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跋弘上台之后,由于年才十三岁,所以在朝堂上有冯太后垂帘听政。在朝堂之外的人事变动上面,拓跋弘受制于乙浑,那么“乙浑”是谁?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权力能够让皇帝受制于他呢?
乙浑这个人在鲜卑族的历史上面并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因为相比于魏国千千万万的权臣来说,如果没有他发动的那一场叛乱,可能魏收的《魏书》中根本不可能留下这样的一个人。
乙浑原来的名字叫做乙弗浑,《魏书》的记载之中,除了记载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以外,基本没有什么痕迹。他可能没有做过什么高级的官吏,但是他的光辉历程恰恰是和文成皇帝的驾崩相挂钩的。
拓跋濬在五月驾崩,当时的乙浑担任的职务恰恰是侍中,侍中一职相当于副宰相,更加要命的是乙浑担任的官职里面有一个军权职位——车骑大将军。关于这个官职,只能说乙浑长期在军中久待,但是不能说这个乙浑就真的抓住了军权的命脉。有一点毋庸置疑,乙浑在军中还是有一点人脉的。
拓跋濬死后,由于在初期大臣们严守“内宫不得干政”的教条,所以拓跋弘在位的第一年,大都由乙浑把持着政权,利用自己手里执掌的兵力,乙浑矫诏杀死了尚书杨保平、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大批官员,从而攫取了魏国最高的权力。
由于此时的皇帝还是很年幼,所以被迫授予了时任侍中、车骑大将军的乙浑兼任太尉、录尚书事的职务。不久之后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导致乙浑开始飘飘然了。因为他杀死了更多的皇亲国戚,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时在外打仗的侍中、司徒、平原王步六孤丽自汤泉回到魏国的国都平城。当时丘穆陵多侯劝说步六孤丽不要提前回到平城,因为乙浑不安好心且狡诈多诡计,如果贸然回去,定然不得好下场。可是步六孤丽此刻却只想着忠君,他说道:“皇帝驾崩,做臣子的就应该赶回去,并且不惧凶险的前往护卫!”
可是正如丘穆陵多侯所料,步六孤丽进入平城之后,立即在政见上面和乙浑展开了争执。结果可想而知,拥有绝对权力的乙浑将步六孤丽、司卫监丘穆陵多侯以及殿中尚书、顺阳公拓跋郁全部杀死。
提到拓跋郁,他的身份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因为他的先祖是魏国的桓帝拓跋猗迤,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按照他的辈分,可以说是拓跋濬的远房堂弟,只是在年龄上面要小于拓跋濬。
465年七月,此刻的乙浑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副宰相,但是在此之后,他以太尉的职权自动给自己的加封了“丞相”一职。乙浑的丞相是位列在拓跋诸王之上的,从此刻起,到466年二月,整整八个月的时间,事无大小,全部决断于乙浑。
不仅如此,乙浑还掌握了平城的全部军队,虽然没有摄政的封号,但是却有摄政的真实权力,并且他给自己封了一个爵位——太原王。虽然只是郡王,但是政治权力是最强大的。
如果此时乙浑能够以这样的身份隐退幕后,操纵朝政;或是就此退休,永远不过问政治事务。也许乙浑的下场便不会如此的凄惨,但是这种情况大多数时候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抵挡权力对自己的诱惑,除非他已经出家。当然出家人也不保险,现在和尚当官的有的是。更要命的是现在当一个和尚,都需要有学历的支撑。
可是历史真的没有如果,乙浑最终还是因为飘飘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乙浑本身就不姓拓跋,所以他没有权力谋取皇位,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必遭谴(天谴)”,所以乙浑的贪欲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满盘皆输。
乙浑不满足于丞相的权力,他准备伺机发动宫廷政变。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次政变惊动了一位更为强大的领袖,这位领袖就是冯太后。此时的拓跋弘因为还是不满十五岁的孩子,所以任何的政变和平乱都牵涉不到他。
说实话,冯太后这次平乱实际上是“杀鸡用牛刀”,因为乙浑虽然身兼数职,但是他确实不应该谋反,所以我们自此可以列下乙浑的劣势:
其一,他不姓拓跋,因此也不会是鲜卑族某位先王的后代;
其二,当时的魏国正处在改革上升期,乙浑虽然是丞相,但是也必须为这样的改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谋反实际上是要不得的。
其三,乙浑虽然有头脑,但是打仗方面确实不是行家里手,他只适合运筹帷幄,带兵打仗之类的,乙浑真的办不到。
其四,乙浑并没有想到鲜卑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每支军队的战斗力不相上下,有支持乙浑的就必然有不支持乙浑的。
所以这场叛乱仅仅维持了半年时间,就在466年二月初二,被冯太后命令的拓跋丕、拓跋贺以及牛益包围了府邸,杀死了乙浑。
至此,延续了八个月的乙浑之乱宣告平定,冯太后上台垂帘听政,拓跋弘为皇帝,但是没有实权。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献文帝改革”。
请看下集:大力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