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内,皇上和皇后神色冷静,尽管外头火光冲天,杀声震天,他们依旧不动声色。身边的内侍宫女见皇上皇后都不慌乱,虽然心内依旧害怕,也竭力握紧手里的刀剑,只待有人冲入殿内就是拼命的时候了。“派出去的人呢?”皇上忽然开口。虽然没头没脑,身边侍候得内侍依然第一时间回答:“按照时间,应该到了。”“那就好。现在,只能看钰儿那个孩子了。”皇上说完,便闭目不语了。皇后神色微动,也不知是否依然相信那个由她抚养大的男子。周围内侍宫女把头压得更低,皇上皇后可能不会再活着离开长生殿,可是长久以来的威严,依然震慑着未曾见血的后宫众人。
“皇上,难道我们……就这么等着么?”这个时候还够胆子、能够开口的,只有多年服侍皇上的内侍余内侍。“等着吧。不等着,还能做什么?”皇上依然平静,平静的话语里,却隐藏着令人绝望的意思。一时间,长生殿里响起压抑的哭声。“皇上,还有密道啊!奴才记得,就在长生殿里,就有一条密道!”余内侍仍未放弃,紧紧抓住最后一线生机。
“连你都知道的密道,皇家中,谁不知道?”无需皇上回答,皇后已经开口了。她讽刺地说道:“密道,对皇子们是不保密的。皇子们十五岁入朝前,必然会被告知。谁又能想到,敌人就是皇子呢?”的确如此。密道的建造,并不是单单让皇上有保命的最后手段,同时也是在万一敌军攻入帝都是,能够保住皇家血脉。因此,让成年皇子们知道密道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
皇后说的没错,岚亲王确实已经派人守在了密道的出口。此时他无比庆幸他还记得当年他无比唾弃的密道路线,谁又知道多年后竟然能够让他稳握胜券。他策马到长生殿前,冷冷地看着紧闭的殿门,缓缓启口:“攻!杀无赦!”一声令下,身边的士兵也大叫着冲向长生殿,顿时杀声震天,随着火箭火把的加入,火光连天。
除了长生殿前,岚亲王的兵将,也围住了其他皇子们的住处。然而皇子们身边自然有能人护卫,拼死地护着大部分皇子们逃出。除了才三岁的九皇子晏诀,其他人都逃了出去,就连太子都在贤亲王和杀入宫内的贤亲王亲信的庇佑下闯了出去。待岚亲王知道后,暴跳如雷,怎么都没想到贤亲王居然是真的护着太子的,但已是于事无补了。
皇子们逃了出去,也不敢继续在京城呆着,几乎全都连夜出了城。至于皇女们,向来不受注意的她们,虽然无法逃出去,但是也没有性命之忧,毕竟她们对岚亲王没有威胁。岚亲王也不为难她们,只不过将他们软禁起来。至于后宫嫔妃,除了和皇上一起葬身长生殿的皇后,上至贵妃,下至最低等的美人,除了岚亲王的生母乌贵妃,全都被谴至皇家寺院龙庭寺出家为尼,而乌贵妃则被尊为太后了。
一夜间,皇上驾崩、皇后同亡;皇子们被迫仓皇出逃、皇女们禁闭宫中,天下大乱。就着这乱局,岚亲王携带府中亲兵以及被他收为己用的禁军,铁血地扫平一切阻碍,踩着一地的鲜血和尸骨登上皇位。朝中稍微显露出犹豫不满的大臣,轻则流放边疆;重则株连九族。一时间,风声鹤唳,满朝文武,竟是不敢多言。
当然,也有一些不愿奉岚亲王为皇的大臣们,一早乘乱出京。待岚亲王腾出手来,想要收拾这些‘不听话’的大臣时,才发现他们早已人去楼空,除却带不走的大件家具房产,再找不到他们任何的痕迹了。若是有心人,譬如岚亲王和他的亲信们,就会发现,这些大臣们不是铁杵的皇党,就是皇后娘家一派的大臣,更有不少武官将领们是贤亲王的旧部下。
岚亲王登基,称源静帝。为皇的第一道圣旨,不是封赏亲信,也不是安抚朝中重臣,而是一道海捕文书,追捕四处逃散的皇子们。尤其是太子及贤亲王,更是他的心头大患。然而,也是这么一道圣旨,直接在民间引发一波興论,纷纷言说新皇太过,竟然连自己的弟弟们都不放过。
只怪源静帝太心急、太忌惮太子和贤亲王。他太清楚贤亲王在军中的信誉威望之高,几乎足以振臂一呼,自立为王,同时也太清楚在储君已立、尚存的情况下,天下读书人都会偏向正统。即使在朝为官,他也不得不防着他们倒向一日归来的太子。太急着除掉心头大患,源静帝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把他登基的方式直接推上风口浪尖上。
可是他接下来的动作,却打破脆弱的平静,掀开了大乾长达十年的乱局。他急怒之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开立暗厂,设立暗探,令他们暗访民间。一旦听闻有人说不利于新皇的话语,便立即狙杀,不用上报审理,顿时一片腥风血雨。百姓人心惶惶,既怒且惧。虽不敢言,但民怨民愤暗潮汹涌,只等一个契机,便会彻底爆发。届时,恐怕再高压的政策,都无法压下百姓的滔天怒火。
源静帝的铁血手段震慑朝野,众臣百姓顿时噤若寒蝉。源静帝勉强腾出手来,准备追杀他四散逃逸的弟弟们。然而,他却只能对京城一带指挥自如,地方上,地方官多的是不愿听候调遣的。即使慑怕于源静帝的手段而下令追捕的地方官,也拖拖拉拉,直直把源静帝气得几乎吐血,可是他却无法可施。如果他下令杀了这些地方官,不说他没有候补人手,就算有,大量调动官员,只会给已经动荡不安的大乾带来最后的一击。假如大乾继续动荡不安,甚至发生暴乱,边关就会不稳,源静帝的政权也不会稳。而这,才是源静帝最大的顾虑。他不会去关心边关的不稳会对边关百姓带来的灾难,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比他手中的皇权更重要的东西了。
也许是巧合,又也许是上天示警,血腥的春季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半滴雨。大乾过半的领地发生严重的干旱,本来就已经不稳的民心,直接就崩溃了。在朝廷对灾情没有反应,甚至加重各种税收后,各地纷纷挑竿起义,而蛰伏在各地的皇子们更是趁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招兵买马。源静帝焦头烂额,有心派兵武力压制起义军们,却发现他无法信任朝中武将们。他发现这些武将们,不是先皇的铁杵大臣,就是曾与贤亲王共事、更有些曾是贤亲王的部下。
太子和贤亲王自然也不落后,他们也趁机在涟州起兵。没错,就是涟州。尽管源静帝非常嫌弃涟州刚刚遭灾,但是涟州却也是大乾最富饶的州属之一。除了物质丰富,还有一点,就是涟州的民怨也大。尽管当时灾情得到控制,灾后的赈灾银两食物也安排下来,可惜后来京城动乱,就没了后续。刚过洪涝,马上又遇到大旱,朝廷又不作为,涟州百姓的怨愤可想而知。
秋天的时候,本该是草丰兽肥的季节,全国上下一半的地方却几乎颗粒无收。各地逐渐出现起义军,而在涟州的太子和贤亲王,也在这个时候公开了身份,挑杆子起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