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有一次,公司经理在对新员工宣布这一规定时,一名刚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很不理解地问了一句:“为什么?”公司经理对他的提问显然不太耐烦,只是严肃地强调:“没有为什么,这就是公司的规定。”
可那位哈佛毕业生却觉得不能理解,他总想进那个房间,去看看那个房间到底有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秘密。他不顾别人的劝阻,来到了七楼那个没有上锁的房间,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只见里面有一张字条,已经蒙上了一层细细的灰尘,但上面的字还能清晰可辨:请将这张字条送给总经理。当他找到总经理把字条交给他时,总经理非常兴奋:那张字条已经放在那儿很久了,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进去那个房间,就别说会有人把字条交给他了。
总经理当即宣布:“从今天开始,你被任命为企划部经理。”
这名哈佛学子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我交给你这张字条?”“是的。”总经理微笑着对他说,“那张字条是我们对员工的一项考察。因为企划部是公司的心脏,需要一个敢于冒险、敢于面对挑战的人。你敢进那个房间,敢把字条给我,我相信你也一定能胜任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
果然,这名哈佛学生在担任企划部经理后,大胆革新,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还有一个事例是这样的。
二十八岁的女士玛丽被晋升为约翰森公司的新产品部主任,她一上任就打算开发研制一种按摩器,但是研发却失败了。有人告诉她,公司总裁要召见她,她心中不无忐忑:这下要被老板炒鱿鱼了。
果然,总裁罗伯特·伍德·约翰森一见面就大声问她:“你就是那个让我们公司赔了很多钱的产品部主任?”玛丽只能点点头,等待着那个最坏的结局。没想到约翰森接着说:“好,那我就要祝贺你。你能犯错误,这也说明你敢于冒险。如果我们公司没有这种敢于冒险的人,就不会有发展了。”
玛丽从约翰森的话中得到了鼓励,她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中去,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功。几年以后,玛丽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担任了约翰森公司的总经理。
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惧怕失败。循规蹈矩的人是不可能进行创新,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成功只属于不怕失败,勇于面对风险挑战的人。
自省思维
充满能量的人生是需要时刻自我鞭策的。
做对事,先发现错误的自己
哈佛大学教授赫拉·哈来德说:“有意义的人生在于时时审视自己,人在内省中常常发现什么是最珍贵的。所以,没有经过自省检讨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成长的道路中,没有人能够不走弯路,不犯错误。关键的是在犯了错之后,能够及时反省,勇于改过。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就特别强调这种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劝学篇》中也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今天,人们更重视反省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反省,可以让你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能让你更好地走向成功。从某种意义说,反省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20世纪40年代,豪威尔是美国财经界的领袖人物,他曾经担任过美国商业信托银行董事长,同时兼任几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原先只是一个乡下小店的店员,但是,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迈向美国商业界领袖的宝座。
有人向豪威尔请教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秘诀,豪威尔说:“这些年,我一直保留着这样一个习惯,用记事本记下我在一天中的工作。每个周末的晚上,我就用来自我反省。我会打开记事本,把一周以来所有的工作,包括与客户会谈、讨论的过程,都做全面的反思。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当时做错了什么,有没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从这一周的工作中,我能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在这样每周一次的自我检讨中,我常常会发现自己很多莽撞冒失的言行。虽然现在我的年纪大了,这样做的次数少多了,但是我还是常常不由自主地做自我反省。这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其实在豪威尔之前,富兰克林也这样做过,而且他并不是每周一次,而是每天晚上都要做自我反省。这种自我反省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通过反省,富兰克林找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十几项缺点。其中有三项比较突出: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和爱与人争论。聪明的富兰克林知道,如果不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是无法成就大业的。所以,他制订了计划,一段时间改正一个缺点,并且进行记录。他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美国最受人爱戴的人物之一。
能够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少犯错误,也能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找出不足,为以后的行动做指南。这种反省,也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更客观公正地获得。
有一天,有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家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他用哑哑的嗓音说:“是王公馆吗?我想去你那里当园丁,我知道你们家有一个特别大的花园。我是个很有技术和经验的园艺师,我一定可以胜任园丁这项工作的。”
可是,电话那头的人却很抱歉地对他说:“先生,对不起,我们家没有打算聘用新的园丁。我们主人对现在工作的园丁非常满意,常常对我夸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园丁。所以,你只能到别的地方去应聘了。”年轻人很有礼貌地挂断了电话,脸上一脸的高兴神色。
旁边的人听到了电话的大致内容,对年轻人的反应感觉很奇怪:“人家没有聘用你,你为什么一点儿也不失望?”这个年轻人回答道:“我就是这家王公馆现在聘用的园丁。我刚才打这个电话,并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知道别人是怎样评价我的工作的,我在工作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人说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可以帮助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走向成功。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有经常反省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自古以来,凡是能成就大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把反省作为自我提升、自我改造的重要手段。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他尤其注重自我反省的作用。
他指出,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有宽广的心胸,需要不断反省和改进自己。他对员工说:“谁都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失败的情况,但是,只要有‘反省再反省,改正再改正’的勇气,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找出不足加以改正。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反省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调整自己的做事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提高认知能力和办事能力。如果每天能抽出五分钟的时间来反省自己,必定能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找到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自省就是人生正向的导航
很多学者认为,反省思维是一种智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智能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增为八个),自省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哈佛心理学家帕金斯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的理论,认为智商包括三种主要成分,其中之一就是反省智力。他们认为,通过对内心的自我省察,可以发现自己的言行中有无过失,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有一位女士,带着她的宠物—一只漂亮的鹦鹉来找宠物医生,说这只鹦鹉最近老是咳嗽,声音沙哑难听,可能是呼吸系统有疾病。医生对这只鹦鹉做了全面的检查,却没有发现它患病。最后,医生发现这位女士偶尔会咳嗽。原来,她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感情上不太顺利,经常抽烟,所以经常咳嗽,而这只鹦鹉只是将女主人的咳嗽声惟妙惟肖地模仿下来而已。
还有一个事例,一个年轻人找到心理医生,请求医生给他的母亲做心理治疗。因为他的母亲常常因为一件小事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让他十分厌烦。心理医生和他的母亲见了面,发现这位母亲的确话非常多。交流之后,这位母亲认识到自己这方面的问题,可是她也觉得奇怪:她原本不是这样的。心理医生耐心地帮她分析,终于找到她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她每次吩咐儿子完成的事情,儿子都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她每次都要说好几次,儿子才会有所行动。久而久之,她就变得这样爱唠叨了。
如果不是两位细心的医生,这位女士和年轻人都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法国著名作家拉伯雷说:“上帝给每个人两个袋子,一个放在胸前,一个放在背后,胸前的袋子装的是自己的优点,背后的袋子装的是自己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的优点,而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站在别人身后的人,总是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
一个人如果不会及时地反省,也会与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和年轻人一样,将所有的责任错误地归咎到别人身上。
一个人只有不断反省,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会获得进步。苏格拉底说:“未经自省的生命是不值得存在的。”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就是对言行的自我审视、自我反思。其目的就如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所说的:“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人自我反省的能力越强,获得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一个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反省自己,不仅可以认识自身的不足,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哈佛大学的老师给学生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可是他对这项工作很不满意。
他向老师诉苦:“我的老板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从来不肯重用我,我打算明天就跟他提出辞职。”
老师听后对他说:“我赞成你的想法。不过,你对那家贸易公司的所有工作都了如指掌了吗?”学生有些惭愧地摇着头。
老师说:“我觉得,你应该先把这个公司的所有贸易技巧,公司的组织程序,策划案的写作方法都学到手,这样也不枉在他们公司工作一场。等把这一切都学到手,再提出辞职也不迟。”
学生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就回到了这家公司,想把所有东西学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过了一段时间,这名学生找到老师,他没有再说任何辞职的话,而是对老师说:“老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半年来,我对公司的业务越来越精通,老板已经对我另眼相看,给我升了职,薪水也翻倍了。”
哈佛老师总结说:生活中,很多失败的人不是被别人打败的,他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年轻人总是喜欢为自己找借口,把失败的原因归咎自身以外的客观条件,只知道简单地发牢骚表达不满,却没有认真地反省自己,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能从多方面进行自省,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原来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面对困境,不怨天尤人,反省自己,找到根本,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才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明智之举。
标杆思维
“偶像”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击倒的。
超越就是最好的证明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说:“把你的竞争对手视为对手而不是敌人,这样对你将会更加有益。”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走在前面,他是我们追赶的目标。向强者学习,不断努力,追赶并超越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这就是近些年在哈佛流行的标杆思维。“标”可以理解为目标,就是我们要达到或超越的标准。“杆”就是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标杆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这个榜样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一种模式。
向这个榜样看齐,通过学习和创新来达到榜样的水平并最终超越,这就是哈佛人推崇的标杆思维。
1976年以前,施乐公司一直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上占据着龙头老大地位,占据着市场的最大份额。但是很快,佳能、NEC等公司就后来者居上,从施乐手中抢去了大量的市场资源。施乐的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82%跌到35%,一下子成了落伍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乐公司运用了标杆思维,向先进的日本企业学习管理和运营。通过比较分析,施乐对佳能等公司的运作方式有了透彻的了解,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他们全面调整了自身的经营战略,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很快,他们的努力就获得了回报,将失去的市场份额一点点地抢夺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