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濬在即位之后,前五年基本是属于自治阶段,因为当时由于宗爱之乱,大臣们的恐惧仍然没有消除。在这种情况之下,拓跋濬做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对旧有的制度展开改革,以继续太武帝的汉化事业,尽可能的将谋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但是拓跋濬却没有认识到一种情况,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这种“现实”的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为从拓跋珪登国年间开始树立起来的制度(或者说是传统),坚持了六十多年,守成主义者必然多于革新主义者,所以拓跋濬觉得压力实在太大。因为在这些守成主义者之中,绝大多数是拓跋濬的亲族。
而且在阻拦改革的过程中,魏国的又一个传统暴露出来,因为拓跋濬的高祖父拓跋珪、祖父拓跋焘都是被谋反之人杀死的,这一时期用专业术语来讲便是“内部斗争激烈”,魏国的皇帝基本结婚年龄都不过20岁,所以有的时候甚至皇帝的高祖父还活着,这样谋权夺位的事情照样一件不少。
不过在当时的魏国最先起来的却并不是什么实打实的王族,而是一支相当于附属部落的王侯,这支附属部落属于匈奴的一支,他们的名号为“屠各”,部落首领称为“王”。所以下面的这个事件中的人物千万不要以为他是某汉族名字的读法。
兴安元年(452年)十一月,陇西屠各王景文谋反,拓跋濬连忙派遣统万城镇守将领、南阳王惠寿平定叛乱。在这一仗之中,由于景文的谋反没有阻止,也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所以经过惠寿的讨伐,瞬间部众作鸟兽散,第一场谋反结束。
不过第一场谋反的发生是具有偶然性质的,因为它发生的时间正好是在兴安元年,兴安是拓跋濬的第一个年号,所以景文王的谋反可以说是在拓跋濬立足未稳的时候开始的,这场变乱的快速失败,也标志着拓跋濬绝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个明君。
兴安二年(453年),京兆王、镇西将军、司空杜元宝谋反,被诛杀。这件事情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但是通过细细的侦查,你会发现,杜元宝的姑母是明元帝拓跋嗣的皇后,也就是说这位杜司空其实从辈分上来看还是拓跋濬的爷爷,所以这件事情是一个信号——皇族近亲之中,反对拓跋濬的不少啊!
与此同时,还有两位更重量级的人物出场了,之所以称他们为“更重量级”,是因为他们的与拓跋濬的血缘更近。一个是建宁王拓跋崇,他的父亲是道武帝的堂弟拓跋虔,另一个是建宁王的儿子济南王拓跋丽。可以这样描述,建宁王是拓跋濬的曾祖父,济南王是拓跋濬的祖父。
这两位可是如假包换的皇亲贵胄,可是他们犯了一个大的错误,结交了最不应该结交的外臣杜元宝。拓跋濬真是恨铁不成钢啊,连自己的太爷爷都要反对自己,那么自己就不得不下死手了,因此两位郡王通通被赐死。
同年七月,濮阳王闾若文和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拓跋嗣的孙子、拓跋焘的堂侄、拓跋濬的从兄)谋反,仅仅坚持了半个月的时间,两个人的谋反就被破获了。郡王在长安被赐死,闾若文被杀身亡。
魏国的这几次的叛乱虽然全部被平息,但是损伤的还是魏国的自身国力。虽然魏国坚持了148年的时间,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叛乱中度过的。尤其是魏国后期,部下叛乱杀死君主的事情时常发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下面该介绍一下关于拓跋濬执政的时代划分,因为这一讲我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告诉大家,所以关于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留到下一讲再详细的评论。原稿之中这一个框题是放在最后的,但是为了保证总结功过和时代划分的区分,我们把它们特地挪了一下位置。
拓跋濬的时代是从452年十月开始的,一直到465年的6月21日(数字为公历,汉字为农历)结束,支持了12年零8个月。但是他执政的时代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从452年十月到453年,这几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平定内乱,大振皇基。因为宗爱的执政,导致了长达两年的乌烟瘴气的朝局,此时拓跋濬作为一个年轻的君主,他的任务十分艰巨。朝中有想要把自己变成傀儡的臣子,朝外有虎视眈眈的诸王。
2.从454年到456年,拓跋濬实行了一场有头无尾的改革,因为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君主已经将传统建立,所以即使拓跋濬有心改革,也会因为阻力太大而选择平衡,而不是绝对的清除!
3.从456年到463年,这一段时间拓跋濬属于可以亲政的时代,身体上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可以安安静静的在朝堂上做个美男子。
4.也就是我们下一讲要说的时代,从464年到465年。此刻的拓跋濬重病缠身,皇后冯氏代替他处理朝政,这也是冯氏进入朝堂的第一步。
456年,拓跋濬和冯氏举行了婚礼,在这场婚礼举行的同时,拓跋濬立自己婚前所生的儿子为太子,这就是我们下一卷要讲述的那位被逼退位的“太上皇”。当然这位太子的身份我们还要联系一下刚刚完结的《锦绣未央》来说明一下,这部剧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表述出了一些隐含的道理。
那么,拓跋濬的最后岁月又是如何度过的,他的黄金时期又是如何缔造的呢?一个人他不会是完美的,即使他自己觉得是完美的,但是实质却永远无法说得上完美,如何评价这位文成皇帝呢?
请看下一讲:人走茶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