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成,营建宫殿、庙宇和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年号为天兴,正式即皇帝位。这一次即位不同于登国十一年的继位,因为登国十一年的继位是拓跋珪建立的小国家的皇帝。说是皇帝,实际上还是国王的标准。可是皇始年间的继位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国王,而是一个小国家的皇帝,相当于泰皇级别的。
拓跋珪在打败燕国军队之后,就派遣贺狄干向秦国献马匹一千请求缔结婚姻,不过这个时候拓跋珪已经立慕容氏为皇后,秦国的第二代皇帝姚兴拒绝了拓跋珪的结亲请求,不仅如此,他还强行扣留了贺狄干。魏国军队又攻击秦国高平公没弈干、属部黜弗以及素古延,两国的嫌隙越拉越大。
拓跋珪在天兴七年(402年)阅兵,命令并州所辖的各郡运送谷物到平阳军的干壁储存以防备秦国军队进攻,但是随后,魏国的平阳太守貮臣进攻秦国河东之地,震动长安,关东各城白天都闭着城门,秦国看到这种形势下的战况,准备讨伐魏国。
同年六月,秦国派军队攻打魏国,攻陷了干壁。拓跋珪则派遣毗陵王拓跋顺和豫州刺史长孙肥为前锋迎击,自己则率领大军在后压阵。八月,拓跋珪到达永安。秦国将军姚平派遣了二百精锐骑兵视察魏国军情但是都被魏军抓住了,就这样姚平撤军,但是他是想撤退,拓跋珪可来了精神了。
在柴壁这个地方,拓跋珪追上了姚平率领的军队。姚平看到逃脱无望,所以坚守着这个地区。拓跋珪围困了这个地方,姚兴则率军来救姚平,并要占据天渡运粮给姚平。拓跋珪不断地增厚包围圈,防止姚平突围和姚兴强攻;又听从安同所言,筑浮桥渡汾河,并在西岸筑起包围圈以等待秦国军队,并且迫使秦军走汾水东岸的蒙坑。
姚兴最后还是走到了蒙坑这个地点,并最终被拓跋珪击败。拓跋珪之后又派兵据守各处险要的地方,阻止秦军接近柴壁。十月,姚平粮尽突围但是失败,于是率部投水自杀。拓跋珪派遣会游泳的人下水打捞自杀者,生擒了狄伯支等四十多名秦国官员,两万多名秦国士兵束手就擒。
柴壁失败之后,姚兴多次派人请和,拓跋珪不允许。因为拓跋珪想要进攻蒲阪,但是却遭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姚绪坚守不出战,而且早在394年背离魏国的柔然此刻却计划着攻打魏国,拓跋珪因此退兵。
拓跋珪的军事生涯就在此刻戛然而止,因为即使是在强大的人,对于生死的问题也会体现出害怕的神态,故而有些帝王寻求长生之道在所难免。拓跋珪越是到了三十五岁之后,越希望长生不老。也许三十五岁对于当时中原民族的来说不算是“年迈”,但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即使再聪明的人,到了四十五岁以后,就会犯糊涂(比如说康熙、乾隆等皇帝)。
拓跋珪晚年(特指其三十五岁以后)常常服用一种名曰“寒食散”的药物,这种药物最早出现在葛洪的医药学著作里面,主要成分是“五石”,最早服用的人是被司马懿杀死的何晏。不管这“五石”的具体成分是什么,他总是一种燥热的药,经常吃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上对这种药物的记载都是来自一些我看过的几本医书,反正我是不会吃这种药物的)。
因为产生了幻觉,晚年的拓跋珪变得猜忌、凶残。只要想起往日一些忠直的、逆耳的劝谏,那么当时劝谏的大臣就该死了。这样的后果就是大臣们的办事能力显著降低,盗窃等犯罪行动十分猖獗。
短短的两年时间(407年——409年),拓跋珪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以及高邑公莫题父子。往日曾经和穆崇密谋刺杀拓跋珪的拓跋仪虽然因为功勋而免受处罚,但是看到这种状态,也心生逃跑的想法,但是被追兵抓住而且被赐死。
409年11月6日(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拓跋珪的夫人贺氏(按照辈分来看,她是拓跋珪的姨母。游牧民族的关系,真的很乱)有过失,被拓跋珪幽禁在宫中,准备处决。可是,到了黄昏,拓跋珪还没有下达立即处决的命令。这就让贺氏将消息告诉给了拓跋珪的次子,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拓跋绍。
拓跋绍与宫中的宦官和守卫早有勾结,所以当夜翻墙进入拓跋珪的寝宫,拓跋珪因为拓跋绍的到来而惊醒,仓促之间找不到武器抵挡,最终被杀死,终年三十九岁。这位当了二十四年的国王及皇帝的人,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次子手里。
拓跋珪的直接死因上面已经讲述的很清楚了。但是真正让拓跋珪死亡的原因并不只是这一条而已,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只讲述三条:
1.拓跋珪的盲目自信,让他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不仅有药物因素,还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领袖。但凡中央集权的领袖(除赵匡胤外),在建立王朝成为皇帝之后,必然会对自己的那些老部下展开清洗,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2.鲜卑族没有完全的汉化。在那个时代,汉化是一个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如果不汉化,就会被赶回老根据地,甚至“一炮打回解放前”,这一点以后我们会在蒙元王朝来讲述。
3.虽然立了太子,但是没有交给太子一部分的权力,让太子经受住一些考验之后,次子就永远也跟不上来了,更不用说谋反篡位。
4.关于最后一点,也就是拓跋珪最后优柔寡断,给予了拓跋绍准备和知情的时间,这无疑是给自己的命运添了三四分的危险。
拓跋珪这一部分的历史剧为大家讲述到这儿,接下来歇一口气,我们来讲一下魏国的二世祖,不过这位二世祖可比“王大少”要能干得多。而且他的死,确实是魏国这几位皇帝之中最英雄的死法。
请看下一讲:平叛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