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汴京去杭州赴任之前,苏东坡为了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与王安石抬了几回杠。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为了更好地替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宋神宗按照王安石的意思下诏,朝廷设立经义局,由王安石提举,修撰《周礼》、《尚书》、《诗经》新义,而后颁行天下,作为选官取士的标准。
《三经新义》一经颁行,全国的学子们便丢下四书五经,扭头去啃“王安石语录”。这倒不是说《三经新义》解说得多么深刻,而是假如不能仔细领会书中的内容,那就别想有官做。
尽管王安石的学问包罗万象,苏东坡却毫不掩饰自己对王安石学问上的不屑,对《三经新义》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尤其对“字源说”给予了近乎蔑视的嘲讽。
“字源说”带有浓厚的佛教思想,是王安石的独得之秘,全凭对汉字结构的想当然而作,其本身学术价值不是很高。王安石却乐此不疲,对“字源说”苦研不辍直至老年,后来竟然出了一本书,取名《字说》。
苏东坡是文学理论批判的先行者,他采取“反证法”、“归纳法”、“结合法”等方法,结合手头上的具体资料,对“字源说”提出了质疑。
有一天,苏东坡遇到了王安石,问:“‘坡’字何解?”
王安石一本正经地说:“‘坡’字从土从皮,故为土之皮也。”
苏东坡问:“‘滑’字从水从骨,可为水之骨乎?”
王安石白了苏东坡一眼,说:“‘鲵’字从鱼从儿,故为鱼之子也。”
苏东坡问:“‘蚕’字从天从虫,可为天之虫乎?”
王安石又白了苏东坡一眼,说:“‘笃’字从竹从马,故为竹鞭马也。”
苏东坡哈哈一笑,说:“‘笑’字从竹从夭,不知有何可笑。”
王安石说:“‘驷’字从马从四,故为驷马高车。”
苏东坡说:“‘鸠’字从九从鸟,亦有一说。”
王安石不明就里,问:“何说?”
苏东坡说:“《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爹带娘,共是九个。”
王安石当时没回过味来,还在琢磨苏东坡说得是否有理。直到苏东坡走出老远,王安石才回过味来:这小子竟然变着法挖苦我。
王安石正在生气,苏东坡拐了回来,毕恭毕敬地问:“‘犇’字何解?”
王安石说:“‘犇’字从牛,三牛奔也。”
苏东坡问:“‘麤’字何解?”
王安石说:“‘麤’字从鹿,三鹿走也。”
苏东坡问:“牛比鹿体壮,鹿比牛敏捷,‘犇’与‘麤’为何意思相反呢?”
王安石登时语塞,苦思冥想了好长一会儿,也没能想出合理的解释回答苏东坡的提问。
单是和王安石抬抬杠也就算了,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苏东坡也不给王安石留面子,经常把王安石气得想揍人。
宋人笔记上记载:
王安石召集阁僚商议朝政,问:“《汉书》上说,西汉的杨雄曾因为想不开,投阁自杀未遂。你们都谈谈对杨雄自杀一事的看法。”
没等众人开口,苏东坡大袖一摆,说:“西汉真有杨雄这个人?”
一时惹得哄堂大笑,王安石气也不是,怒也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好不搭理苏东坡,继续议事。
好在苏东坡被撵出了朝廷,不管颍州,还是杭州,只要不给自己捣乱,王安石倒是乐得做个“好好先生”。
苏东坡两次就任杭州,尤其后来就任杭州太守(《元史》作“刺史”)时,对杭州的城市建设颇有成效。在疏浚西湖时,苏东坡带领杭州人民,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绩,遂将这条堤岸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西湖传说》上记载了一句民谣:“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六吊桥”指的是“苏堤”上的六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元代将其称之为“六桥烟柳”,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东坡是诗人,诗人遇上好景,便忍不住要作诗: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据说苏东坡曾向人透露,自己的前世就生活在西湖边上。宋人笔记记载,苏东坡游览杭州寿星院时,主动给同行的朋友做起了导游,所说与所见竟然丝毫不差。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笔记上记载的内容大多荒诞不经,兴许苏东坡早就暗地游过寿星院了也说不定。
宋时的杭州和现在的杭州不太一样,杭州故城夹于西湖南岸与钱塘江拐弯之处,杭州城外环以高墙,城内河道纵横,河上架以桥梁相通。
那时候的女子比现在还要开放,西湖边上经常王公齐集,贵妇游嬉,生活无比惬意。杭州城内喧嚣的街道商贩云集,叫卖不断,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名冠中华,出口至印度、波斯等国家。
当时杭州的繁华程度几乎与世界第一都市汴京不相上下,即使到了元代也没有多少变化,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
新任杭州太守杨绘还在上任的路上颠簸,初来乍到的苏东坡成了杭州的一把手,负责处理太守任内的事务,空闲时间就上大街上转转,深入了解杭州的风土人情。
说起这位杨大人,那可是大名鼎鼎,据说《劝金船》词曲,就是他的手笔。《劝金船》,也作《泛金船》,双调,仄韵格,取张先词中“何人窨得金船酒”句作为词调名,前、后片各八句,共八十八字,为当时词人所喜爱。
紧赶慢赶,一个月后,杨绘终于赶到了杭州。苏东坡穿戴整齐,带着一批歌妓舞女去迎接杨绘。作为领导,见到下属如此“歌妓相陪”,应该大声斥责才是。杨绘却一反常态,非但没有责怪苏东坡,反而对苏东坡的亲自出迎表示衷心感谢。
原来“歌妓相陪”是北宋独有的官场风气,已经成了官场生活的一部分。新领导前来上任,苏东坡出动西湖的歌妓舞女前去迎接,在当时这是最隆重的欢迎仪式,是对领导最大的恭敬。
由此推测,苏东坡之所以有“携伎玩酒”的嗜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工作需要。当时的杭州,当时的西湖,没了歌妓舞女的点缀,那才是真正的有煞风景。
杨大人鞍马劳顿,总要歇息片刻,杭州僚属决定去西湖泛“花船”。西湖水上花船似锦,给西湖胜景增添了无限遐思。所谓的花船,就是配备歌妓给游客助兴的西湖游船。
当时士人游湖分为两种,一种是携家游湖,一种是挟妓游湖。作为不世出的文人,两种游湖方式苏东坡经常体验,这从他的诗里就可以找到依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这首诗是由一位陪侍的歌妓提议的,目的在于欣赏苏东坡风雅的同时,感受一下苏东坡无穷的才气。诗人都很有想象力,苏东坡看着这位歌妓,想起了“捧心而颦”的西施,遂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今吟咏西湖的诗词多的不可胜数,无疑苏东坡的这四句小诗最为优美。西湖以婀娜的娇躯启发苏东坡的联想,苏东坡果然不负西湖的美色,以一首小诗替西湖起了一个雅号:西子湖。
《宋诗鉴赏辞典》上说,关于苏东坡所用的比喻,历来存在着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苏东坡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苏东坡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要我说,完全没必要拘泥于这些“口舌之争”,只要无损于这首诗比喻的完整性以及诗性的空灵美,何为浓妆,何为淡妆,不争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