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爱杀死了拓跋焘,夺得了对朝政的把控权。接着他又立拓跋焘的第六个儿子南安王拓跋余为皇帝,不过他低估了这位皇帝,虽然他一手遮天,但是仍然有涉及不到的层面。因为拓跋余毕竟是成年君王(游牧民族以十五岁为成年),所以宗爱即使想管束,也不好开口。
新皇帝即位,必然要大封功臣,为了保证皇位的合法性和收买人心的必要性,拓跋余将朝廷中的功臣都拔擢了官职,这样总算暂时安定住了人心。虽然拓跋余的继位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不过在即位的过程之中确实经历了一些波折。
太武帝被杀之后,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崔提等人并没有宣布太武帝的死讯,因为太子拓跋晃和晋王拓跋伏罗(拓跋焘次子,447年去世)都已经去世,所以朝廷之中分为了“东平王派”(以尚书左仆射兰延和侍中和疋为代表)、“南安王派”(以宗爱为代表)和“游离派”(以侍中崔提为代表,主张立前述两王之外的其他的王子)。
不管是“东平王派”还是“南安王派”再或者是“游离派”,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全都认为皇太孙拓跋濬年幼。拓跋濬确实很憋屈,但是这样可以坐山观虎斗了。所以就在这三派各怀鬼胎的时候,拓跋濬倒是可以过一下太平亲王的日子。
接下来宗爱就有了自己的小动作,他先是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下令兰延和和疋前往朝堂训话,兰延和和疋两个人觉得宗爱比自己的官职小,所以没有怀疑就进入了朝堂。宗爱既然敢弑君,那么他就做好清洗大臣的准备。
宗爱在朝堂上面预先准备了三十多名宦官手持武器待命,当兰延刚刚踏上朝堂的时候,立即逮捕并加以诛杀,和疋也在同时被捉拿杀害。在永巷,东平王拓跋翰被宗爱杀死,宗爱杀死东平王之后,立拓跋余为皇帝,改元承平。
为了报答一直以来亲善的宗爱,拓跋余授予宗爱“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这些官职只是一个“中秘书”,就相当于秘书处官员,其他的官职文则宰相,武则将军,可以说一手遮天,到达极点。拓跋余又封宗爱为冯翊王,宗爱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勋爵,这样为他进一步夺权铺平了道路。
但是如前文所述,拓跋余知道自己不是太子升为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王侯升为的皇帝,所以他用官职和俸禄收买人心,将国库在一个月之内耗光。这还不算事情,拓跋余还干了一件历代昏君都会干的事情,那就是纵情声色犬马,而且还是有名的“酒王”,常常大醉不醒。
由于皇帝是一个酒王,这倒是方便了宗爱乱中夺权。宗爱看到皇帝把国家糟蹋成这个样子,于是将自己的府邸变成了一个小王宫,并且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他的行为日渐的专横跋扈。
拓跋余虽然是个傀儡,但是也是一位成年君王,中国自秦朝开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和欧美的“私有财产”具有相同的地位。即使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皇帝,他也有一样的认识、一样的脾气。
所以见到宗爱如上行为,拓跋余彻底的愤怒了,因为在这个国家里,皇帝只有一个,宗爱只不过是皇帝的“亲密战友”、身边的“红人”,连个大臣都不算,所以拓跋余和宗爱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暗中,宗爱也知道拓跋余在秘密的组织力量,消灭自己以及自己的那帮党羽。所以,他派遣了身边的一名叫做“贾周”的宦官,扮成此刻,杀死了拓跋余。拓跋余死的时候,还不满二十岁。
宗爱杀死了拓跋焘和拓跋余两位皇帝,执掌朝廷大权一年之久,在这一年之中,朝政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宗爱的枝繁叶茂,正映衬着皇室权力的慢慢丧失。从439年之后,拓跋焘进入了执政中期之后,宗爱才真正进入朝廷。
历年对拓跋余的性质有很大的争论,仍然没有结果。我们也不能听某些“官修史书”所写的“一家之言”,在这里对于“拓跋余是不是傀儡”这个问题,我仅提出几点意见:
1.从452年4月初(农历二月底)到452年5月,拓跋余担得起“傀儡皇帝”这四个字,因为他在这一个月里面,大多是封赏官吏,而且这个时候拓跋余和宗爱的关系还是很亲近的,虽然没有作为,但是宗爱也没有杀害皇帝的心思。
2.从452年6月到452年9月,这一段时间拓跋余能担得起“昏君”这个词。因为在这三个月里面,拓跋余酩酊大醉,做足了一个“业余政治家”的形象。不过这个时期,宗爱和皇帝的矛盾开始了。
3.从452年10月到452年11月中旬(农历十月初一),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宗爱又杀了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在位仅仅七个月。历史上面没有他的庙号、谥号、尊号,只有一个空空的年号。
拓跋余被杀之后,接着拥立上来的是被拓跋焘逼死的太子的儿子,也是前朝的皇太孙拓跋濬,不过宗爱拥立的这位皇太孙虽然年幼,但是足以灭掉宗爱和他的党羽,那么宗爱又是怎样被仅仅十二岁的拓跋濬杀死的呢?
请看下一卷:伟大的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