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选择空气新鲜、阳光温暖充足、平坦宽敞的场地。古代练气士多在深山老林,其原因在于那里空气新鲜,光、音、热、电、磁、力、空气等精微物质没有污染,利于吐故纳新。现在都市人为什么多病?就是因为食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光、音、电、热、磁、力、虚空皆被污染,带来了精神污染和物质污染以致多病。如果在这种污染浑浊的环境中进行吐故纳新锻炼,实在是吐故纳污。当然,人们不可能都到深山老林,关键是自心要调整好。自心清净即净土。自心清净了就能识别香、臭、净、污,只纳香的,不纳臭的;只纳净的,不纳污的。不过,初习吐纳还无这种识别能力时,最好在树木较多、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场地。
场地选好后,人体放松站定,开始调整、观察呼吸。人们观察、研究外部客观世界,是呼气占主导地位。当我们注意力放在吸气上时,意识自然地回头观自身了。在舒适自然的前提下,缓慢流畅地呼吸。意识注重吸气的同时要观察自然界的光、音、电、热、磁、力从何处进入人体,趋向何方。进行这种观察之初,难觉光、音、电、热、磁的存在,只知气到何处,力向何方。
气力,即力气。“气”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呼吸之气,“力”在这里指的是动态能量,“气”和“力”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有气有力,无气无力。人们无论举重,还是推车,总有闭气用力的过程。举重运动员不闭气,就举不起二百公斤的杠铃。力属精,息属气,意属神。精、气、神三位一体。闭气就是精、气、神三药入炉。入了炉才能产生力量,才能举起二百公斤的杠铃。举杠铃是做外功,是有意运动。这里讲的吐故纳新是做内功,是似有意似无意运动。人们在举重、推车等有意运动时,是意到力到,力到形到,是意识指挥内力推动肢体运动。
吐故纳新是似有意似无意运动。当精、气、神三药入炉后,体内会自然产生气力运转。这时,不是用意识指挥气力推动肢体运动,要用意识观察气力的运行规律,做到气到力到,力到形到,形到意到。意识要跟着气、力走,而不是气、力跟随意识行。意识只能随气力运行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气力的自然规律。
如此操作,会出现力动推动形动,形动影响意动,意随形动的形意运动形态。中国古代有一种形意拳,就是这种运动形态。是形动在前,意动在后,意随形动的拳术运动。现代流传的形意拳是意动气动,气动力动,力动形动,是一种有意识运动,是意动在前,拳动在后的套路拳术,与古代的形意拳有所区别。据载,伏羲时代实行舞制,使人们能够健身的“伏羲舞(武)”也是这种形动在前、意随形动的运动形态。但这种运动形态在人有病的情况下十分不雅,如果意识失控,还会出现精神失常,虽然出现过一些巫师,但也出了一些精神病。于是后人就慢慢放弃了这种运动形态,将意随形动中出现的各种美好的动作编成套路,就是今天的“舞”和“武”。无论是中国的各类传统武术,还是世界各国的民间舞蹈,都有“伏羲舞”、“伏羲武”的影子。
何为武火?火即心火,即意识。武火即用心、用意较粗。心粗气粗,气粗形武,形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武术动作、舞蹈动作。武火生起时,内力会推动肢体做出缓慢流畅的“太极拳”、“形意拳”动作。由于形体如同练武,“武火炼丹”由此得名。
如此武火生起,气动力动,会出现气到腹部,收腹提肛;气到足部,足趾麻颤等等千变万化的动相。出现吸气、纳气、闭气、吞气、含气、紧气、松气、行气、食气、练气、吐气、休息等各种不同的呼吸形态。古人将各种不同的呼吸形态形象地称为腹息、胸息、龟息、踵息、体息、胎息。将气闭在腹中谓腹息。腹息时有收腹提肛、伸脖子、踮脚尖、张口含气等一系列的动相。气闭于胸谓胸息。胸息常出现两手抱球于胸,伸脖子张口纳气的动相。其状如同龟头伸出水面含气一样,所以古人谓龟息.“真人息至足,俗人息至喉”。内力至足谓踵息,踵息是要求人的呼吸要向深远的层次运行,向足趾运行。
以上皆是深度的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形态。当经络畅通之后,修行家向休息、胎息的方向过度,名文火练心。
六、回风混合
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观察吐气。吐气要吐尽,吐尽之后即会自然出现吸气。有时会突然收腹提肛张开大口深纳一口气(纳气),接着紧急闭气(闭气)。有时会再自动吞一至两口气(吞气),最后还含一口气(含气),接着紧急闭气。嘴巴纳气主要是为充实腹腔及下肢,现代名腹式呼吸;鼻孔纳气主要是为充实胸腔及背部,现代名胸式呼吸;最后出现吞气、含气是为充实脑腔及上肢。上、中、下三部内气充实谓“紧气”。
“吐气”名“呼风”,“吸气”名“回风”。纳气、吞气、含气三种吸气过程就是“回风”。“回风”后是“闭气”、“紧气”。“紧气”时正是精、气、神三药归炉混合之时。道家的“回风混合,百日功灵”中的“回风”指的正是吸气、闭气、紧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精、气、神三药浑然一气,化为人体的生命内力,推动人的健康长寿。我们在举重时,总要先闭一口气。只有闭上这口气,人的呼吸之气才能化为内力,才能举起几百公斤的杠铃。这种吸气、闭气的过程就是“回风混合”的过程。“回风混合”后,才能调动内力举重。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与举重不同的是,“回风混合”后是调动内力强壮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寿,而不是为了做外功。
“紧气”时千万不要有意向内气加压,“紧气”时内气已经充足,应当观察紧气向松气方向转化的规律。若再加压力,年轻人容易炸肺,老人易成疝气、脱肛。
进行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之始,千万不要有意迫使内力向既定的方向运行。所谓既定方向,就是你的意识想去的方向。有意向既定的方向运行,会违背内气运行的规律而身感不适。在紧气、松气时要认真观察内气运行规律,顺其自然地松气、行气。当我们掌握了其规律后,才能驾驭内力向既定的方向运行。
紧气与松气是对立统一的。只紧不松,内力运行就不自然;只松不紧,内力虚而无力。不紧不松,内力运行畅通而有力度,称谓“行气”。“行气”即是观察内力、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动静。一张一弛之为道,不紧不松即是介于张与弛之间的“之”道。中国太极图由阴鱼、阳鱼构成,介于阴阳鱼之间有一“s”线,它不偏于阴,不偏于阳;不偏于有,不偏于无;不偏于张,不偏于弛;不偏于紧,不偏于松。这“s”就是“之”道、正道、中道。在我们观察呼吸之气化为内力在机体的微妙运动时,就要认真细致地运行在正道、中道上。
七、辟谷食气
在“行气”的过程中,纳入体内的氧气、氮气似乎都被身体吸收,很少吐出,这种现象谓食气。食肉心悍,食素心慈,食木心愚,食果心聪,食物心暗,食气心明。
人们修行为了明心见性。不食气,人心能否明了?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不食气者,呼吸和思维都呈粗相。只有通过食气,才能出现胎息,出现胎息后,人的思维才能渐次出现细相、无相,心地才能出现光明。看来不食气难以明心见性,难怪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指出,人命在呼吸间,不懂呼吸不知道。
人有五食:嘴食物、眼食光、耳食音、鼻食气、身食能。人的五官皆能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纳入自身,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古人说“万物皆备于我”,宇宙间有什么,人身皆备,就是人身具备五食的原因。
古人说的食气,非只食氧气、氮气,还有光、音、电、热、磁、力。辟谷说的是食气可以不吃饭。进行食气锻炼的人也许可以少食、不食。现代有人提倡辟谷,说是不吃饭可以除病。此说法不无道理,但他们常常是有为辟谷,有意挨饿。有病的人在进行似有意似无意运动时,也会出现辟谷,是无意辟谷。出现无意辟谷时,进食就不舒服,不进食精神反而会好。有七天、半月、一月、三月、一年、三年不食或少食的,是一种自我调整现象。但在辟谷中必须食气,食气是纳进自然界的光、音、电、热、磁、力,变自然能为生物能,为自身补充能量,虽然不食、少食,但精力很充沛。辟谷之初体重会下降得很快,到最后体重不增不减,感到神清气爽。在自然辟谷中必须食气,只有这样的辟谷才能精力增长,神清气爽,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辟谷。
食气不仅要纳进新鲜氧气,还要纳入氮气。现代科学认为,一氧化氮可以加强人体的信息传导。人体的许多疾病,不正是信息传导发生障碍而形成的吗?纳入氮和氧气也许可以加强一氧化氮在体内形成,提高人体的信息传导功能。传导功能提高了,人体的各种信息障碍就不难排除。
一些中老年人得了脑溢血、偏瘫、半身不遂,不就是因为信息不通、意识不能指挥肢体运动吗?
一些青年人来信说自己阳痿早泄、夫妻不和,不就是信息不通、意识不能指挥生殖器官运用自如吗?也许大量纳入氧和氮,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排除信息渠道的障碍后,这一系列毛病就会迎刃而解。正确的辟谷食气者,大脑特灵,精神特旺,表情特丰富,身手特敏捷,性功能特正常,可能与食气时大量纳入氮和氧等精微物质有密切关系,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物以稀为贵,人们常常重视了氧气的作用,忽视了氮气是生命的依赖。一个人只供氧不供氮,人的神经系统没饭吃,可能要罢工。
眼食纳光,耳食纳音,鼻食纳气,体食纳能,嘴食纳物。大量纳入氮气,加强了神经传导功能;大量纳入氧气,加强了机体的生化物理反应。这生化反应能否将纳入的光、音、热等能量转化为生物能,维持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从而避免或减少体能的消耗?能否将大量纳入的氮和氧等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产生营养物质代替吃饭、维持生命?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当然,这需要人们去实践、去研究。如果辟谷食气能够成立,将为资源日渐枯竭的地球人带来福音。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正确地食气。一些人不懂似有意似无意运动的哲理,没掌握呼吸和内力的运动规律,胡乱强闭气,结果搞得肺脏充满气泡,求生不得,求死不成。正确的食气,就是要不断观察内力的运动规律。内力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进不退的形态称谓停气,特别是呼气到了顶点吸气到了顶点的时候,常常出现停气。
“吐唯细细”,当缓慢呼气到了极限,又观察内力到了足趾时,就会出现停气现象。这时千万不要急躁,要耐心等待“回风”的发生。“纳唯绵绵”,当吸气到了极限时,更不能急躁,要耐心等待观察内力的运动方向,不要有意推动内力向既定的方向运行。这种等待“回风”的机会和内力的运动的机会,道家名“真机火候”。
八、等待内力运行的机会
等待“回风”的机会、等待内力运行的机会,即是等待真机火候的出现。“自古传药不传火,真机火候无人传”。出此语者是不懂真机火候,人体存在各种不同的似有意似无意运动,应有不同的真机火候。似有意似无意肢体运动、似有意似无意音声运动、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似有意似无意内力运行,及人的视觉、听觉、思维,作为不同的运动形态,都存在着不同的似有意似无意运动,因而都有不同的真机火候。
“动者静之基,静者动之机”,所谓真机火候,就是无意运动发生的真正时机。人的呼与吸皆是动,不是静。但呼与吸是静的基础,无动不会有静。呼吸会出现三种静态:一是呼到极限时;二是吸到极限时;三是呼与吸正中时。这三种静出现后,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动机。这动机,就是真机。现代人理解的所谓静,主要讲的是呼与吸正中时出现的静态心理,即是将自己的呼吸调整到呼与吸的交合处的心理状态。呼与吸正中时出现的静,即是神与息合二为一了,名为真静。处于真静时,若能“寂然不动”就会出现“感而遂通”的动相,名神机、神通,即灵感。所谓神机妙算,就是在此种静态下出现的灵感。这种灵感也是一种“真机”,更准确的说法是“神机”。
大动筑大基,小动筑小基。只有大动,才有大静、大定。一个病体,不动而有大“基”者,不可能也。肺上有病,不呼不吸会立即咳嗽,更谈不上“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了。肺上有病者,首先要呼到极限的静,吸到极限的静,静极生动,将体内深层次的肮脏排干净后,方能大静、大定,方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一上来就修习呼与吸正中的静定,那就会跨者不行。
似有意似无意的内力运行,作为一种运动形态,它的真机火候就是在三种静态时,等待真机出现。在呼至极限的静定中,等待回风的机会;在吸至极限的静定中,等待混合的机会;在混合的静定中,等待内力运行的机会。这时,内力运行会突然产生新动向,这新动向就是内力运行的机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的意识要抓住这个机会,抓住这个火候趁热打铁,有意随顺无意,驾驭内力自然运行,达到吐故纳新的目的。在进行这种运动时,特别要戒骄戒躁,要认真地静观内力运行的变化规律。真机火候掌握到位,内力的运行就符合自然规律,内力在体内运行就舒服,否则就难受。有时内力会一下灌满周身内外,使大脑虚空,周身特别舒泰。或者幻觉身体特别高大,或无限高大。这就是《金刚经》中说的“大身非大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