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百丈便知黄檗希运是个厉害角色,就安排他住下。谁知,第二天一早,黄檗就来向百丈辞行。百丈关切地问道:“这么一大早,你要到哪里去?”
“去参见马祖大师。”黄檗说。其实,黄檗一路从长安行来,到江西也非一日,他夜宿丛林,应该听说了马祖道一入灭的消息。何况,他从北方到百丈所在的奉新县,必然途经建昌(今靖安)。而马祖大师圆寂后的舍利塔,就建在建昌石门山。他是明知故问,还是别有意味?
百丈直视黄檗的眼睛:“你不知道?大师已经坐化了!”黄檗意味深长地叹息道:“我大老远地从长安赶来,特地来参拜他老人家,可惜,我福缘浅薄,无缘亲耳聆听他的教导。不知他平时是怎样接引学僧的?请和尚你给我讲一讲。”
百丈宽容地一笑,列举了自己二参马祖的公案后,紧接着说:“佛法可不是闹着玩的,老僧我当年被大师一声大喝,耳朵整整聋了三日。”
倾听着百丈娓娓道来,渐渐地,马祖道一那像天神一样威风凛凛的形象连同佛法的大机大用,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黄檗心目之中。
百丈法眼如炬,见状问道:“你以后莫非要继承马祖吗?”黄檗摇摇头说:“不会的,今天听你讲,得以见识马祖的大机大用,但并未识得马祖。若继承马祖,恐怕今后会葬送我的徒子徒孙。”百丈听后不但未恼,反而称赞说“是这样,是这样。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你很有超师越祖的见识。”这便是禅宗的特别之处,它的历代祖师心胸宽阔,卓然不凡,光明磊落,廓然大气。他们总是这样鼓励自己的后人,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超佛越祖。这也就是禅宗千古常新的奥秘所在。
黄檗初来乍到,便显示出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见地,颇受百丈的赏识。有一天,黄檗在法堂问百丈:“禅宗向上一事,如何指示?”
百丈好像没听见,依旧端坐着没吭声。黄檗急切地说道:“师父,求求您老人家,你开口说话呀!不能让后人断绝了哇!”
百丈驴唇不对马嘴地说了一句:“我还以为你是个人才呢!”说完,站立起来,走了回去。黄檗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急急忙忙追着师父的背影来到堂内,说:“黄檗特地来了!”百丈欣慰地笑了,说:“如果是这样,你今后可不能辜负了我呀!”
是啊,开悟之后并非一了百了,还必须以刻苦的修行来消除习气。一次,黄檗从山下回来,百丈问他:“你从哪里来?”
黄檗说:“我到大雄山下采菌子刚回来。”百丈陡然掀起滔天巨浪,问道:“遇见老虎了吗?”黄檗也就跟着无风扬尘,手舞足蹈地模仿老虎的张牙舞爪,学着老虎发出呼啸山林的吼声。百丈抄起一把斧头,装作要砍杀老虎的样子。黄檗手疾眼快,伸手在师父脸上扇了一巴掌。
这黄檗真是装龙能喷云雾,扮虎有虎胆雄威,敢太岁头上动土!百丈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反而像吃了糖瓜的灶火爷,笑吟吟地回到法堂,召集大众说:“大雄山下有一只老虎,你们大家要小心一些。今天老汉我已经被他咬了一口。”
老虎系山林之王,见性之人更是万法之王。黄檗做虎啸之声,表明自己已经开悟。百丈做斧砍状,是要勘验他。黄檗敢于打老师,说明自己是开悟做法王,无所畏惧了。
就这样,黄檗从百丈这里悟得并传承了马祖的大机大用,机锋独特,与众不同,最后成为大唐的一号禅师。
却说这一日,黄檗希运行脚来到师叔南泉普愿处,很是受了一番奖掖。临别,南泉亲自送他到山门外,提了提他的竹斗笠:“长老的身材如此伟岸,这个竹笠子太小了。”
黄檗接过禅机:“虽然是这样,大千世界都可以装到里面。”南泉一歪脑袋:“我呢?”
黄檗戴好竹笠,撒腿走了。当黄檗回到阔别多年的江西黄檗山时,四方禅僧望山而趋,一下子云集了近千人。一天,他被再三礼请,不得不上堂开示。他望着将法堂挤得水泄不通的僧人,开口说道:“你们来干什么?难道你们不知道,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是为第一。所谓修行人,实际就是没有许多般的心,也没有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走吧,都走吧。”说着,黄檗拎起禅杖,驱赶人们。但僧人们依旧不肯离去。无奈之下,他只好重新升座说法:“你们这些人哪,都迷迷糊糊的,通通像吃了酒糟的醉汉一样。你们这样到各地云游,只能让人家取笑。只要看到有千八百人的道场,就凑过去!参禅可不能光图热闹!我行脚时,如果遇到草丛里睡着人,就在他头顶上扎一下,如果他知道痛痒,就可以用布袋装上米供养他。假如总像你们这么容易,哪儿还有今天的事?你们既然称作行脚,也应该打起精神来!你们知道大唐国里没有禅师吗?”
这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要知道,黄檗说这话时,正是中唐禅宗大盛时,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江西,都是禅师云集,尤其是黄檗所在的江西,更是禅宗第一胜地,一个个超重量级的大师依山靠寺,讲法传禅。
可是,黄檗为什么要说“大唐国里无禅师”呢?乍一听来,这倒很像是故意卖的一个破绽。果然就有不怕死的“鱼儿”来咬钩了。一位禅僧不服气,站出来说:“大江南北,四方丛林,众多德高望重的长老都在领众修禅,为什么和尚你却说没有禅师呢?”
这僧一问,黄檗便轻轻转了身:“不是说无禅,只是无师。”黄檗禅师一句“大唐国内无禅师”,可以说是气吞山河,语烁四海。一方面说明他遗世独立,自视甚高,见地高拔,雄视天下禅师;另一方面,他此举如同丹霞禅师烧木佛一样,不是为了惊世骇俗,而是为了剿除学人对祖师的过分迷信、依赖,总幻想着毫不费力,闻听师父一言半句便幡然顿悟,这如何能是修禅之道?
景深
禅,是活生生的,只有凡圣两忘、尊卑双泯,才能进入高度自由的思想状态。潭州的智贤禅师在过年的晚上小参时说:“一年过去了,山寺贫寒,没什么东西和大家分享。老僧我煮一条露地白牛(佛性),蒸黍米饭,熬野菜汤,用小木头生火,大家吃了,唱着田园小调,什么事都不做,倚着别人的门户,傍着别人的墙,就恰好被那些人叫主人。”
到了深夜,有弟子禀报,说:“县里来了一个公差,要抓和尚。”智贤禅师问:“为什么?”弟子道:“说是和尚杀牛没有交纳皮和角。”
那时候,宰杀牲口要以皮为税的。逃税,当然会受到官方惩戒。智贤以煮露地白牛誓喻修行,弟子便以此为契机,来与师父交锋。
智贤禅师如何能栽在弟子手里?只见他取下头上的僧帽,扔到地上。弟子捡起来,刚想向外走,他从禅床上跳下来,当胸抓住弟子,大声叫喊:“贼,贼!”
弟子将帽子给他戴在头上,说:“天冷,暂且还给和尚。”智贤禅师哈哈大笑,弟子也微笑着退了出去。智贤扭回头,得意地看着自己的侍者、后来有名的法昌禅师,问:“这个公案怎么办?”法昌说:“潭州的纸很贵,一张状子就算了。”老和尚费尽心机挣来的风头,被这个家伙轻而易举地顺手夺去了。仰山慧寂有一个弟子叫南塔光涌。他外出行脚,在参谒临济祖师悟道之后,又回来拜见仰山。仰山慧寂问他回来干什么,他说来看望和尚您。仰山就开始兴风作浪,非常奇怪地问道:“你可看见和尚了吗?”
“看见了。”南塔光涌说。他艺高人胆大,敢于横身虎口。仰山语惊四座:“和尚像不像一头驴?”“我看你也不像佛!”南塔断然说。“你说我不像佛,像个什么?”
南塔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好舵手,能乘长风破万里之浪,只听他说:“如果一定要说像什么,那和驴有什么区别?”
仰山大师一听,对他大加赞赏。说他凡圣两忘,妄情尽除,真正的本性已经显发,是肉身菩萨。
南塔光涌之所以被他的师父称为“肉身菩萨”,是因为他悟到古佛无所似,也无固定形象,无一定处所。可以说,这一见解体现了禅宗的根本精神。
心语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即精通四书五经的人,他们能把书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讲解得明明白白,能把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你。人师,不一定传授给你多少知识,但他一定会培育你的品格、修养,教导你做人的道理。能够做人,就能够做事,这才是真学问。
中国禅宗的师徒关系,更为奇妙:“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教育,是为了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个学生的学问、见解跟老师一样,犹如原地踏步;只有在老师现有学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才称得上教学相长。
为了培育后人勇往直前的果敢精神,鼓励弟子们冲决思想观念与精神束缚的罗网,禅宗祖师更建立了“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大机大用。
我们看唐宋时期的禅师们,个个生龙活虎,人人奋发昂扬,师徒之间、同参之间,上演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活报剧。他们别具一格的言行,看似奇奇怪怪,但实则透露着一种决绝的自由精神。只有彻底挣脱精神束缚,才能激发出全部的智慧和能量,获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
禅宗心中尊师,但眼中又“无师”。这本质,是勇于冲决权威的束缚。这是禅的独特魅力所在。其传达的精神,对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启示。
这很容易叫人联想到当下。这些年来,在我们的国家里,为什么难见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科学大师、国学的大师……在学术创新上的人才凤毛麟角?归其根源,自然有教育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不是具体、单个的问题,而是从很小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被一种固有的观念所束缚。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到现在仍是应试教育。一个宽松、可以自由生发的教育环境,离我们的学生仍然很远。
这是教育的束缚。教育如此,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活在一个被画好的圈子里:上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然后再忙孩子上学,忙孩子的工作,忙孩子的房子,忙孩子的婚姻,忙孩子的孩子……一忙几十年,到最后也不知道这一生到底是为什么而活。似乎跑题了。但禅的智慧告诉我们:说的是一回事。
〔1〕依止,依托、依附之意。
〔2〕酽(yàn),浓,味醇。
〔3〕新罗(503-935年),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后被高丽统一。
〔4〕徐光启,明末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
〔5〕《崇祯历书》,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徐光启主编,汤若望参与翻译了欧洲天文学知识。
〔6〕《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朝已亡。清初,汤若望将它进行删改压缩,进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新历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作“时宪历”。
〔7〕南怀仁,生于比利时,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8〕戴进贤,德国天文学家,1717年(康熙五十五年)来到中国,被康熙皇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9〕粥饭僧:只吃粥饭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本为僧人自谦之词。
〔10〕出自周梦蝶《孤峰顶上》。
〔11〕僧团,由佛教出家僧侣所组成的团体。
〔12〕尊宿,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
〔13〕绣墩,陶制或瓷制坐具,常有铺锦披绣的,故称“绣墩”。
〔14〕《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所说的经典。
〔15〕砗(chē)磲(qú):一种珍贵的海中生物。
〔16〕廓周沙界,指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
〔17〕伽(qié)蓝: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
〔18〕驻锡,指僧人在某地居留。
〔19〕瓠(hù),即葫芦。
〔20〕戒牒:古代僧人的身份证明。
〔21〕入灭,指佛陀、高僧、圣者之死。
〔22〕引磬:寺院中使用的打击乐器。
〔23〕法华三昧,又作法华忏法、法华忏。即依据《法华经》及《观普贤经》而修之法。
〔24〕游方,指僧人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
〔25〕坐化,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