峻法根基未除。
2.没有将传统彻底打碎。
关于这两点的错误,我们将会在元宏改革之后,为大家详细讲解。
请看下集:皇帝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