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纪
6
我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
在这方面,我的伯父给予了我太多的信息。
他特会讲故事。
尤其是那些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一大帮小屁孩就爱缠着他,让他讲不同的故事。
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神话传说的迷人之处,也由此,迷恋上了牠。
伯伯并不识字,由于人特憨,村上的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当他是傻子。
令我最清楚的,是爷爷与爸爸也瞧不起他,直呼他的外号,叫活呆子。
他的憨傻导致他终生无伴。
不过,他特别喜欢我这个侄儿。
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都有他老人家的存在。
因为淋巴癌,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他老人家离开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当我见到他时,已经西去。
那个时候我尚未着手以中国神话世界神话为背景基础的架空式历史创作。
伯伯去世后,我梦见他数次,梦见他,我就忍不住眼泪。
我为他暗中思念过一副挽联,以表我对他的思念之心。
伯父亦父,恩如父子,侄儿亦儿,手足情深!
7
伯父那时候不会想到,他脑子里仅有的一点神话故事造就了他的侄儿。
他的侄儿与神话故事结下了难解奇缘。
对神话故事近乎疯狂般地迷恋。
打从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把伯伯所讲的神话故事写出来的想法。
记得小学五年级那一年,我终于借着午睡的功夫,根据神话故事写了一部两万字不到的小说。
那时候我正在看一部儿童版的巜西游记》。
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竟构思了以孙悟空,如来,玉皇大帝三人因触犯天法被女娲娘娘打入凡间之后的故事。
我还口述给了我弟弟听。
我弟弟吵闹着要当我小说中的孙悟空。
这篇"处女之作"最终遗失了。
到今天,还使我对它念念不忘。
今天想来,我与神话有着奇妙的联系。
说真的,二十多年来,常梦见神话里的事与人。
梦见了,就特不想醒来,那种感觉很舒服。
如果看书或耳闻到关于一丁点儿神话故事或神话中的人物,都会令我异常敏感与兴奋。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对神话的理解,我便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和构思,想将零散不全的古老神话传说事迹,以及诸神话人物,演变,改编成一部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可读性的"历史"。
写他们人和事迹,摒弃了传统式的夸张手法,象写普通人一样写他们。
说句能得罪几千年来的人们话,若千年前的他们并不是什么神什么仙,有可能是一群对人类有着贡献被人们记住了的普通人,换句话说,他们几千年来很荣幸地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给神化了。
8
龙历6507年10月13日,也就是六年前的2004年7月16日,我回到了孤山。
回到孤山,恍若隔世,环顾四周,山水依旧,不同的是,她不在了。
走进前院的那一瞬间,伤痛悲痛,涌上心头。
菜畦地里,杂草丛生。
狗友小八,伏在门口,闭着眼睛,正做白日梦。
没有她的照料,牠明显地瘦多了。
听到我的呼唤,牠支撑起身子,向我飞扑来。
听着牠也那不停地狂吠声,突地,又想起了绿柔。
曾几何时,我仨在竹林中,嬉笑追逐,是多么地快乐。
想起那段往事,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站在镜前,样子颓靡,感觉,人在转瞬间老化了。
独坐于案前,打开电脑,插进储存芯片,钻心之痛,又一次折磨的我痛不欲生。
这是她遗留给我的东西。
一部无人知晓的上古时代某个时期断代文明史。
里面,有许多当世人们熟知,未知以及被遗忘的神话人物。
广泛很大,让我第次有了世界神话的概念。
而我接下来要讲述的“那个时代”就是有关于那个时代并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人的事迹。
9
在讲述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之前,我想介绍一下我所生活的时代。
10
我的家乡在江南,沃野千里,一年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我们这盛产水稻与鱼类,因此入目便是水田与池塘。
然而,如此鱼米之乡的地方,却叫什么“山角落里”。
听老一辈人说,山角落里之名,是老祖宗根据山南区与山北区交接处一座山而命名的。
从古到今,我们这地方,一直享有此名头,三十年前,撤乡划成了区,山角落里乡规划为了山北区。
山北区与山南经济开发区同属山县人民政府管辖。
山县是个盆地形状。
四周全是高耸林立的山。
中间是广阔肥沃的平原。
内中有一无名山,正好将山县化分为了山南与山北两大区域。
山南地区是山县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交流中心。
各行各业贸易齐聚于此地。
是个富镇。
山北区因地势环境比较"恶劣",导致落后,穷的叮铛响,无论白天黑夜,都不存在现代化活气。
不过!
比山南地区更富有原始自然的生态造化美。
因为!
这一片还是尚未被人类践踏过的净土。
我就住在无名山一角中的一片树林木屋里。
这种保持中立的被逼态度,使我过早地感受到了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实质性区别。
我曾一直都不大明白,从地理形状上来看,山南山北本是一脉相通,可为什么,贫富分化的差距那么大?
用老一辈人的话来解释,是因为那"山"的缘故?!
他们认为,是山阻挡了甚至断送了山北经济发展的路线,是山阻碍了财神爷进入山北的路。
在他们心目中,山是不吉利的象征,老一辈们恨透了它。
我却不这么认同,打个比方,人若有便秘之疾,再好的茅坑也不能济事。
所以,拉不出绝不是茅坑的问题,而是决定于人。
话虽粗俗,理却等通。
由此可见,山北之穷,非山之责,责任在于人。
后来我才知道,大凡有点文化修养有点头脑本事的,全跑出了山北,躲在外面,長年累月地不愿回到这个穷地方来。
这样产生了恶性循环的现象,停滞了山北向前发展的步伐。
山北之所以穷,说白了,是因为严重缺乏人才为山北的发展出力。
未开化的山北人就一根筋地把怨气撒泼到了山身上。
若干年来,这山承受着无比的压力,默默无闻地立在中间,无人问津。
更可气的是连山南人也信它是不祥之物,都发展到山边了,宁可在平地上堆积起一座供人游玩消遣的假山,也不愿意因山制宜,以山之势态而建公园。
它成了"孤山"。
我曾查阅过《山县志》。
奈何它实在太名不见经传,史志上没它的半字记载。
后来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氏,我告诉他们,是山角落里孤山的。