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听得一声洪钟滚过梧桐树,行气的修士连忙收功,往蒲团这边赶,今天的讲道又要开始了。
法驾从树上下来,黄石真人登了高台;这童子点了香炉,徐徐退去。
看起来今日里黄石真人还算气色好,缓缓开口:“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语。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一也。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
讲道的声音成了这处唯一的动静,众修士屏气吞声,诗有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意境就和这也八九不离十。
这开篇讲的是调药章,真人也不解释,只自顾自的念白,众人有的听得喜不自胜抓耳挠腮,有的懊恼非常,这就是那玄之又玄的缘法吧。
接下来讲的就是采药章了。
“药产景至,如光透帘帷,火球上驰,……此即采药归炉时也。当以神宰之,使不外驰;以息摄之,使归炉内。……”
又有人冷汗浸透,只是抄写如常,一字也不敢落下,讲完这采药,真人停了片刻,只是眼神扫过台下众人,也不说话。陆枕戈眼神对上真人时,也一切如常。
“如觉气已归炉,即当停止武火,正当沐浴;以目寂照,以意守护,以息吹嘘,以神熏蒸,不照而照,不守而守,以文火慢慢养之,亦曰封炉。达摩谓二候采牟尼者是也。封固少时,又有动机,一股阳火从中发出,方是周天机到,行阳火之时也。……”
这停顿后讲的就是封炉了,按照这步骤,接下来就是炼药和止火了。
果不其然。
“真种摄归炉内,以目寂照,以意守护,封固少时,忽然一动,一股阳火从中发出,即《入药镜》所谓“鼓巽风,运坤火”之时也。当阳气动时,以神煦照,即以火炼药也;以息逆吹,使之上行,即以风助火也。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风火同用,精自化气;气受神息引吹,自然上升……”
“止火之至,自应自应寂然定静,呼吸似有似无,神气似守非守。古仙云:“定里见丹成”,至言也。因不加温养,则大药不生。”
真人一句也不停,只管一路讲下来,也不管有谁能听懂有谁听不懂。
待到众人落笔,他才缓缓开口。
“尔等有听得懂我言语的,也有听不懂的;这道之一字何其难也,听不懂的就打道回府去,修炼还嫌天不假年,何苦在我这浪费光阴,我讲的都是调药,采药,封炉,炼丹,这般浅显你也听不懂,还留着作甚。回去行气打坐,诵念黄庭岂不美哉?”真人这才讲了一个时辰就回去了,众人不管装懂也好,不装懂也罢;总归明天听道时,就肯定不是这般局面了。
不知道为什么和昨日比,黄石真人的态度来了个天差地别的变化,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张玄感神出鬼没的,这回又冒出声来:“采小药天机口诀,小子你机缘到了。你且仔细看看你写的那些东西”
不管阿瑶的疑惑,小道士一把取过刚才一个时辰里抄录的东西。刚才也被这采药,调药给糊弄住了,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往其它方向去想。
果不其然,“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从耳后绕至喉间,下重楼、入气穴”,“耳后生风,暖溢四肢,恍恍惚惚,外肾勃然而举,此即采药归炉时也。”,余下也不需细看了,刚才抄录的时候笔走心不走,恍恍惚惚。谁能想到这次看似不同寻常的讲道,有这般大机缘。怕是彻夜走了的,回到洞府。肠子都要悔青了。
陆枕戈也不像前几回那样托大,语气变软:“老神仙,你看看是不是帮忙解读一二?”
张玄感啧啧有声:“泰半的人都察觉到了这东西不是凡物,可是当作行气之法却是谬误”
小道士行了个礼,开口道:“老神仙还跟我卖关子?”
“这是门法术,没有核心符箓,你不用去试着练,明天或许这家伙就把符箓传下来了,不过只有十八枚核心符箓的法术算是入流不入流之间,你也别太高兴”
小道士突然对这个感兴趣:“入流和不入流?怎么的说法?”
“不管法术也好道法也好,大抵离不开什么三才四象,有十二,有二十四,有三十六,有七十二,有八十一,有一百零八”张玄感清了清嗓子“这些数怎也离不开,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基础符箓越多,那种法术也就越厉害,道法也是如此”
“这倒是有趣,那十二就是不入流了,二十四就是入流了,上面是三流?”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星宿”
“还有呢?”
“你自己去找,问我有什么用?”张玄感突然有些意兴阑珊“自己去看啊,自己去瞧”
片刻之后用一种奇怪的语气说:“你要不要在灵台观多待几天?”
“要不是山上的长辈说不宜出行,我这次道都不想听了”陆枕戈早就想下山了,哪里会稀罕在这山上。
不知怎的,这话一出口就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好像哪里空落落的。
张玄感说完这些话,又沉寂下去;让陆枕戈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种感觉莫非有什么冥冥中的预示,但是自从上山后除了天生道体之外并没有受到特别的眷顾,真说起来近日里的收获也好像有理可循,并不是什么鸿运加身,而且就算是修行上,自己也是比其它人要艰难数倍。
如果真是什么东西可能要错过的话,也随缘吧。捏着下巴想了许久,也理不清其中的关系。哪怕是修练大如意后心思敏捷非是昔日吴下阿蒙。
正头大,阿瑶拽着陆枕戈的袖子一阵摇。
看向阿瑶所指的方向,众人得了黄石老人的劝诫,果真有耿直的走了。
多半是些世家弟子呼朋唤友离去,这出来只是见世面,不是真要学什么,按照他们的身份,就是直接叫黄石真人炼丹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也不是世家弟子眼里无人和纨绔,而是事实上他们的世家实在是资源丰富,累世积累下来,家财万贯。家里修行的法术和资源都不缺,为何要在这里虚度光阴呢?
这些年轻修士,多半是出自正一一脉,正一一脉不忌讳娶妻生子,修行个百十来年,不管修为上成与不CD繁衍后代无数,这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世家,一般家风严谨的世家,弟子也多半成就要高于寒门无根角的弟子。要是家风龌蹉,行为举止不当,也大多逃不过三代而亡的警世恒言。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世家重积累,重团结精诚。累世以来,遂成九品官人法,颇有修行一道的神韵。
世家有子弟在观中修为高深,德高望重者为世家一脉尊主,称为天师,另择三人为中正之官,对世家一脉门第高地进行评定。
评定时有三个依据,一是家世,你父祖辈的修为和荣誉,有时为主有时为辅。
世家一脉衰落时,是重家世,轻行状;世家一脉荣兴时,是重行状,轻家世;
二是行状,指个人的品行和资质,一般会写“德优才少”“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之类的简单评语,毕竟言多必失,这样写也是老成持重之举,以至于后世以来,都无甚新意。
三是定品,重行状,轻家世。当然有些年月也会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依据德才、门第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世家门下佳弟子修行重举荐,重名望与孝廉。
上品门第弟子天资卓越又有德行名望的,会受到世家资源的倾斜,也会受到世家出身的天师和中正的照顾和重用,寒门弟子更看重的是才能和德行。
在重家世轻行状的年岁里,寒门弟子会转为全真师徒一脉,而全真师徒一脉卓有成就者在重行状轻家世的年岁里,又会成为正一世家一脉;其间联系可谓妙不可言;两者相辅相成,有若阴阳相生,几乎可以万世不易。
全真一脉算是师徒,最重弟子德行,不太考究你的家世。只要天资俊秀,德行兼优,就会得到师徒一脉的照顾和倾斜,师徒一脉的尊主也称天师,但无中正之官。
由于师徒一脉不注重家世,所以择徒上也有有教无类的原则,但是正是由于不注重家世,有的弟子在骤然修成法术之后,心性变化颇大,有的并没有当初修行所考究的那般德才兼优。
假如把所有修士分成三个等列的话,最上一等列是全真师徒一脉占优,毕竟从师徒一脉行到最后的,也必定是心性和资质都是迥出时辈的,中等的是世家一脉毫无疑问的占优,家世又好,资质又不差,心性也说得过去,肯定会有所成就,从小耳濡目染也差不到哪里去。但由于没有崛起于青萍之末的历练,要成为最拔群的实在是太难了。除非天纵之资,奋十余世之余列那样的天命之主。但这样的人肯定是千年修得,哪里能世处。
在下等就是各有长短,但世家也能稍稍占优。
这种体制简直妙不可言,以至于西方教甘伏人下,看这万年以来,颇得其中三味,在世家和师徒一脉中挑挑选选,出来个三分虎三分猫的体制来。
有人说下一量劫西方教当兴,我道门弟子自有恢宏气度,自傲的半点也没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