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黄檗也太过分了,一连打了朕两巴掌!”宣宗愤愤不平地说。裴休说:“那是师父的慈悲心切呀!”“他打得朕眼冒火花,这还叫慈悲?”裴休耐心解释说:“他老人家是以激烈的手段打掉皇上心中的分别呀!您回想一下,那时,师父打您的一瞬间,您心里是不是不再做任何思维?大脑里是不是一片空白?在那个时候,您还分别拜佛与不拜佛的差别吗?是不是在那当下感受到了一种前后际断、灵明不昧的禅境?可惜,机缘不巧,皇上当面错过去了……”
原来如此!宣宗直到此时,才明了黄檗慈悲过人。他虽然贵为天子,却是个知错就改的人,提起朱笔,将“粗行沙门”划掉,重新题写了四个大字:断际禅师。
景深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几个最好的皇帝之一。《旧唐书》说他“使权豪敛赦,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资治通鉴》称他,性情聪敏,明察秋毫,沉默惜言,接受劝告,珍惜赏赐,忍辱负重,勤政爱臣,厉行节约,因此他在位期间被称为“大中之治”。直到几十年后,唐朝灭亡,人民对他仍十分怀念,将他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称之为“小太宗”。唐宣宗李忱之所以能在唐王朝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中兴朝纲,挽大厦于既倒,与他早年的磨难有极大的关系。而他特殊的经历,让他从令人堕落的宫廷生活中跳了出来,使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
李忱是唐朝第十四帝宪宗之子,他的哥哥继承了帝位,即穆宗。他从小很聪慧,也很顽皮,十三岁那年,一天早朝后,捣蛋的他跳上皇帝的宝座,一边调皮地做鬼脸,一边作揖。大臣们说他是“心风”。穆宗对他的顽皮举止毫不在意,抚摸着他的头说:“我弟弟倒像一个参禅的料儿。”
穆宗过世之后,其三个儿子相继即位,也就是敬宗、文宗、武宗。这三个侄子对他们的叔叔光王李忱十分猜忌。李忱为了活命,只好装傻充愣,隐藏自己,所以,宫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反应迟钝的傻子,经常被侄子们戏弄、开涮。武宗对他更是倍加凌辱,叫他“痴汉”。有一天,武宗痛恨他曾戏登父亲的龙床,将他打得奄奄一息,然后往他身上倒屎尿,想置他于死地。太监仇公武暗中相救,将他从厕所里捞了出来,悄悄送出了宫……为了免遭毒手,掩藏行迹,李忱一路南逃,到了香严智闲禅师那里,遂即削发为僧。智闲带着他四处游历参学,在百丈山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庐山,二人在观看著名的瀑布时,面对如此秀美的山川,智闲诗情大发,吟诵道:“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仅仅吟了两句,智闲便故意沉吟起来。他是借穿云透石的庐山瀑布,比喻李忱的出身高贵,不同凡俗,也是借此来试探他出家的真实心思。
李忱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十分明白智闲的意思,随即续吟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他以诗言志,用庐山瀑布来寄托自己志向高远,抒发了他对重归权力中心的信心。
智闲对此默记于心,知道他志在九五之尊的庙堂,终究不是禅门之人,所以始终没有给他受具足戒,一直是沙弥之身。李忱虽然未能参禅开悟,但他在禅宗丛林生活多年,对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勤劳节俭,上下均力,立法防奸,慎护讥嫌,注重道德,有违必究”等等禅宗规矩耳熟能详,身体力行,得益甚多,为他后来借鉴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佛教的大乘菩萨精神,对他的思想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等菩萨入世的方法与准则,在他的施政过程中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为他的“大中之治”做好了理论准备。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日,唐武宗因服用道士的“灵丹妙药”中毒不起后,李忱被手握禁军大权的宦官马元贽等接回宫中,并于当月二十六日登基,是为宣宗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中”。
宣宗李忱非常羡慕禅宗寺庙里的民主作风,所以当上皇帝之后也很喜爱听取反对意见。凡是谏官们对时局的批评,监督院官员对他所下诏书的反驳,只要所言有理,他从来不顾忌自己的天子龙颜,都会否决自己的意见。每当看高级阁员的奏章时,他必定要洗手焚香,就像拜读圣贤书一样毕恭毕敬。
当时,宰相马植为了讨好宣宗,刻意巴结扶持李忱登上帝位的马元贽,与他认作同宗。唐宣宗知道以后,第二天便免除了他的宰相之职。
有一次,唐宣宗在渭河之畔打猎,遇到十几个老人在佛寺里烧香祷告,祈求佛祖保佑他们的县太爷李君奭(shì)。他回朝一查,李君奭果然政绩优异,马上提拔他到怀州任刺史。宰相们推荐李远为杭州刺史,李忱不同意,说:“我看过他的诗,记得有一句:’长日惟消一局棋‘。这样的一个人,怎能当好刺史呢?”宰相说是诗人的夸张,事实并非如此。宣宗这才勉强同意让他试任,以观实效。
唐宣宗对娘亲十分孝顺。他的舅舅郑光在他当皇帝之前就已经担任了平卢、河中节度使。李忱曾与他谈论为政之道,发现他见识肤浅,很是不高兴,就将他留在了京城,任了一个既无权力又无实惠的闲职。娘亲多次为郑光求情,强调舅舅贫穷,应该任一个有权有势的肥缺。几乎对娘百依百顺的宣宗这次却铁了心,只是赏给了舅舅一些钱财,但自始至终再也没有让他担任治理百姓的官职。
唐宣宗原打算将女儿永福公主嫁给校书郎于琮(cóng),但不久后忽然改变了主意,让于琮娶了另一个女儿广德公主。宰相们询问缘故。李忱说:“最近我在与永福一块吃饭时,她一不高兴,当着我的面就摔饭碗、撂筷子。性情如此暴躁的女人,怎么能给读书人当妻子呢?而广德公主很温顺,才适合于琮。”二十多年后,黄巢的大军攻占长安,于琮不屈被杀。临行刑,广德公主扑到丈夫身上,抓住刑刀,发出了“誓与丈夫共存亡”的豪言,与丈夫一同从容赴死。宣宗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是万寿公主。当她要嫁给大臣郑颢时,按皇家礼仪规定,应该用白银装潢车辆。宣宗说:“我一心提倡节约,希望改变国人的风气,就应该从我最亲的人做起。”于是改白银为白铜。他特地下诏万寿公主,要效法平民之妻,不得恃宠干政,否则严惩不贷!
有一次,郑颢的弟弟患了重病。宣宗发现万寿公主没有去探望而是去看戏,立即将她召回宫中,罚她在太阳下站了整整一天。
西北党项族叛乱长期不能平定,唐宣宗任命宰相白敏中为各路军总司令。白敏中与驸马郑颢矛盾很深,他直接对皇帝说:“郑颢对我恨之入骨,早就想除去我而后快。我在朝中他无可奈何,一旦我出任外职,他一定会乘机陷害我。”
唐宣宗说:“我早就知道,你说得太晚了。”说着,他交给白敏中一个木头箱子,里面全是郑颢状告白敏中的奏章。他接着说:“我如果听他的,你能当宰相到如今?我还能如此信任地将军队交给你去指挥?”
白敏中回到家中,把这小木箱供到佛像前焚香叩头。他上任之后,竭尽心智,奋勇杀敌,仅仅几个月,就平息了叛乱。而时任户部侍郎、主管全国税务的郑颢,见宰相位置有了空缺,就想方设法投机钻营。谁知岳父唐宣宗不但未能使他如愿以偿地当上宰相,反而将他调任了一个最清闲的职位--皇家图书院院长。
非常可惜,由于唐宣宗未能悟透禅宗至理,晚年与他的先人一样,为了长生不老,服用道士的丹药而中毒身亡。但是,唐宣宗的披肝沥胆、励精图治,使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给国人带来了十三年的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的好日子。当然,对于李家江山来说,“大中之治”
不过是回光返照。在大中末年,诗人李商隐吟出了那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宣宗死后没多久,就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纷乱、黑暗的残唐五代岁月。在随后的腥风血雨中,屠城和饥荒随处可见,在这个信奉武力的军阀混战时代,人民更是怀念唐宣宗李忱带给人民的十多年的幸福时光……
心语
唐宣宗未登基之前,在禅宗寺院当了七年沙弥,参谒过香严智闲、盐官齐安、黄檗希运等大宗师。他之所以未能开悟,是因为心里放不下那金光闪闪的皇帝宝座。当如愿以偿地当了皇帝后,他又想体验当神仙的飘逸,可道家修炼的艰苦,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于是,有道士为他提供了一条捷径--服用“仙丹”,结果是神仙没当成,弄了个一命呜呼。
不光是唐宣宗,包括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内,终唐一代共有五位皇帝死于丹药。
其实,我们也没有资格嘲弄这些想入非非的帝王。不是吗?都市里的人们,想身体健康,又不肯锻炼,于是各种保健品大行其道;想减肥,又舍不得口福,于是吃减肥药……人这一生,往往活在矛盾和悖论中,放不下的东西太多,想都得到的东西太多,在这种挣扎中,人们一路迷失其中。
何不在午后的闲暇中,读一下禅的智慧,越过唐宣宗的皇冠,去倾听一下黄檗希运,去倾听一下香严智闲……或许,有意外的收获呢。
3.辩论出个真与假
道明禅师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江南睦州(今浙江淳安县西),俗姓陈。睦州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大开元寺。由于是皇家专款敕令建造,所以富丽堂皇,气势宏伟。
一天,十多岁的道明跟随父母来开元寺烧香拜佛。刚到山门前,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从未来过开元寺的小道明,竟然对这里的一切十分熟悉,一房一舍,一堂一殿,他似乎都了如指掌。他兴奋异常,拉拽着父母到处走动,为他们指指点点,如数家珍。更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连这里的出家人,他好像也都认识似的。恍惚间,他模模糊糊感到,在一个遥远的什么时候,他好像就在这里生活过。
梦也?幻也?如梦似幻,亦真亦幻。(其实,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类似神奇的经历与奇妙的感觉。就是说:你现在经历的一个场景,似乎以前就经历过。)到下午,该回家了。小道明却抱住大雄宝殿前的柱子,死活不肯跟随父母离开,母亲哄他:“好孩子,听话。咱们先回家,明天我再领你来。”
“我不走,这里就是家,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家。”小道明怪怪地说。父亲恐吓,母亲爱抚,总算将他弄回了家。然而,他的人虽然离开了开元寺,魂儿却留在了那里,从此,他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发愣发呆,缠着父母要求回开元寺。父母担心长此下去他真的会变疯变傻,只好同意他出家。不,不是出家,而是回家,回他阔别多年的家园。
禅法如大海浩瀚深邃,一任道明尽情畅游。在其云游参学、叩问禅机的岁月里,他来到江西黄檗山,在希运大师的启发下,开悟入得大道。从此,机锋迅疾如闪电,禅道威猛若奔雷,虽未曾开宗立派,但作为首座,协助师父建立“黄檗宗旨”,提携师弟义玄得道,进而肇建了天下禅宗第一门庭--临济宗。在晚年,他更是以“毒辣”手段使文偃禅师顿悟禅机,这才有了后来文偃开创云门宗。
数十年之后,他回到睦州开元寺,所以史称他为“睦州”;又因他道昭年高,人们都叫他“陈尊宿”;还因他总是亲手编草鞋来奉养老母亲,从不动用寺庙与信众供养的一钱一物,所以又有“陈蒲鞋”之称。他编织的草鞋不但能赡养老母,还能吓退乱兵。
那一年,黄巢乱兵与唐军在睦州一带展开大战。军队入城,必然危害百姓。道明编织了一只硕大无朋的草鞋,挂在了城门上作为标记。乱军至,但无论如何也拿不动那只大草鞋,叹息道:“睦州有大圣人在。”便绕城而去,从而使得睦州免受血光之灾。
道明继承了马祖、百丈、黄檗一脉相承的大机大用,禅风浩浩。有一次,他正在看《华严经》,一位禅僧问他看什么经,他不说经名,而是列举出经文开篇的文字:“大光明云,青色光明云,紫色光明云。”随即,他一指前面的天空问:“那边是什么云?”
学僧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翻滚的乌云,便说:“南边是黑云。”老睦州一语双关:“今天应该有雨。”禅宗祖师大都不提倡僧人读经,而老睦州却经常看佛经,所以有僧问他:“教义与祖意,是相同还是不同呢?”“青山是青山,白云是白云。”禅忌十分露,所以睦州话说半句。“什么是青山?”这僧未悟“青山不碍白云飞”的禅理,将青山、白云看成矛盾对立的两面,所以才会分开问。道明猛然伸出一只手,说:“还我一滴雨来!”没有云,何来雨?其意表明青山与白云即教义与祖意没有区别,所以问之青山,答之以雨。道明时常教导弟子:“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有位僧人不明白,问青锋楚禅师:“没有开悟,应该像死去父母那样急切,那样忧愁。已经开了悟,为什么还要像刚刚死去父母一样?”楚禅师回答:“不得春风花不开,及至花开又吹落。”开悟,找到了契入禅机的门径,并非一了百了。随缘消旧业,刻苦除习气,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因此,一日,道明上堂说:“没有找到入处的人,应该找个入处;已经找到入处的人,今后不要辜负了老僧。”
当时,有一位禅僧从大众中走出,合十礼拜后说:“我终不敢辜负和尚。”“早已经辜负我了。”睦州说。是啊,你若是尚未开悟,有什么资格做保证?若是已悟,更用不着空口作保!因此,睦州又说:“明明跟你说了,你自己还不明白,更何况将来!”“唉--”睦州叹了口气,紧接着说,“老僧在这里做住持,还没有见过一个没事的人来这里。你们为何不到跟前来?”禅宗祖师经常将已经彻悟本来面目、了脱生死的人称作“无事人”,而老睦州这样说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试想,既然是无事人,还来干什么?若是没事找事,故意多事,那就不是“无事人”了。果然,就有人走上前来。
道明说:“你自己到三门外,挨二十棒去!”这僧一脸懵懂:“我过错在哪里?”“枷上还要加锁。”没事找事,就该挨棒!现在又来多事,岂不是找打?一天,一位禅僧云游来到开元寺。老睦州问他:“最近离开什么地方?”那僧不答,而是冲着睦州大喝一声。禅不可言说。以喝显示无言,表明不立文字的禅风,于是禅宗又被称为“棒喝门庭”。此日这僧在九十六岁的老睦州面前大喝,莫非真的有通天本领?只见道明不慌不忙,缓缓说道:“老僧被你大声一喝。”一方面像是在肯定那僧,另一方面又在勘验他。
那僧又是一喝。这一喝,好像是恰到好处,其实根本就是装模作样。
老睦州像是牵线人看木偶,怎能不知他肚子里有几根肠子?于是,他稳坐钓鱼台,问那僧:“你三喝四喝后又该怎么办?”那僧龙头蛇尾,到此时已经无言以对,愣在了当场。于是,道明手中的禅杖无情地打了下来。
景深
春到闲山草自青。一位闲云野鹤般的无名禅僧,一路行脚,来到庐山东林寺。东林寺因是东晋慧远大师亲手创建而天下闻名。现在,席禅师住持东林寺丈席,教导弟子参禅。寺僧都说,席禅师对禅的平实之旨,深有造诣。野僧经过观察,很不以为然。他随手从当年慧远大师开凿的莲花池中折了一枝白莲,悠悠哉哉地向席禅师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