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谷、睢阳子向前爬了两步。
睢阳子:“禀太后,王上坠马身亡,请太后责罚。”
文妫看了看担架,又扫了一眼大家,这才从王上身上迈过,面对众人喊道:“击鼓上朝!”
众人匍匐于地:“喏!”
太阳带着十足的野性升了起来,一开始便使大地火辣辣的。百姓们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有的照样赶着一成不变的早市,此时,只听郢都的上空钟鼓齐鸣,那些文武大臣,听到钟鼓之声,都知道郢都出了大事儿,忙一个个整束等在朝廊之下,他们相互打听,谁也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儿了。
文妫一步一步走来,身后跟着斗廉、屈重、王梧建和熊恽等一班年轻人……
文武大臣们知道,这件事出的一定不小,便陪着小心依次走进大殿,分两班站稳。屈重、王梧建等一班老臣,脸色严肃,文武大臣们刚才在朝廊外相互打探的热情一下子全没了,整个朝廊竟鸦雀无声。
不多时,只见太后文妫扶着一人,头戴王冕,从他们身边走过,从身形上看,正是跟在太后身边的年轻人,不象堵敖,因为此人比堵敖要瘦得多,却比堵敖王上要高一些,那堵敖王上呢?他不是在北郊打猎吗?难道……,谁也不敢瞎猜,他们一时竟没有认出那人是谁,文武大臣的目光追着那个年轻人。太后扶着年轻人踏上红色的羊毛地毯,一步步登上王座。那年轻人在王座上坐稳,大家这才看清楚,此人正是公子熊恽。
大家惊呆了,在大家的印象里,熊恽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葬身江中,他没有死,他还活着……这一惊就象掠过海面上的飓风在文武之间扫过,使所有人不自觉地摆动了一下,发出一阵极不协调的声响,又很快归于平静。
太后转过身来,她扫了一下文臣武将,美艳的太后,此时竟是那么庄重而威严,威严得让看她的人不由地打了一个寒颤。
文妫朗声说道:“堵敖王上,因思念先王,不幸坠马,被王上带走了……”
此话一出,又如一股寒流在文武大臣之间扫过,使大家不由自主地晃动了一下,但瞬间又平静下来,他们的心脏跳动加速,尽管太后说的很是轻松,但大家还是听出来了,大王已经死了。
文妫又说:“堵敖三年来毫无建树,故,不以王礼归葬,与上大夫同,今熊恽登基,为成王,天下朝贺,从即日起,大赦天下。”
文妫说完,寺人扶着她走到帘后坐定。
屈重、王梧建等一班老臣率先跪倒,口称:“祝贺王上登基。”
所有文臣武将也都一起跪倒,也都鹦鹉学舌一般地高喊:“祝贺王上登基……”
楚成王起身,他稳重地说了声:“平身,各位臣工,子元谋反,已被削首正法,着即抄没其全部家产,以充国库,驱散门客,灭子元子女妻妾,榜其罪状于通衢。”
熊恽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一板一眼,稳重而得体,仿佛他才是真正的王上,那堵敖好像是假的一般。也许三年来,这个大楚朝廊、这个宝座,等待的就是这位主人。一位寺人将写好的旨意捧到成王面前,成王用印。寺人拿着盖过印信的圣旨匆匆而去。
楚成王又说话了:“招,城外两县兵马,主要将佐,速至朝廊之上听点!”
又有一位寺人将拟好圣旨,拿到成王面前,让成王用印,寺人接着拿着圣旨匆匆而去。
楚成王:“各位臣工,尔等皆是先王授于寡人的柱国之臣,为我大楚江山劳苦功高,从即日起,加俸半年,封斗谷于莬为令尹,齐有管仲,桓公呼其为仲父,我呼斗谷为子文,虽为君臣,实为兄弟。”
斗谷出班,跪倒:“谢王上恩典。”
楚成王:“子文平身。”
斗谷起身,站于一旁。
楚成王:“睢子,睢子何在?”
睢阳子从最后一排出班,他匆匆走至御前,拱手:“王上。”
楚成王:“睢子劳苦功高,在大楚多灾多难之时,仍不弃不离,如父如母,今寡人封睢子为亚父,为……”
屈重大呼:“王上且慢!”出班道,躬身:“王上,当年王上深爱睢子,欲让其陪葬,穴室位于经黄宫门之内,今日,先王虽将睢子赠与王上,也应使其守墓三年方可……”
睢阳子再拜:“王上,臣愿为先王守墓,请王上恩准。”
楚成王面有难色,他不经意地看了一眼斗谷,见斗谷无语,只好点头:“准。”
楚成王又封阎之盼为大夫,列食庙堂,搬其母,并赐府宅,侍女。封阎无多为大楚孝悌楷模,建庙,世享烟火。就这样,新王登基,万象更新,举国上下,大庆三日……与此同时,宫中卫队冲进子元之家,将子元妻子儿女俱锁廊下,将其门客尽皆赶出家门,又从子元斗室之内请出太后画像一轴,报于楚成王。
城外两县之兵中,所有将佐,尽被带到朝廊之下,由斗谷训戒,将邓县、庸县的兵马合在一处,由殿下优儿为司马,全权掌控,尔后,两县将佐,共同拜见最高长官,由楚成王赐宴,君臣同欢……
斗谷将空山道人变法之成章呈于楚成王,楚成王略加圈点,便交由斗谷实施。主要内容是:一、所有采邑,一半入库、以绝臣肥而国瘦。二、兴办义学,教化万民,以周礼为要。三、广开言路,言者无罪,悬铎、磬、陶于堂前,沿续禹之五音听政之策,等等。
此时的文妫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伤,她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从朝廊里下来,整个人就象虚脱一样,她去了太庙,她几乎支撑不住身体,见了老太后的牌位,她将寺人推开,整个人就象是蓄满水的海绵,泪水全从一双凤眼中流了出来,她跪倒在地,嘴里喊了声“母后……”身子便瘫软在莆团之上。
也不知过了多久,寺人在文妫耳边轻轻说了一声:“太后,保重凤体,先王的后事还等着太后为他操持,先王还没有大婚,还算……还只能算夭。还得太后为他做主才是。”
文妫止住哭声,她来到兰台,当年的先王就是在这里停放的,如今又是自己的儿子,她想再看儿子一眼。
钗环将文妫挡住:“公主……,还是不看吧。”
文妫执意要看,她走到棺椁前,堵敖的脖子已经被钗环缝在了一起,此时,她仿佛看到了睢子和斗谷挺剑直取堵敖,全不念他是王上,全不念他是太后文夫人的儿子,她仿佛看见儿子脖子里鲜血喷出,他们全无半点儿手软,虽然儿子犯下了不可饶恕之罪,为什么就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难道非要他一死吗?如果早知道会是这种结果,她宁肯不让儿子去当什么王上,就算是用自己的命,她也会大逆不道,废长立幼!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一切都晚了,堵敖就躺在这冰冷的棺椁里,将悄无声息地埋在先君的身边,是王上害了他,是那个长幼之序害了他,他根本不是做王上的材料,他就是一个刚刚十六、七岁的孩子,一个贪玩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可是,就是这么个孩子,他就该死吗?他就该十六七岁就躺在这冰冷的棺椁里吗?
一阵儿风吹了进来,将兰台的帐幔刮得飘了起来,使文妫冷静了许多,就是面前的这个人,他有着太多的不可饶恕,阎无多的以死相谏,斗伯比的罢官夺爵,还有老太后的无故丧命,是什么让这么个原本善良的孩子如此丧心病狂?是什么让这么个孩子嗜血成性?又是什么让这么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孩子无法无天,竟连连地举起了屠刀?这绝不是他的父王能够想到的,答案只有一个,是那个齐姜,是她让儿子走上了不归路,是她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迷失了心志。
文妫伸出手,手在空中颤抖了一下,她抖索着摸下去,摸过堵敖脖子里的针缝,她小声饮泣着,终于被钗环扶离棺椁。
只听一个寺人高喊:“盖……”
再说楚宫,一夜打斗,直到平明时分方才停了下来,喜儿走出宫门儿,只见兰台方向的寺人们纷纷打扫清洗着血迹,所有尸体全部拉到城外掩埋,他叫来一个寺人,暗中打听,那寺人说,昨晚子元叛乱,已被屈重等人诛杀。
喜儿吓得差一点儿没有坐在地上,他匆匆跑向兰台,去向齐姜报信,那齐姜也是一夜未睡,一夜打斗使她心惊肉跳,平明时分朦朦胧胧刚刚合上眼睛,就见殿角处站着一人,吓得齐姜大叫着踡曲一团,齐姜再看那人,不是别个,正是大王堵敖。
堵敖嘴角流着血丝,他说:“爱妃,寡人先走一步,寡人在黄泉路上等你……”
那齐姜大叫一声醒来,此时,已是天光大亮,她按着胸膛,只觉是受了半夜惊吓,故有此梦,便顾不上梳妆,悄悄走出了门儿来。刚到门外,便见喜儿狼狈不堪,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远远地就喊:“公主,公主……吓死人了,公主,公主大事不好了公主……”
齐姜一把将喜儿拉了起来,她急切地问:“到底出了何事?”
那喜儿张张嘴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结巴了半天,才咽了两口吐沫说道:“昨晚子元谋反,被……被屈重他们给杀了……”
齐姜冷静地想了想,她说:“这些只怕王上还蒙在鼓里,你从后门出去,赶紧报于王上,让王上即刻回宫。”
那喜儿答应一声匆匆跑了出去,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了,说整个后宫都被大兵守着,根本出不去。就在这时,文妫太后带着几个寺人宫女走了过来,齐姜似乎预感到自己彻底完了,此时,她竟变得出奇的冷静,正色以待。
一位寺人手里托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两样东西,一是毒酒一壶,另一个是白绫一条。
文妫面如冰霜:“我们的王上已经去找他的父王了,堵敖还没有大婚,他身边不能没有一个女人,既然你自降身份,愿做敖儿的婢嫔,也只能由你陪他了。”
齐姜脸上露出一丝怪笑:“你赢了,这回你又赢了。难道,你真的比我美吗?你处处都能占居上风而我却不能!你真是个妖女?希望下辈子别让我再遇上你!”
文妫平静地说:“老祖宗有句话,也许大家一直挂在嘴边却从来没有真正往心里去过,我现在再一次转告你,自作自受,无论你是行善积德,还是作恶多端,行善积德享受,作恶多端承受,到头来,谁也无法逃脱自作自受的后果,上路吧。”
齐姜笑了,笑得很开心,笑得花枝乱颤,她抓起那根白绫向着后面走去,嘴里说着:“王上,你等等臣妾……”
齐姜的笑声渐行渐远,终于听不见了。
文妫默默地站在那里……
不知过了多久,寺人才从齐姜走去的方向回来:“回禀太后,齐姜她已经升天了。”
文妫面无表情,仍旧站在那里,她不知道这场争斗到底是谁赢了,难道是自己赢了吗?堵敖原本只是调皮,原本只是不喜文而喜武,却因为母爱的缺失让他自寻了死路,如果不是这个女人,他不可能不知回头,他不可能丧心病狂,可是就因为和这个女人缠在了一起而不能自拔,才使他越走越远。欺母辱父,****后宫,这是一个多大的罪名,就因为敖儿顶不住,他才无法回头,他才会一错再错,他才直至带着一颗负罪的心去见父王,难道自己真的是赢了吗?不,自己输了,输给了这个来自齐国的女人,来自礼仪之帮的女人,而且这一次自己输的将是一生的眼泪,输的将是后半生的内疚。敖儿,饶恕你的母亲吧,熊赀,饶恕你的妻子吧,是我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
文妫此时已经泪流满面,她一字一句地说:“齐女姜氏,贤德良善,与先王妔俪情深,思先王冷清,已于今早羽化。特令修庙一座,供奉齐姜千秋万代,世享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