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嫒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吩咐:剥掉冯妙莲的衣服,责二十大板。这是皇家家法,皇后吩咐了,就是懿旨。可是,站在一边的宫人谁也不敢动。嫔妃们见皇后下不了台,纷纷跪下,替冯妙莲求情,更是让皇后好下台。众人请求下,冯妙莲给皇后赔礼道歉。
这场风波暂时压下了。一次宫中举行家宴,两姐妹的冲突再度爆发。孝文帝宠爱冯妙莲,家宴时让冯妙莲和另几个嫔妃侍宴。孝文帝很高兴,突然记起了皇后,便命侍女前去召请皇后。皇后知道冯妙莲在那里,不愿意赴宴。孝文帝派人多次催请,皇后这才赴宴。
冯媛到达时,除皇帝以外,按礼各嫔妃宫人都得跪迎。众人离座迎接,冯妙莲却只是欠欠身,没有按礼迎接。皇后向孝文帝行礼请安,冯妙莲也不回避,就在皇帝身边受礼,皇后很不痛快,怒气冲冲,不想入座。孝文帝赶紧抚慰,笑着请皇后入座。
冯皇后怒声说:我不愿意和骚狐狸同座!众嫔妃内心窃笑,知道又有一场好戏。冯妙莲立即接话:谁是骚狐狸?皇后冷冷地说:这还用问?自己心里明白!孝文帝坐在一边,十分尴尬,面子上极过意不去。孝文帝叫了一声:皇后!
皇后见孝文帝还向着冯妙莲,委屈、屈辱一齐涌上心来,哭泣着离去。
孝文帝本想让皇后共享家宴的欢欣,想不到却是这种结局。孝文帝怒火中烧。冯妙莲哭诉委屈,添油加醋,说了皇后的许多不是。孝文帝本来就对皇后不热心,一怒之下,第二天就下旨,废皇后为庶人,派使收回皇后玺绶。冯媛迁居宫中瑶光寺为尼,直至生命终结。
冯妙莲纵情享乐,但一直没能怀孕,没有生育儿女。后来,太子元恂被废为庶人。孝文帝立高夫人生的儿子元恪为太子。冯妙莲想仿效冯太后,抚养年轻的太子。冯妙莲看准时机,派心腹在汲郡共县将高夫人杀死。然后,奏请抚养太子,孝文帝自然同意。
冯妙莲步步得逞,诸事顺利。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齐、魏在河南南阳交火。孝文帝统兵20万,进军新野。孝文帝离京,后宫得有人主持,于是立心爱的冯妙莲为皇后,统率后宫。冯妙莲又一次如愿以偿。
皇帝领兵在外,后宫中的一切自然由正位中宫的皇后做主。孝文帝领兵征战,血雨腥风,一去就是一年有余。冯妙莲水性杨花,如何守得住深宫寂寞?冯妙莲让心腹中常侍双蒙去召请以前的情人高菩萨,引人后宫,任宫中执事。冯妙莲便和高菩萨宣淫纵欲,热情似火,最后竟公然同卧。
孝文帝南征与齐兵交战两年,最后病倒在汝南。冯妙莲得知孝文帝病重,就公然和高菩萨淫乱,不顾死活。宫人们谁也不敢进言,但人人都清楚,连孝文帝的幼妹彭城公主也知道这起丑闻。彭城公主为哥哥揪心。
彭城公主嫁南阳王刘昶儿子,丈夫去世,正在居孀守寡。冯妙莲有个同母弟冯夙,看上了彭城公主,想娶公主为妻。冯夙向冯皇后求情,冯妙莲觉得这样联姻也很好,便奏请孝文帝,让彭城公主改嫁冯夙。彭城公主很厌恶冯妙莲,更是讨厌冯家人,知道了冯皇后私通的秽行,更不愿嫁给冯夙。
冯妙莲逼嫁彭城公主,并自己选定婚期,一定要为冯夙操办此事。彭城公主走投无路,只好带几个心腹随从,乘车飞奔汝南,面见哥哥孝文帝。孝文帝正在病中,见小妹风尘仆仆,远道冒雨而来,十分奇怪,问什么缘故?
彭城公主讲出自己的苦衷,说不愿意嫁给冯夙。孝文帝说这是自己允准的,冯夙不是很好吗?为何不愿意?彭城公主便说皇后淫乱后宫,实在看不惯,怎肯嫁她的弟弟!孝文帝大为震惊,问是怎么回事。彭城公主便说:冯皇后以中常侍双蒙为心腹,引一个中官,名叫高菩萨,两人一直在宫中私通;如今听说皇上病重,两人不管不顾,竟公然淫通。
孝文帝闻所未闻,有点不敢相信,还以为气昏了头的妹妹编造故事!他怎么也不相信那般美艳、风情、痴情绵绵的皇后在他之外还会和别人私通!彭城公主一脸认真,没有一点玩笑的意思,并请孝文帝派人调査。孝文帝立即派心腹悄悄调査。
冯皇后得知彭城公主去了汝南,知道不是好事,肯定会抖落她的秽行,冯皇后遣走了高菩萨,不断地派亲信到汝南问候孝文帝。孝文帝应付着皇后的密使,不动声色。孝文帝病情好转,突然回到洛阳,秘召小黄门苏兴寿。苏兴寿便和盘托出皇后的秽行。
这天深夜,孝文帝在温室,召宣冯皇后。没进屋时,侍从替冯皇后搜身,冯皇后知道大势已去,一切败露。冯皇后很镇定,一进门便跪倒在孝文帝身前,哭诉自己的痴情、关爱和委屈。孝文帝说你的丑事你自己明白,如何解释?冯皇后入室已见到了拘捕在室外的高菩萨、双蒙,这时便想抵赖。冯皇后神秘地说要跟孝文帝单独说。孝文帝让侍从都下去。内廷总管长秋卿白整从安危考虑,请求留下。冯皇后还是不愿意,孝文帝便让白整塞上耳朵。冯皇后这才附在孝文帝耳边低语。解释的话显然说不通,孝文帝摇头。接着,孝文帝召进两个弟弟彭城王拓跋勰、北海王拓跋洋,对他们说:她现在不是你们的嫂子了,也不是皇后,你们好生问她,问个水落石出!二王审问冯妙莲,一切具实,冯妙莲还请过女巫,诅咒孝文帝早死。高菩萨、双蒙被处死。
但为防止秽行外扬,皇家耻辱,冯皇后并没有被废,而是幽囚深宫,令其自裁。冯皇后不想赴死。孝文帝也没逼她自尽。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在汉水大败齐军以后,病倒军中,四月病重北返,到河南鲁山时驾崩。临死前,孝文帝召弟彭城王说:皇后不守妇德,恐死后会干预朝政;我死后,传遗诏,赐令自尽,另择地以皇后礼安葬。
孝文帝在位二十八年,终年三十三岁。北海王奉遗诏和长秋卿白整来到冯妙莲的住所,宣读遗诏,迫冯妙莲喝下毒酒。冯妙莲以皇后礼下葬,葬长陵。
夹缝生存,掩面藏心
厚黑人士没有立场,因此容易同时讨好两面,至少被两面都看成中间状态的友邻。他没有任何一个朋友,但又似乎对谁都是朋友。厚黑人士不是与世无争者,不是逃避现实者。他们隐蔽立场,是为了找到进攻的机会。厚黑人士善于守“中”,一有机会,就会害人牟利。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面前,不作明确表态。此亦是之,彼亦是之。不即不离,不偏不倚。貌似公允之至,实则圆滑至极。此种手段,既是庸官俗吏不可离身的“护身法宝”,又是野心家们常用的投机手段。
厚黑人士生性是要依附于人的,就像爬山虎是要攀附着墙壁生长,这面墙壁倾颓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再去攀附另一面,否则就不能生存。厚黑人士的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他必须对可依附势力的力量消长有天然的敏感。因为他清楚,自己其实是根本没有什么根基的,一旦靠山倾倒,他也就往往被压成肉饼。因此,一旦可依附势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厚黑人士就必须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以使自己仍然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强者。按照厚黑人士的生存逻辑,这种立场和态度的调整丝毫不关涉道德纲常,唯一值得厚黑人士挂虑的,只是做出这种调整时达到目标的迅速与准确的程度。
厚黑人士最善于夹缝中生存。虽然说夹缝中最难生存,但厚黑人士却往往喜欢在夹缝中寻找机会,他们有时候还往往能够在“夹缝”中左右逢源,飞黄腾达。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三个乱世奸雄相继登台表演。他们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相互倾乳。一些卑劣厚黑人士乘时而出,因缘竞进,在三奸钩心斗角的混战中推波助澜,从而加剧了大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和政局的混乱。吉温正是这些卑劣厚黑人士当中表演最为充分、也最为丑恶的一个。
吉温是个手辣心狠的酷吏,而这又与他贪图功名且急于求成的品性有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他的功名之心太切、权势之欲太强,所以他才会沦落成为一个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官迷,成为一个不问是非、不计亲疏、见风使舵的厚黑人士——小人。
天宝初年,吉温担任了万年县尉,大宦官高力士的私宅就在其辖境之内。当时高力士经常留居禁中,很少出宫还家,但每次只要他回到家里,吉温必然要亲往其府拜调探望,极尽殷勤。高力士对他十分喜欢,两人“握手呼行弟”,又“爱若亲戚”。吉温靠着高力士的关系,不仅化解了与顶头上司的旧怨,而且还被“引为首官,荐之于林甫”。
吉温依附李林甫之时,正是李林甫一手遮天的阶段。他扮演着李林甫的心腹亲信与打手的角色。当时李林甫起大狱,诛逐贵臣,收张其势,吉、罗二人治狱案,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网”。靠了这样的努力,李林甫很快就提拔他做户部郎中兼侍御史,对他“掩以爪牙”。
吉温曾向李林甫表白忠心说:“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也。”他以为,只要抱紧了李林甫的粗腿,出将入相乃是指日可待之事。但他鞍前马后辛苦了几年却官职依旧,他既对李林甫不肯“超擢”自己而深怀怨恨,更为自己升迁太慢而忧心如焚。情急之下,便生出改换门庭、另寻靠山的念头。当时杨、李二人“交恶若仇敌”,相对虎视,已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吉温见杨国忠日益贵幸,步步高升,便毫不犹豫地“去林甫而附之”,成为杨国忠手下的一员战将。吉温反水之后,立刻就竭尽全力去为杨国忠建功立业。他一面“教其取思”,借玄宗之力压迫李林甫,一面协助杨国忠四处搜寻证据,接连把李林甫的党羽治罪贬官,赶出京城,使李林甫丧失了心腹亲信,元气大伤。他还出面游说安禄山,让安氏与杨国忠联手,诬告李林甫谋反。他的这一番活动,很快就使李林甫陷入被动境地,在忧愁恐惧之中死去。由此,吉温就成为杨国忠跟前的大红人。
不过,吉温这次投靠杨国忠可与上次依附李林甫不同。从一开始,他就一边与杨国忠打得火热,一边又对安禄山暗送秋波,与安氏“约为兄弟”,呼之“三兄”。天宝十载,安禄山又加任河东节度使,吉温曾与他密谋说:“若三兄奏温为相,即奏兄堪大任,挤出林甫,是两人必为相矣”。此计后来虽然因故未行,但两人的感情和关系却由此更加密切起来。安禄山因此宴请玄宗,委任吉温为河东节度副使、知留后,“河东事悉以委之”。
吉温脚踩两只船,本是出于狡兔三窟的考虑。他同时受宠于杨、安二主,也曾经自以为得计,高兴一时。但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又成不能两立之势。杨国忠为了宠住吉温,便将他召回京师,委以御史中丞的重任。但吉温却不领情。他以为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在玄宗面前又很受宠,加上重兵在握,将来一定能取代杨国忠。所以他虽然表面上与杨国忠虚与委蛇,实际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安禄山安插在朝廷中的耳目和坐探,“朝廷动静,辄报禄山,信宿而达”。天宝十三载正月,反心已决的安禄山入朝,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吉温的内应作用,他又奏请玄宗任命吉温为武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及四副使。杨国忠由此而知吉温已经叛他而去,又恼又恨。安禄山离京师不久,杨国忠就借故将吉温罢官,贬出京师。天宝十四载正月九日,吉温被杨国忠杖杀于狱中。这个一生都在梦想高官显禄的投机分子、跳梁小丑,最终也没有实现他出将入相的愿望。
隋唐之际的封德彝,所以能够有幸成为蒙蔽李世民的大奸臣,除了他“多揣虑之才”外,还得益于他的“附托之巧”,即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政治投机。
隋炀帝时,权臣杨素病死后,封德葬投靠在权臣虞世基的门下,为他“密为指画”,教他“谄顺主心”。庚世基成了炀帝的宠臣,他也随之成为炀帝面前的红人。但当炀帝、虞世基等人困守江都、坐以待毙之际,封德彝却早有打算,一头扎进隋炀帝的“男妾”(龙阳,同性恋伴侣)宇文化及的怀抱,成为江都兵变的积极参与者。
他唯恐宇文化及信不过自己,所以总想露上一手,以博得新主子的赏识。隋炀帝被抓获后,封德彝不待宇文化及吩咐,就气势汹汹地走上前来,指着炀帝开口欲骂,谁知炀帝抢先发问道:“卿是士人,何为亦尔?”你是一个读书人,为何也这样趋炎就势,这么无耻呢?
做贼心虚的封德彝顿时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赧然而退”。但不管怎样,总算给宇文化及留下了好印象。
封德彝跟着宇文化及没有多久,便看出此公难成大气候,于是找了个借口,拉着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转而投向反宇文化及的另一个大贵族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初见他时,连讽刺带挖苦,难听话讲了一大堆,封德彝厚着脸皮洗耳恭听,“殊无愧色”,又向李渊献上“秘策”以示效忠,终于哄动了李渊,被封为内史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