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是“拓跋珪卷”的第十四讲,因为时间关系,我无法给大家一年一年的掰扯,因为那样活着实在是太累,拓跋珪的一生不到40年,不过他称王的起点早(16岁称王),但是在位二十四年就被次子所杀,享年39岁。对于他的死因,如果第十五讲有空隙,我们会简单叙述一下。
上一讲之中,我们讲到了一次大的会战,这次会战是拓跋珪对阵慕容宝的第一次大的胜利,在这场胜利之后,拓跋珪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战役之后,燕国的主力尚存,而且有卷土重来之势,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地防御。
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再次率领军队讨伐魏国,这一次攻陷了平城(今大同),留守平城的拓跋虔战死,守城的三万余家部落全部被俘虏。接着慕容垂更派遣慕容宝等进逼拓跋珪,拓跋珪因此十分的惊恐和惧怕,打算离开都城盛乐躲避兵祸,但是因为留守平城(如果按照史书记载,平城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陪都,地位相当于洛阳之于长安)拓跋虔战死,也出现了二心,拓跋珪这一回真的没有了办法了。
但是老天不会让一个不该死的人就这样损折,所以慕容垂的生命也宣告终结。慕容垂见到了在参合陂堆积如山的燕国军队的尸体,感染了瘟疫,被迫退兵,同年病逝于上谷。这一下彻底改变了燕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因为就算新任燕国皇帝再怎么武勇,最多只能继承慕容垂一半的实力,拓跋珪想打赢他们易如反掌。
在同年的七月,拓跋珪建立天子旌旗,正式由国王变成“皇帝”(实际上还是国王),改元“皇始”(读音有点别扭),并正式的夺取燕国占领的中原土地。八月,拓跋珪大举讨伐燕国,亲自率领四十万人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南攻燕国占领的并州,同时又命令封真率领偏师进攻燕国占领的幽州。到了九月份,魏国军队进入到了晋阳,守城的慕容农出战但是被拓跋珪打得大败,晋阳城的守将此刻背叛燕国投降了魏国,形势将慕容农逼迫的向东逃走。
长孙肥率众追击,在潞川追上了慕容农,擒获了他的妻儿,慕容农只率领着三人三骑逃回中山。拓跋珪于是夺取并州地区,并设置官员治理当地。随后拓跋珪命令于栗磾和公孙兰等人率军暗中打通了昔日韩信在井陉用过的路,并在十月率军取道该路进攻中山城。
此时燕国军队决心婴城自守,打持久战,于是拓跋珪在攻下常山之后,常山以东各郡县的官员不是弃城就是投降,魏国于是轻易地就得到了中原大部分郡县的归附,只剩下中山、邺城和信都三座城池仍然保持着据守态势。拓跋珪兵分三路进攻这三座城池:自己亲率一队攻击中山城,拓跋仪进攻邺城,王建、李栗进攻信都城。但是拓跋珪在中山城遭到了遭到了燕国军队的猛烈抗拒,所以暂时放弃了中山城,改为向南攻取另外两座城。
皇始二年(397年)正月,拓跋珪加入进攻信都,终于逼迫的慕容凤弃城出走,但是此刻慕容德已经成功离间了进攻邺城的拓跋仪和贺赖卢的关系,所以这两位进攻的将军产生矛盾之后,魏国军队只好撤兵。
这一撤兵的举动让慕容的得到了机会,乘机从他们两军的后面发动追击,最终大破魏军。童年的三月,慕容宝向拓跋珪求和,并且说要送还已经被扣押的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的土地,拓跋珪已经答应了他的求和请求,但是慕容宝却反悔了。
慕容宝时代相比于慕容垂时代可以说是差多了,慕容垂时代如果反悔,是有可能打胜仗的,因为慕容垂统治下的燕国是一个完全统一的领导集体,但是慕容宝相比于慕容垂来说,还是太年轻了,所以拓跋珪看到慕容宝的背信弃义之后,派兵进围中山城。
城池被围上了,慕容宝做出的第一个决断就是弃城逃跑。这就是开国者和二世祖的不同了,开国者是可以打胜仗的,但是二世祖却只想着逃脱。拓跋珪原本打算在当天晚上入城受降,可是王建则用“士兵如果连夜入城,将会盗取城中的金银财宝”的理由劝阻拓跋珪,拓跋珪于是打算等到第二天日出时分才入城受降。
可是等到第二天日出时分,城内有推举出来了一位守将,这位守将名叫慕容详,他趁机自立为主,闭门拒守,拓跋珪试图强攻,但是一连攻击了几天都不见结果。
既然攻击不出结果,那么就只有劝降了。可是拓跋珪掌握的部队大多是未汉化的鲜卑军卒,执行的还是鲜卑族的老传统。城中军民害怕会再次出现参合陂之战后燕国降卒一样的下场,所以众志成城决心坚守到最后。
拓跋珪想起当日劝说自己杀死那些燕国俘虏的正是王建,所以向他吐了口唾沫(再次是杀死自己的手下影响的是军心,所以只好如此,以示惩罚)。到了五月,拓跋珪将包围圈撤掉,因为拓跋珪及其军队也是人组成的,也需要吃饭,所以解决军粮问题是为当前计策。
在围攻中山城的时候,拓跋珪派遣庾岳率兵讨伐在魏国国内叛乱的贺兰部、纥邻部以及纥奚部,成功的平定了内乱,稳定了秩序。在刚才我们讲到,拓跋珪的军粮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在中山城据守的慕容麟及其军队却处于缺粮的状态。
同年九月,慕容麟因为饥荒从中山城逃出,准备据守新市。拓跋珪于是主动攻击,并在十月份与义台城大破慕容麟,慕容麟逃走之后,拓跋珪入主中山。次年,邺城也因为慕容德的弃守而落进了魏国的手中,拓跋珪在邺城设置行台之后回到中山。但是他知道,现在还不是灭亡燕国的时候,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回到盛乐,促成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顺利迁移。
于是,拓跋珪命人修筑和治理由望都到代郡的直道,并在中山城设置中山行台以防变乱,又下令强迁SD六郡官吏和民众以及不少的外族人士到代郡充实人口。做好这样的准备之后,拓跋珪返回盛乐,预备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