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力运行到有障碍(有病)的部位,肢体会反复出现某些动作,这种反复出现的动作即是“练力”。练力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变外力为内力。我们吃的饭,只有在体内消化吸收才能营养自身,人体吸收自然界的光、音、电、热、磁、力亦有个消化吸收的问题。练力的过程就是一种消化吸收的运动形态,不仅能加强光、音、电、热、磁、力能量的消化吸收,还能加强食物的消化吸收。实践证明,只要真机火候掌握到位,通过一段时日的练力,你会发现消化功能特别好,大便特别顺畅、细腻,不存在不消化的物质。老年人常有便秘的毛病,只要如此锻炼,便秘会很快消失。第二个作用是扫清障碍、排出体内的疾病和肮脏。只要真机火候掌握到位,腰椎有病就会反复扭腰,胸椎有病就会反复扭背,颈椎有病会反复摇头。愈摇愈舒服,直到肮脏的光、音、电、热、磁、力排出体外为止。肮脏的光、音、电、热、磁、力排尽后,经络通了,腰不痛了,颈不僵了,头不晕了。
肮脏的光、音、电、热、磁、力排出体外是看不到的,排出的肮脏音声是听得到的。病杂、病重者发出的音声刺耳难听;病轻者发出的音声比较粗犷;完全康复者发出的音声如歌似吟,非常好听。这些表现都是在排除心灵的信息垃圾。人心自有音乐,心灵愈干净,从心中流出的音声愈美妙。
内力即内气,气动则风动,风起则浪涌。风性观的锻炼必然推动体内液体物质的运动。观察体内液体的吐故纳新规律,促进这种液体的吐故纳新,名为水性观。一些病者在吐故纳新的锻炼中,常常出现尿多、汗多、口水多、饮水多,这些皆是水性观的范畴。肠胃有病、有瘤,可能吐血、便血,或排除异物。肾脏、膀胱、子宫等有病、有瘤,排除的液体很臭。特别是肺、肝、骨有病者最易吐口水。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你排出的肮脏液体愈多,身体会愈健康,气色会愈好,人会变得年轻漂亮。“气”与“色”,组合成“气色”。“水”与“色”,组合成“水色”。内力练好了,气色当正、水色应好,女士们也就不用涂脂抹粉、花钱美容了。
练气之后是吐气。练气后出现的呼气、发声、吐口水、频尿、出汗,身体各部位特别是两手掌、两脚掌有向外放电的现象等,都属“吐故”的范畴。特别是两手掌、两脚掌向外放电,有人就不理解了,问人的手脚为何会放电?现代城市走廊的路灯都装有感应器,手一摸,或用钥匙接触感应器路灯就亮了。手不能放电哪能令路灯发生反应?不过手掌放的是生物电,不是交流电罢了。还有的朋友认为手脚放电会将精气神放跑,对身体不利,因而心生恐惧。结果愈恐惧愈往外放,愈往外放愈恐惧,吓出了毛病。吐故纳新锻炼到一定程度,人人周身都会出现这种放电现象,无须恐惧。这是一种能量领域里的吐故纳新。排出污秽的能量,只会有利健康。在古代,个别道家修行家进行如此锻炼,错误理解了“无漏”的含义,认为放电即是“有漏”,将精气神漏掉了,于是,吞涎忍屁、握固塞兑。吞涎,不让肮脏的液体排出;忍屁,不让肮脏的臭气排出;握固,两手握紧,不让肮脏的能量排出;塞兑,闭嘴不语,不让不良的信息排除。体内无论是清净的能量还是肮脏的能量无限积累,积累到顶点时发生了能量爆炸,推动体内的肮脏一下冲了出来,令人更难受、更恐惧,让人不知所措。要明白,只纳不吐,只吸不呼,会将人憋死的,我们不能犯这个错误。
吐气之后是休息。推车、挑担是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谓之外功。做外功需要出力流汗,需要休息。吐故纳新是做内功,是在做改造、优化自身的工作,也是要出力流汗、需要休息的。特别是初学者,身体有病,真机火候又没有掌握好,不能做到“绵绵不断”,还会感觉到疲劳。他们每做一次吐纳,就可能要休息一下。但要注意,休息之中不忘息,休息之后再纳气。休息之中,要心息相依,继续观察呼吸之气和内力的运动规律,抓住内力似有意似无意运行的真正机会,连续进行吐故纳新的运动。如此反复吐故纳新,健康长寿才有希望。
吸气、纳气、闭气、吞气、含气、紧气、松气、行气、食气、练气、吐气、休息,不是每次吐故纳新都要经过以上十二法的。要认真观察自身内气运行的规律,要根据各自身体的特殊规律灵活机动地运用以上十二法则。
看了以上文字,人们一般都会吐故纳新了。这里将要点强调一下,请还不悟的朋友牢记以下几句话:
呼要尽,尽处定,
定于静,静静等。
动相生,随顺跟,
闭气紧气意义深。
止于闻,止于明,
止于过去未来心。
回风混合生乐心,
绵绵不断趣长生。
第一口气要吐尽。开始练吐纳时,首先要调整心态,当心平气和后返观呼吸。第一口气要慢慢呼出,在呼气的同时观察内力在体内的运行,观察身体各处的浊气随着呼吸之气由上到下,从足趾吐尽。
浊气就是带不良信息的光、电、热、磁、力。锻炼之初并不知浊气是何物,这时主要观察内力的走向。只要人们返观内照,就会发现,在人呼气时,一定会拉动内脏和四肢运动,自心就要随这种动相而动。
浊气有下行的特性,清气有上升的特性。浊气从身体各处皆能吐出,吐气不一定要从足趾吐出。但在自己还没掌握吐气规律时,第一次吐气向足趾运行,吐出浊气比较容易,也容易体会。人体无处不是窍,等到稍有实践体会,可顺其自然地从机体的各处吐气、纳气,不一定非在足趾不可。因为只有将浊气吐得干干净净,才能拉动内脏的运动,才能很快回气(即回风),使肢体很快产生新的动相,即真机火候。顺便说明一下,向足趾吐气会出现如下现象:一是会出现足气,即出现所谓“香港脚”烂脚丫子,请不要紧张,那是肮脏的东西在排出。二是脚底会出现硬块、硬皮,当这些硬块、硬皮消失后,细胞就会更新,换成新的皮肤。特别是老龄人腿脚怕冷,当脚底出现新皮肤后,腿脚就不怕冷了。
根据各人的内在条件,根据各人的病情轻重,有的人吐半口气就停止吐气了,到了吐气的尽头了,这也是“呼要尽”。但是这种“呼要尽”不会很快产生新的动相。这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将心定于此处。将心定于此处即是“尽处定”,不呼不吸才为“静定”。存在呼和吸不能称“静定”,呼与吸都是运动的,是静不了的。当然这是一种短暂的静定,是刹那间的静定。
倘若真正做到了“尽处定”,心里没有烦恼很安静,又名“定于静”。这时,要“静静等”,等待新的动相发生。人总是要呼吸的,不能永远停止在不呼不吸的状态中。只要人有呼吸,内脏一定会有动相,只是一般人没有返观内照的习惯,往往不能察觉内脏动相的存在,更谈不上掌握这种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这是吐故纳新的诀窍,道家的“凝神于气穴”就是指此。“凝神于气穴”即是有意将注意力放在气穴上,气穴无穴,就是放在呼吸上。放在呼吸上,又名“神合其气”。吐故纳新之始,心放在呼气的尽头处也是“神合其气”,也是“凝神于气穴”。这种“凝神于气穴”最能引发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的发生。“凝神于气穴”是古人的说法,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心息相依”,意识不要离开呼吸。意识不离开呼吸,外求的烦恼就会消失。
“回风混合生乐心”,新的动相发生后要“随顺跟”。这时,倘若有意坚持不纳气,肢体有意坚持不运动,内脏有意坚持不运动,都是错误的,都是违背自身的运动规律的。如果能随顺自身的运动规律进行似有意似无意运动,就会出现纳气、闭气,闭气、紧气的过程,就是“回风混合”的过程。闭气要及时,紧气要适度。
“呼要尽”就是呼气要深,将体内的浊气排除干净。深度的呼气必然导致深度的吸气,深度吸气才能产生较强的内力。举重运动员在发力前要深吸一口气,这深吸气就是深度的回风。深度回风会使自然界较多的氧和氮,及自然能与体内的精微物质混合变成举重的能量。如果不作深度回风,只是一般的呼吸方式,几百公斤重的东西是举不起来的。
当然,举重是做外功,我这里讲的练气是做内功。为了改善自身的体质也要深度回风,不做深度回风就不能产生适当的内力。没有适当的内力,人体深层次的改善就不彻底。回风纳气中要注意三点:
一、不要在意吸进了多少空气,更不能在意肚子鼓多大。要注意“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在吐纳过程中,应该意在观察五脏六腑的动相,吐纳要与体内的动相同步。只要同步,即会出现“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运动形态,就是小还丹的方法。真正做好了,收腹提肛的动相特别多,似乎没有多少空气进入腹内、胸内,肚子也不鼓胀,但内力很大,效果也特别好。如此吐纳,内力增长会很快。干活要气力,除病要气力,入定要定力,修行要慧力,都不能没有力。如此锻炼,内力增长了,干活有力气,学习有精力。当诸病除尽后,入定会有定力,进行各种妙观察,才有慧力。吐要吐得干净,纳要纳得绵绵,不能纳得过猛、过速,要顺其自然。欲速则不达,过猛、过速,会把寒气纳入而得感冒。
二、不能幻想把自然界的精华都纳为己有,那是不可能的。太阳的能量大,但不能把太阳都装进肚子里呀!要意在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只进不出会不舒服。
三、回风到了顶点要及时闭气。所谓及时,是说不能过早,不能过晚。想多纳气、少纳气、再闭气的念头都不可取。要以舒适为度,过与不及都是过。过多,不舒适;过少,没力气;不多不少只有自己去体会。
闭气之后是紧气。紧气就是精、气、神进行混合的时候,只有混合才能产生能量。正如氢和氧,只有高度混合后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水,精、气、神高度混合后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光和热,才能产生动力,才能温暖五脏六腑,推动五脏六腑、肢体、面部表情出现千奇百怪的动相。这时,你会发现,自己有时努目圆睁,有时呲牙露齿,有时慈眉善目,这些动相皆是深层次自我调整的现象。
紧气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也要中道。如果不中道,就不能产生适中的内力,就不能很好地推动五脏六腑的运动。所以说“闭气紧气意义深”,它关系到练气的成败。
“回风混合生乐心”,即完成回风混合后要心生快乐。要学那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心不笑而容自笑,这样会引导内气上升于面,有增颜美容的效果。同时,这“生乐心”会自然放松身体的紧张度,使内气沿着它的自在规律运行,推动肢体出现千奇百怪的动作,达到练气的目的。
“止于明,止于闻,止于过去未来心”。
回气总有个闭气的过程,闭气也可称“止”。止于下腹、止于胸腔、止于见性、止于闻性、止于过去心、止于未来心,有时不知止于何处,要顺其自然,临机自悟。无论止于何处,都有个停顿入定入静的过程。不要急,要细心观、静静等。静极生动,只要乐心一生,“回风混合”之后,一定有新的动相发生。
“绵绵不断趣长生”。经过一吐一纳的实践后,基本掌握了内气运转的规律了。根据内气运转的规律,进行绵绵不断的运动,就是长生之道。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存无”,呼吸是人体存在的无意运动;“守有”,意识认真观察自己的呼吸,守着自己的呼吸,遵循自己的呼吸规律进行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顷刻而成”,顷刻成就了强身健体的吐故纳新运动,成就了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如果能够做到回风混合、绵绵不断,就会“百日功灵”。经过一百天的锻炼,心中就会有光明感,浑身是劲,体内处处如走念珠,有身轻如燕的感觉,这是身体得到根本优化的表现。
一个人呼吸连绵细长,人寿长久。经过风性观锻炼,人的呼吸是连绵细长的,所以能长寿,只是这“绵绵不断”四个字很难做到。若能做到绵绵不断,气血就会不断地通达,营养五脏六腑、皮毛筋骨等固体物质;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筋骨等固体物质不坏不死,人就能长寿。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筋骨等固体物质即是人的地性。通过风性观来观察人体的地性是一种深层次的地性观。对人体的地性深入细致地观察,即能坚固自己的身体。
九、舒服近中道
在似有意似无意肢体运动、似有意似无意音声运动的反复实践中,人们真正掌握了无意运动、有意运动、似有意似无意运动后,方可进行吐故纳新的锻炼。不然人们不知中道是何物,就不能进行吐故纳新的锻炼。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始终要吃透一个“中”字,要体会“舒服”这个尺度。无论是吐纳的深浅、行止的快慢、开合的紧松、用力的大小,都要中道而行。是否中道,要看在运动中是否舒服。舒服近于中道,舒服有利长寿,舒服就是人的第一需要。进行似有意似无意运动,就是向舒服的方向运动。人若有病就不舒服,病少一点,就舒服一点。彻底舒服了,就健康长寿了。
在吐故纳新中,倘若用力过小,会感到没劲没力不舒服;倘若用力过重,内力不畅,甚至引起炸肺、脱肛、疝气,就更不舒服了。能产生这些疾病说明没吃透“中”字,没体会到“舒服”这个尺度。如果掌握“舒服”这个尺度,肺结核、哮喘病、疝气、痔疮、皮肤诸疾病会很快得到改善或痊愈。
大道在悟,大道就是中道,过与不及都不是中道,不是大道。大道不是老师教的,老师只能告知内力在体内运动的一般规律。各自特殊的规律还要靠你用敢于实践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回头观察自己,研究自己,从而掌握内力在体内运动的规律性,驾驭内力正确运行,达到除病健身的目的。如果内气运行的轨道不正确,就会不舒服,这时就要快点觉悟,为内力的运行寻求正确的运动方向。
所谓修行,修要修得尽,行要行得正,重点在行。行,就是运行。思维运行在中道正途上,叫心正。内气运行在中道正途上,谓气正。倘若心正气正,就会出现拈花一笑、不乐而乐的精神状态。
不乐而乐的精神状态就是快乐甜蜜的心理状态。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气质。持拈花一笑、不乐而乐的心理状态,就会具备一种浩然正气。我们进佛寺大雄宝殿看看,那如来佛就有拈花一笑、不乐而乐的心理状态,所以他成就的是浩然正气。
人生百态,有的成就了善人,有的成就了恶人,有的成就了治国平天下的英明领袖,有的成就了杀人放火的世俗小人。各不相同的心理,练就了各不相同的气质,成就了各不相同的人格。拈花一笑、不乐而乐的心理状态,就会练就成佛成道的浩然正气。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在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似有意似无意呼吸运动就是将人的意识引向呼吸间,人不能返观自己的呼吸,即不明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吐故纳新的锻炼,人们会发现无论任何人修习任何法门都离不开呼吸,只是呼吸的频率不同而已。即使到了胎息,口鼻呼吸没有了,体表呼吸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