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平真君十一年秋天的战斗接近尾声,拓跋焘因为受不了接连不断的“受阻不克”的战报撤退之时,经过刘宋的江北六州,指使魏国军队遇到房子便烧,导致了所经过的地区全部化为灰烬,淮南一带几乎成了无人区。
由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毁灭战术,所以导致了“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的情况出现。当然这样大的毁灭战术,导致了“元嘉之治”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便是日益的衰落。但是不仅刘义隆执掌的刘宋处于衰落状态,就连拓跋焘掌权的魏国也损失了大量的马匹和人口。
由于南北双方各有损失,导致了一种好的局面出现:自此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南北方都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双方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
不过拓跋焘自此以后更加的刚愎自用,而且较之其祖父拓跋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宗爱是拓跋焘执政中期的宦官,他依仗拓跋焘的信任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情。恰逢拓跋焘和刘宋较量,太子拓跋晃担任监国。
太子拓跋晃为政精明,善于洞察细微之处。但是宗爱生性阴险暴躁,所以拓跋晃常常在拓跋焘的面前表示对宗爱的愤恨。给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成在东宫里任职,很受拓跋晃信任,都对宗爱表示不满。
但是无论太子怎么大,在中国宫廷里也大不过宦官,宦官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自由出入内宫,再遇上一个不是太明白的皇帝,那处境就很危险了。在这里,为了保证大家理解,我打一个比方:魏忠贤是如何报复东林党的呢?当然是靠着能够在皇帝做木工活的时候,在耳朵旁边叨叨,最后皇帝只好说:“这些小事情,你自己处理就好,不必劳烦我!”
宗爱也是如此,他就瞅着皇帝在气头上的时候在皇帝面前说仇尼道盛和任平成的坏话,本来就喜怒无常的拓跋焘在生气之余,命令宗爱将这两位太子府的官员斩首示众。这件事情体现出了宗爱的阴毒,不过也体现出了拓跋焘后期的乱局。
事情还没有结束,太子府的官员被杀死这件事的直接受害者是太子拓跋晃,因为拓跋晃相比于拓跋焘来说,实在是柔弱了不知道多少倍了。就像所有的普通家庭那样,拓跋焘也希望自己的众多儿子能够“成龙”,但是究竟这个“龙”是谁呢?当然是他自己!
但是拓跋焘不明白一个道理:创天下难,守天下更难。能够创造天下的人并不一定能守得住天下,既能开创出天下又能够守得住天下的,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人就是唐朝的二世皇帝李世民。
拓跋焘是一个开拓的君主,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是晚节不保。可是从我前面所描述的文字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昏君,虽然真的很残暴。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而且拓跋焘经过反省之后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十分的后悔。他深切地对宗爱感到无比的厌恶,所以他大多数的时候都对宗爱致以很大的叱骂。
既然皇帝已经察觉自己的奸谋,那么下一步就不得不对自己下杀手了。所以皇帝杀死自己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让皇帝杀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当是拓跋焘也在重病之中,所以宗爱很容易的就在拓跋焘的药碗里下毒,杀死了一代雄主。
拓跋焘在自己四十五岁的时候竟然被一个原来无名的宦官杀死,实在是可笑。但是我们要以辩证的方式看待一个人,不能单独的评论其好坏。对与拓跋焘,我有几点要说的:
1.拓跋焘在三十二岁之前,可以算得上一代明君,开疆拓土,北击柔然,统一北方,这在电视剧中也有所表现。《花木兰》讲述的便是439年以前的拓跋焘,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只不过杀伐太重。
2.从439年开始到449年结束,这十年时间,按照我自己的习惯(大家随意),我将这个时间段里面发生的事情称之为“由盛转衰的十年”,在这个时间段内,灭佛事件、“崔浩《国史》案”等一系列事件为拓跋焘开创的良好格局蒙上了一丝阴影,再加上在统治区域内发生的盖吴起义,魏国前三代努力开创的良好的局面瞬间滑落。
3.从450年开始,因为拓跋焘晚年的暴戾,导致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局面。首先是拓跋焘的两次南征,既劳民又伤财,原本就紧张的社会矛盾这一下全面陷入紧绷状态。在朝内,拓跋焘听信宗爱之言,逼死了太子拓跋晃。由于后来真相查实,对宗爱的处理过于急进,导致宗爱狗急跳墙,拓跋焘自己也丧命于此。
其实这三个阶段完全可以再细分,不过分得越细,内中关系越复杂。按照这三个阶段分大概是最不让人迷糊的方式了。
只看拓跋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创业阶段是从423年到439年的这十六年;守成阶段是从439年到449年这十年;末期是从450年到452年3月11日(这一天是宗爱弑君之日)。
结束了对魏国最长寿以及最长在位的皇帝的讲述之后,我们接下来讲述的是那位形似傀儡但是却比傀儡更显高明的南安王拓跋余。
请看下讲:短暂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